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修必修上)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题目是《论六家要旨》。他把先秦诸子主要的六家做了一些分析,这六家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从这个顺序看,墨家排在第三位。它是先秦影响最大的显学之一。如果说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的形象,那么,墨家与此大不一样。墨子是挑战帝国的剑侠。有趣的是,司马迁没有给墨子单独作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的后面,用24个字介绍墨子。
“盖墨翟,宋之大夫也,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的主张有三:非攻、兼爱、尚贤。
墨家弟子的形象特点: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二、墨子简介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鲁?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三、学习任务一:疏通全文
1.字音
恶施(wū) 亡有(wú)
2.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
3.古今异义
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4.一词多义
①焉
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其
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
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③爱
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5.词类活用
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
6.特殊句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
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
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
君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
四、学习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墨子说理方法。
1.第1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2.第2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3.研读第2段,思考: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
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4.第3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6.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明确: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四、学习任务三:探究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1.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以兼易别,有助于调解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身先示范,有助于社会公共道德体系建设;
团体纲纪,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弘扬;
生态关爱,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2.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
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不同之处:
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
一是时代特征。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
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
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 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①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②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总结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因为他与众多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兼爱》这篇文章告诫我们要懂得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