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15: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作的句意,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词作,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作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读中国诗词,没有人能跳过苏东坡去,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宋代传唱至今,历经八百年,依然是“流行曲”。这强大的生命力,历史上无出其右者。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月亮很圆很大。面对明月,东坡欢饮达旦,大醉。醉眼朦胧中,他挥墨泼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阙宋词名
篇,探寻一下东坡面对这一轮皓月的心路历程。
二.读懂词作:
1.全班齐读,读对字音,读对节奏。
2.结合注释,自己默读,读懂句意。
3.读词前小序,了解词人写作目的。
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兼怀子由)
子由是谁?(苏轼的弟弟苏辙。如果学生不知,提醒他们看注释③)
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
屏显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这一点从他们诗文的往来可以看出。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明确:兄弟情深,七年未见,所以在月圆的中秋,苏轼十分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4.寻读表达怀念、渴望团聚的句子。
通过对小序的分析和材料的介绍,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学生找到后,先让学生简单
分析,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出来。)
示例: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
朗读指导:“无眠”应读拖音,读出漫漫长夜,词人因思亲不能入眠的苦闷。“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因为月圆人未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朗读指导:该句是对月亮的责问,“何事”读得要短,“长向”读得应长,“别时圆”要用重音强调“别”。
三.读懂词人:
1.知人论世,体会东坡的失意人生。
我们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兼怀子由的“兼”)
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屏显背景资料: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主动请调离京任杭州通判(由京官降为地方官),但心情还不错,毕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杭州通判任职期满,他被迫离开风光秀丽
的杭州前往贫穷落后工资极低的山区——密州任职。
结合这些背景,你觉得苏轼在词中除了怀念弟弟之外,还想表达什么?(政治失意的苦闷彷徨)苏
轼这种失意后矛盾、纠结的心情,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
(同上,学生找到后,先让学生简单分析,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出来。)
示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宫,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意味。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
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朗读指导:用重音强调“天上宫阙”,“是何年”用拖音,读得缓慢低沉,读出词人内心的郁闷、纠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以看出苏轼内心的纠结、矛盾与郁闷,表面是说“我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其实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的,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自己难
以容身。
朗读指导:“我欲乘风归去”应是充满向往之情,要读得高昂些。“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纠
结矛盾的,要读得深沉低缓。
2.步步追问,感悟东坡豁达人生。
追问1:东坡想通了吗?
(想通了)
所以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通后的东坡,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人世间固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以旷达的情怀对待人生,依然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追问2:选择了豁达乐观人生的东坡,面对亲人的相隔千里不再哀伤,而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不必怨天尤人,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人生的得失荣辱、喜乐悲哀都无足轻重,只要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做到随缘自适,心中就会一片宁静。
追问3:选择了豁达乐观人生的东坡,此时想到的不再仅仅是自己的弟弟,而是天底下所有分离的人,于是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不论人生有多少坎坷,多少不如意,多少遗憾,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追问4: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二、三。”生命是一条充满灾难的河流,东坡的人生也不例外。让我们看看这个年表:
屏显:
1057年,母亲程夫人卒。轼年21岁。
1065年,妻子王弗卒。轼年29岁。
1066年,父亲苏洵卒。轼年30岁。
1084年,幼儿不幸夭折。轼年48岁。
1093年,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轼年57岁。
追问学生: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苏轼的命运。(比如:悲惨、苦等)
追问5:
如果这样的生离死别还不足以说明生命的苦难,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仕途年表吧:
屏显:
1057年,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阴差阳错只中进士第二名。时年21岁。
1069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恩师欧阳修等一批官员被贬,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时年33岁。十年间,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1079年,因作诗讽刺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时年43岁。
1080年,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靠种田帮补生计。时年44岁。
1084年,奉诏赴汝州就任。长途跋涉,幼儿夭折,路费已尽,不得已上书朝廷,请求到常州居住。
时年48岁。后来起起伏伏,在官场沉浮不定
1094年,谪居惠州。时年58岁。
1097年,谪居海南儋州。时年61岁。
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时年66岁,谥号文忠。
追问学生:假如你很不幸也拥有了如许人生,你会怎样?(学生可能会答:绝望、消沉)
小结:面对着如许的人生,东坡自然是忧伤的、痛苦的,否则何需“畅饮达旦”?否则何需叩问苍天:“明月几时有?”否则何需感叹“高处不胜寒”?但东坡没有放任自己的忧伤与痛苦,他毕竟是豁达的,他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事本就如此,自然规律是也,何必自寻烦恼?顺自然者生,逆自然者亡。东坡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自己点一盏灯也能灿烂的乐观主义者。在命运的黑云沉沉笼罩之时,东坡懂得为自己点一盏心灯,这是他的豁达与坚韧。“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花褪残红》)他总能在最绝望的时候给自己找一个快乐的理由。
所以东坡真正做到了——屏显:(老师说前面的话,学生一起读引号中的话)
直面现实“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往事“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处变不惊,坦然行世,“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希望东坡词中旷达的情怀、美好的祝愿、超越的精神、脱俗的生命情调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共同的生命体验与美好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