(共36张PPT)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跟着古诗去旅行
课程目录
第
课时
内容总览
项目提要
01
趣味导入
02
诗意想象
03
诵读古诗
04
方法迁移
05
课后拓展
06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语言运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图文对照、注释对照、联系上下文,一边猜,一边读。
单元任务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跟着诗歌去旅行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第一站我们去了哪个地方呢?
趣味导入
天 门 山
《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 。
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奔腾向前的水势。
复习旧知
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静夜思
中断
开
回
李白,坐在船上顺流而下,随着镜头的往前移动,他又看到什么景色了呢?
导入新课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想象画面
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
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想象画面-
“出”字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像张开双臂在欢迎他的到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两次看到“孤帆”的景色,他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吗?
对比阅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汹涌的波涛断开山脉,江水碰到山壁时回旋,翻滚咆哮。
带着感情品读这样的景色。
诵读诗句
诵读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诵读古诗
解
诗
题
读
节
奏
圈
景
物
品
关
键
词
想
画
面
1
2
3
4
5
6
悟 诗 情
方法总结
李白以“望”字统领全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而去的雄奇景色。同样是望,刘禹锡在《望洞庭》中看到的洞庭湖是怎样的画面呢?
让我们一起去视频中听一听,看一看。
方法迁移
1.正确认读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对大自然,对祖国风光的热爱。
自读要求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哪些字词你觉得难理解?
诗意想象
磨(mó):用工具打磨平整。
和(hé):水光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
磨过的镜子比较光亮,未磨之镜比较模糊。这是一个比喻句,将湖面比作镜面,充满朦胧美。
诗意想象
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你知道吗?
夜晚的月色和湖水是什么样子的
诗意想象
宁静 和谐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
从遥望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诗意想象
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比喻的修辞手法,指洞庭湖湖面;
青螺:结合注释可知,指湖中的君山。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理解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远远望去,洞庭湖犹如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理解诗意
古诗题目 景物地点 表现手法
望天门山
望洞庭 雄伟壮丽的天门山
对比阅读
不同之处
宁静 唯美 的洞庭湖
《望洞庭》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望天门山》则主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古诗题目 景物地点 表现手法 诗词内容
望天门山
望洞庭 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且都描写了山水景色
两首诗都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对比阅读
相同之处
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书写指导
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
书写指导
“广”的一撇要拉长,“林”要写得扁一些,捺要舒展,“石”也要写扁一点,撇不能超出“广”的撇。磨,是半包围结构,不是上下结构。
书写指导
立稍扁,竖弯钩要写的圆润些,
注意笔画的穿插。
断
孤
至
帆
独体字
上下结构
说一说,这些字属于什么结构?
书写指导
楚
左右结构
镜
银
未
遥
盘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独体字
上下结构
说一说,这些字属于什么结构?
书写指导
熟读两首古诗,可以给诗歌配画,
一边想象诗歌,一边诵读古诗,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搜集作者其它的诗歌作品读一读,品一品。
课后拓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
内容分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语言应用: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图文对照、注释对照、联系上下文,一边猜,一边读。 审美创造: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活动流程: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为“讲述美丽山河”,并计划开展“小导游美景推荐会”的活动。(之子任务一:跟着古诗去旅行) 情境导入:大好河山,钟灵秀;无垠林海,毓英杰。让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与李白、苏轼、刘禹锡一起诵读唐诗宋词的美好,想象文字中的山川河流的绮丽风光,辽阔疆域下的富饶广博。抒发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之情。 环节一:聚焦视角变化,感受画面之美 。 环节二: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环节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聚焦视角变化,感受画面之美
1.复习旧知,接入新课。 老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坐上时光的列车穿梭在古诗词的时光地图里,第一站我们去了哪个地方呢? 学生回答:天门山。 老师引导:非常正确!现在考验大家的时刻要到了,让我们来一起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吧,看看你掌握了多少。 (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 。 (2)本诗第一句中 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奔腾向前的水势。 答案:(1)唐 李白 “诗仙” 望庐山瀑布 静夜思(2)中断 开 回 2.串联画面,感受诗意。 教师引导:诗人李白,坐在船上顺流而下,随着镜头的往前移动,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齐读古诗。 出示课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图文对照。 关注诗句中的加点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3)思考: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 结合生活探讨: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合作探究: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拓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 (4)回到“望”字,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入: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李白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华,第一次离开巴蜀,刚踏上实现人生理想的征途。此时的李白,望着这样一幅壮丽雄奇的画卷,他的心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又会由衷感叹些什么呢? (5)学生交流感受。 (6)指导诵读: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当你看到浩浩的长江水,咆哮着奔腾向前,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眼前的景色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当你看到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引导: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预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学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敢不敢挑战自己呢?教师指名诵读(看图背诵古诗) 回忆上节课知识,在空格处填入答案。 读一读诗句,看一看图片。 关注加点字。 感受“出”字的精妙。 联合生活实际,感受诗词的情境。 拓展阅读对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说一说,诗人的不同心境。 想一想,李白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感受诗人的抒发的情感。 带着感情诵读古诗。 尝试背诵古诗
活动意图: 关注关键字理解诗意。针对“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逼真地表现了行舟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拓展相关诗句,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
环节二: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1.总结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呢?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看到了浩浩的长江水,咆哮着奔腾向前,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迁移运用。 李白以“望”字统领全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而去的雄奇景色。同样是望,刘禹锡在《望洞庭》中看到的洞庭湖是怎样的画面呢? 播放视频:《望洞庭》。 自主学习《望洞庭》。 (1)学生诵读古诗。 教师指导重点字词。(和hé:和谐。水光和月色融为一体。磨mó:用工具打磨平整。) (2)交流景物带来的感受,想象画面诵读。 探究交流A:“湖光秋月两相和”。 教师提出问题,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秋天的夜晚。 教师追问: 夜晚的月色和湖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思考:“两相和”湖光和秋月。一片宁静的氛围。 学生互相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探究交流B:“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提出问题,从遥望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遥望:远望。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教师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注释知道山就是指君山,洞庭就是洞庭湖,“山水翠”“白硬盘”都是在指山和湖的颜色。这句诗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诗句,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诵读古诗,升华情感。 对比阅读,寻找异同。 教师要求: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祖国的美丽风景,自主读一读两首古诗。 思考:它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不同之处: 描写手法:《望洞庭》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望天门山》则主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共同点: 景物地点: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且都描写了山水景色。 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诗词内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两首诗的景致不同,表达不同,不过两位诗人都用自己精彩的诗作表达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现在就让我们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再深情地诵读,表达你对祖国大好山川的热爱吧! 在地图上找一找“天门山”“洞庭湖”这两个地点点亮地图足迹。 总结学习古诗的“四步”方法。 用《望天门山》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观看视频,跟着视频唱一唱。 诵读古诗,然后交流反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 阅读对比《望天门山》和《望洞庭》这两首诗的异同。 点亮地图足迹
环节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断、楚、至、孤、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 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 “断”字强调笔顺: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 “楚”字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1.指导书写“镜、未、磨、遥、银、盘”。 (1)归类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镜、银 上下结构的字:盘 半包围结构的字:遥(先内后外) 独体字:未 (2)总结要点:左右结构的字中,“镜”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银”的末笔捺要写舒展。(教师范写“银”) 范写“磨”,“广”的一撇要拉长,“林”要写得扁一些,捺要舒展,“石”也要写扁一点,撇不能超出“广”的撇。 2.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观看范写。正确认真的书写生字 默写两首古诗。
活动意图: 规范地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可以使学生性情、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所以要重视书写的指导,有选择的选择范写能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课后作业:熟读两首古诗,可以给诗歌配画,一边想象诗歌,一边诵读古诗,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可以搜集作者其它的诗歌作品读一读,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