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期中测试卷
高一地理(范围:必修一前三章)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长征五号火箭昵称“胖五”,直径达5米,由中国火箭研究院研制,在天津组装集成。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是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并于12月1日抵达月球。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材料推测,本次发射任务没有选择酒泉等发射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安全 B. 技术 C. 纬度 D. 交通
2. 选择凌晨发射长征五号火箭的原因之一是( )
A. 云量较少 B. 地月较近 C. 风力较大 D. 气温较低
3. 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时,地球位置最接近(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据材料“长征五号火箭昵称“胖五”,长征五号火箭直径5米,在天津组装集成”,可推知由于长征五号火箭体积大,很难进行陆路运输。只能通过海运运送到海南文昌发射,D正确。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是本次在海南文昌发射长征五号的原因之一,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题干“据材料推测”不符,C错误。文昌发射基地在安全、技术方面与其他发射基地比并没有明显优势,A、B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选择凌晨发射长征五号火箭的原因之一是凌晨温度低,大气对流弱,云量较少,便于目标追踪,A正确。火箭24日4时30分发射,12月1日抵达月球,7天时间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地月距离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B错误。风力大不利于发射,C错误。火箭发射与气温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图2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乙丙之间的地球北极点偏向太阳,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再根据公转方向,丙丁之间的地球是秋分,因此丁处最接近11月24日,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
下表为2017年6月19日我国部分城市的气温资料。
城 市 北 方 南 方
北京 天津 济南 杭州 上海 福州
最高温/℃ 30 30 35 28 28 25
最低温/℃ 20 22 24 22 23 23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影响表中南、北方城市该日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地形
C. 气象条件 D. 海陆位置
5. 表中城市该日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是( )
A. 北京 B. 济南
C. 上海 D. 福州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6月19日处于夏季,中国南、北方普遍高温,日较差都较低,导致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象条件。所以选C。
【5题详解】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城市是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城市。根据表格材料可知,福州气温日较差最小。所以选D。
海水的盐度是指10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图6下图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边缘海域海水盐度分布规律,该月一般轮船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虚线所示航线前往天津,用时3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河川径流 B. 降水强度
C. 海水温度 D. 海区封闭
7. 吃水深度是指船角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在图示整个航程中,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 )
A. 浅一深一较深 B. 浅一较深一深
C. 深一较深一浅 D. 深一浅一较深
【答案】6. C 7. 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海水温度,C正确。河川径流对黄海影响不大,12月份降水少、海区没有封闭,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在图示整个航程中,在上海附近盐度受长江水稀释是最低的,读图可知,图示整个航程中盐度变化规律是很低--高---低,所以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深一浅一较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有关知识。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 连续层片状 B. 鱼鳞状
C. 间隔团块状 D. 条带状
9.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 热带雨林地带
10.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正午
C. 日落前后 D. 午夜
【答案】8. C 9. D 10. A
【解析】
【8题详解】
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9题详解】
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10题详解】
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出现日全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对流层
12. 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是( )
A. 太阳耀斑的强弱 B. 日冕物质抛射量的多少
C. 日珥爆发的强弱 D.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答案】11. A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以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人类肉眼能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部分,图中日全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层,A正确;只有当发生日全食时,或借助工具我们才能看到太阳大气层的其它部分如色球层、日冕层等,BC错误;对流层是地球的大气层结构,不属于太阳的大气层,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正确;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日珥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可以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是太阳大气层中最亮的部分,因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光球层部分,只有当发生日全食时,或借助工具我们才能看到太阳大气层的其它部分如色球层、日冕层。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下渗 D. 径流
14. 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 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
C. 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改造的是径流环节,没有改造降水,也没有改造蒸发和下渗,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是在抽水地区,收集的雨水用作浇花,洗车等,说明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B正确;该系统无法调节城市局地气候,A错误;减小了径流,但对径流汇聚的时间影响不大,不是该系统的主要目的,C错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不是该系统的主要目的,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16.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 持续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增高 D. 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15. D 16. B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
【16题详解】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华北平原 D. 青藏高原
18. 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植被少 C. 地势高 D. 云雨少
【答案】17. D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图,青藏高原地区光合有效辐射较大,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能强,农业的生产潜力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8题详解】
乙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甲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区晴天少,云层厚,太阳辐射少。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乌伦古河流域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源头少有冰川和永久积雪,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不大,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乌伦古河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近年来断流现象频繁出现,对乌伦古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下图示意乌伦古河流域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乌伦古河径流量最大时间出现在( )
A. 2 —3 月 B. 4—5月 C. 6—7 月 D. 8—9月
20. 近年来乌伦古河频繁断流主要是因为流域内( )
A. 降水减少 B. 蒸发加剧 C. 需水量大 D. 植被减少
21. 频繁断流会引起乌伦古河( )
A. 下游河床降低 B. 水流速度加快
C. 冬季冰期延长 D. 流域水质恶化
【答案】19. B 20. C 21. D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乌伦古河流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少有冰川和永久积雪,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对水汽的抬升作用不强,说明该流域河流以季节性融雪补给为主,4-5月补给量大,河流流量大,B对。故选B。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断流近年来频发,主要是人为原因,A、B错;乌伦古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且图中干流沿线城市、引水渠广泛分布,需水量大,C对;植被减少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加,D错。故选C。
【21题详解】
断流会引起乌伦古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河道在来水量减小及频繁断流的综合影响下,淤积加剧,河床会不断抬高,A错;水流速度主要受地形影响,河流结冰期主要与气温相关,B、C错;由于流域内土地过度开发、工业发展导致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激增,河流径流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不断恶化,D对。故选D。
【点睛】本题以乌伦古河流域位置分布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2. 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洋流E的流向、性质和形成渔场的海域分别是( )
A. 向北、寒流、甲 B. 向北、暖流、乙 C. 向南、暖流、丙 D. 向南、寒流、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北半球的洋流模式图为,副热带海域的洋流为顺时针,副极地海区的环流圈为逆时针,根据图示可知,GF组成的应当是北半球的副极地海区的洋流环流圈,那么E就应该是副热带环流圈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E的洋流性质为暖流,乙处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渔场。选B。
【点睛】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 递减 B. 先减后增
C. 先增后减 D. 递增
24. 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水体营养盐 B. 太阳辐射
C. 水体含沙量 D. 洋流流向
25. 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23. D 24. C 25. A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图例,从图中可读出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依次为10~50、50~100、100~150、500~1000、1000~5000,密度自西向东递增,D正确。
【24题详解】
图示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携带泥沙多,河流入海后越靠近岸边水体含沙量越大,水体越浑浊,从而造成浮游植物光照时间短,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呈正相关,因此越接近岸边,浮游植物密度越小,C正确;
【25题详解】
由材料“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可知,冬季比夏季水温低,总数量减少;冬季长江流域降水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泥沙输送减少,近岸水体透明度提高,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A正确。
二、填空题(共15分)
26. 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
水循环的类型 主要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径流,⑤________,⑥________径流, 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⑧________,⑨蒸发,③________ 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 ①蒸发,⑦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
【答案】 ①. 蒸发 ②. 水汽输送 ③. 降水 ④. 地表 ⑤. 下渗 ⑥. 地下 ⑦. 蒸腾 ⑧. 降水
【解析】
27. 读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的是甲乙两地的热力环流图,请把甲、乙、丙、丁按气压高低排序____,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____。
(2)若该图表示是“城市热岛”环流,则甲是____(答郊区或城市),乙是____(答郊区或城市)。
(3)若该图表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则③是____环节,乙是____(答陆地或海洋)。
【答案】 ①. 乙甲丙丁 ②. 甲 ③. 城市 ④. 郊区 ⑤. 水汽输送 ⑥. 陆地
【解析】
【详解】(1)此图为热力环流,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的气压值相反,近地面的风从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处,据此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乙甲丙丁。近地面的气温高于高空,气温较高的地方盛行上升气流,故气温最高的是甲。
(2)若此图表示的是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则甲乙两地中表示城区的是甲,乙为郊区。
(3)若该图表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则①是地表径流,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④是降水。海洋上蒸发,经过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在陆地上空形成降水,故乙为陆地。
【点睛】该试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的知识点。考查了考生的知识原理掌握情况,培养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8. 低层大气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主要由____(78%)、____组成。
组成成分 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 含量最____,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 ②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 ③是绿色植物进行____的原料,是温室气体(吸收____,使气温升高)。
O3 ④含量极少,能够吸收____,被誉为____。
水汽 ⑤水的三相变化,产生了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固体杂质 ⑥作为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 ①. 干洁空气 ②. 水汽 ③. 固体杂质 ④. 氮 ⑤. 氧 ⑥. 高 ⑦. 光合作用 ⑧. 长波辐射 ⑨. 紫外线 ⑩. 地球大气的保护伞 . 凝结核
【解析】
三、综合题(共35分)
29. 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一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_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_____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 、 的作用。
(2)图一虚线所示的洋流朝 (方向)流动。在图二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一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 在图二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答案】(1)南;高;暖;升温 增湿。
(2)南;①。
(3)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
顺时针流动。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的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②处。
【解析】
【详解】(1)关键判断出该海域所在半球:向北气温升高,纬度降低,该海域位于南半球。
(2)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向南流。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只有①位于南半球。
(3)西南季风双成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北印度洋西南风吹拂,季风洋流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4)受离岸风(风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吹拂,会形成涌升流。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只有②盛行离岸风。
3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干热河谷为背景材料,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点睛】
31. 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力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力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呈现什么关系?______,其方向由______指向______。
(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平行。
(4)在实际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
【答案】 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 地转偏向力 ③. 摩擦力 ④. 垂直于等压线 ⑤. 高压 ⑥. 低压 ⑦. 等压线 ⑧. 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解析】
【详解】(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因此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右偏,因此b表示风向。摩擦力风向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风向与风向垂直,因此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
(2)读图可知,a力的指向与等压线垂直,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3)d为摩擦力,若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等压线平行。
(4)在实际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交角,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期中测试卷
高一地理(范围:必修一前三章)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长征五号火箭昵称“胖五”,直径达5米,由中国火箭研究院研制,在天津组装集成。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是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并于12月1日抵达月球。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材料推测,本次发射任务没有选择酒泉等发射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安全 B. 技术 C. 纬度 D. 交通
2. 选择凌晨发射长征五号火箭的原因之一是( )
A. 云量较少 B. 地月较近 C. 风力较大 D. 气温较低
3. 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时,地球位置最接近(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下表为2017年6月19日我国部分城市的气温资料。
城 市 北 方 南 方
北京 天津 济南 杭州 上海 福州
最高温/℃ 30 30 35 28 28 25
最低温/℃ 20 22 24 22 23 23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影响表中南、北方城市该日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地形
C. 气象条件 D. 海陆位置
5. 表中城市该日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最明显的是( )
A. 北京 B. 济南
C. 上海 D. 福州
海水的盐度是指10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图6下图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边缘海域海水盐度分布规律,该月一般轮船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沿图中虚线所示航线前往天津,用时3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河川径流 B. 降水强度
C. 海水温度 D. 海区封闭
7. 吃水深度是指船角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在图示整个航程中,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 )
A. 浅一深一较深 B. 浅一较深一深
C. 深一较深一浅 D. 深一浅一较深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 连续层片状 B. 鱼鳞状
C. 间隔团块状 D. 条带状
9.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 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 热带雨林地带
10.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正午
C. 日落前后 D. 午夜
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出现日全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对流层
12. 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是( )
A. 太阳耀斑的强弱 B. 日冕物质抛射量的多少
C. 日珥爆发的强弱 D.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下渗 D. 径流
14. 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 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
C. 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16.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 持续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增高 D. 先升高,后降低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示意1961~ 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华北平原 D. 青藏高原
18. 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植被少 C. 地势高 D. 云雨少
乌伦古河流域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源头少有冰川和永久积雪,大部分地区地势起伏不大,是新疆重要的农牧业区。乌伦古河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近年来断流现象频繁出现,对乌伦古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下图示意乌伦古河流域位置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乌伦古河径流量最大时间出现在( )
A. 2 —3 月 B. 4—5月 C. 6—7 月 D. 8—9月
20. 近年来乌伦古河频繁断流主要是因为流域内( )
A. 降水减少 B. 蒸发加剧 C. 需水量大 D. 植被减少
21. 频繁断流会引起乌伦古河( )
A. 下游河床降低 B. 水流速度加快
C. 冬季冰期延长 D. 流域水质恶化
22. 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洋流E的流向、性质和形成渔场的海域分别是( )
A. 向北、寒流、甲 B. 向北、暖流、乙 C. 向南、暖流、丙 D. 向南、寒流、丁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 递减 B. 先减后增
C. 先增后减 D. 递增
24. 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水体营养盐 B. 太阳辐射
C 水体含沙量 D. 洋流流向
25. 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二、填空题(共15分)
26. 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
水循环类型 主要环节 意义
海陆间循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径流,⑤________,⑥________径流, 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⑧________,⑨蒸发,③________ 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海上内循环 ①蒸发,⑦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
27. 读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的是甲乙两地的热力环流图,请把甲、乙、丙、丁按气压高低排序____,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____。
(2)若该图表示的是“城市热岛”环流,则甲是____(答郊区或城市),乙是____(答郊区或城市)。
(3)若该图表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则③是____环节,乙是____(答陆地或海洋)。
28. 低层大气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主要由____(78%)、____组成。
组成成分 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 含量最____,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 ②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 ③是绿色植物进行____的原料,是温室气体(吸收____,使气温升高)。
O3 ④含量极少,能够吸收____,被誉为____。
水汽 ⑤水的三相变化,产生了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固体杂质 ⑥作为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三、综合题(共35分)
29. 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一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_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_____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 、 的作用。
(2)图一虚线所示的洋流朝 (方向)流动。在图二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一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 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 在图二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3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1. 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力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力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呈现什么关系?______,其方向由______指向______。
(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平行。
(4)实际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