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9 14: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政 治
经 济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
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这一阶段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
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伍于时代。

Lorem Ipsum Dolor Sit Er Elit Lamet, Consectetaur
输入你的标题内容
原创
明朝的统治
第 课
14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时空观念
(1636—
1840)
明 朝 的 建 立

元末统治
元朝最后的皇帝
城市各种商业税暴涨;农村土地兼并严重
黄河决堤
15万农民修堤坝
我们不是志愿者!
元末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
醉太平小令
堂堂大元,奸匿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嫌,哀哉可怜!
———吴晗《朱元璋传》
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A.奸匿当权,政治腐败
B.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C.官吏搜刮农民,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父亲:朱五四 农民
母亲:陈氏 农民
生卒:1328-1396
主要经历:
1328-1344 放牛
1344-1347 和尚,出去讨饭
1347-1352 和尚,撞钟
1352-1368(1352年加入反元起义军 郭子兴部,后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1368年 称帝
先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建立明朝
朱元璋像
明太祖
(1328-1398)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建议: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九字真诀。在其他起义军高调
称王之时,朱元璋却在南京闷
头搞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
资源。后消灭了东南的起义军
势力,一路北进,攻占大都,
统一全国。元朝灭亡。
还有哪个开国皇帝和朱元璋一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思考
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
1368年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应天
明朝疆域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为了加强统治,
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经济/文化)
奴儿干都司
朱元璋强化皇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导致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1.政治
B.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地方
A.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将原来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长官由中央任命。
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亲戚,淮西官僚集团的重要人物。由于李善长的极力推荐,胡惟庸在1370年中书省参知政事,1373年升右丞相,进左丞相。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权势日盛。他仗着自己是淮西旧人,又有李善长等元老重臣的支持,一意专行,朝廷上生死人命和升降官员的大事,有时径自处理,不向朱元璋禀告。内外诸衙门不利于自己的报告也扣下来。各地想做官、升迁、军人失意的都奔走在他的门下,送金银、名马、玩好不计其数。坐了七年宰相,门下故旧僚友结成牢固的小集团。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政治
(2).中央
废丞相与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防止朝臣专权,维护君主统治
洪武十三年
1380
洪武十五年
1382
明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
1402
设立四辅官
废四辅官,设三殿(武英、英华、华盖)二阁(文渊、东阁大学士)
建立内阁
2.军事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锦衣卫
朱元璋建立于1382年
成立目的:监视官民
皇帝直接指挥
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特务机构
东厂
明成祖 朱棣建立
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
由宦官负责
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3.特务机构
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虚线:改动前
实线:改动后
朱元璋强化皇权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措施 影响
中央
地方
军事
特务
废丞相和中书省,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使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皇帝就直接掌握了
军事大权
加强了君主专制
科举考试的变化

4.文化
科举制的发展史
朝代 贡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首设武举,创立殿试制度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八股取士
4.文化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1)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答题观点: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答题格式:八股文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被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局限性: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全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状元试卷
万历年间赵秉忠
4.文化
八股取士的危害还有哪些?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不鼓励个人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得社会人才的出路只有科举考试一种,使得适合从事商业、自然科学的人没有进身之阶。
(2).使得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守死规矩,刻板,没有创造性
(3).指定四书五经,根据固定观点的注释,不许阐述个人见解,那么别的书不用看,科举不考自然知识,自然科学落后。
(4).选拔出来的官员固定观点以君臣为纲为中心,官僚队伍成为皇帝的奴仆,使整个社会趋于保守。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宋初
创立科举制
增加科举
考试科目
创立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
科举考试的变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
阅读课文,说出明朝科考在内容和格式上有哪些变化?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
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
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
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
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
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内容
格式
八股取士影响
“(八股文)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 ——欧阳中石《范进中举》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阅读两则材料,说明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败坏人才,使读书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社会进步。
重点知识
朱元璋废除丞相,改革
科举,强化皇权,这一
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
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
朝的统治。
弊:皇权不受约束,天
下治乱系于皇帝一人之
手。君明则治世;君昏
则乱世,给明朝的统治
埋下了危机。
经 济 的 发 展

明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已从南方推向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1.全国性大型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2.著名商帮:徽商和晋商
1.农业
明永乐 青花绵纹蒜头口绶带扁壶
所产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2.手工业
图为北京城 《皇都积胜图》
明朝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与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3.商业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商帮:建立在地缘纽带上的商人集团
三、商业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 1368年 应天府
强化皇权
政治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王
军事 设立五军都督府
文化 八股取士
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
经济发展
农业 引进新作物
手工业 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
商业 商贸城市、商帮
小结
课后活动:
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
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
带来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弊:
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大事都集中在皇帝身上,遇到重大问题无处商量;
皇帝权力过于强大,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与随意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
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国家的繁荣与衰败往往取决于皇帝个人的素质与才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明代中期,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积极展开对亚洲殖民和贸易的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势力在中国南部沿海建立据点,拖动中国更深卷入世界贸易体系。明中期以降,中国社会体系中发生的若干重大变化,具有国际背景。
————《论明代中国的有限开放性 》赵 轶 峰
明朝 西欧
商人们沉浸在买田置地、光宗耀祖的“尊贵”与满足之中 1602年由私人集资筹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诞生
以乡谊血缘为纽带的晋商、徽商的马帮叮当铃声响遍大江南北 荷兰东印度公司按股份分红,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它选出董事会,董事会再选出经理会主持日常事务
“无物不税,无处不税”的叫喊声响斥着街头巷尾、市集摊位;“片板不得下海”的告令贴遍渔村 荷兰东印度公司根据政府颁布的特许状,享受特权,公司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保护商贸,并管理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