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
第1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
时间轴整理
过渡时期
政治
军事
经济
外交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恢复时期
改造时期
新中国成立
1954第一届
全国人大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对内-镇反剿匪
对外-抗美援朝(1950-1953)
(农村)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三大改造(1953-1956)
一五计划(1953-1957)
计划经济体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
会议
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1、阅读教材p165第二段,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实现了国家的主权独立,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从民主革命转向
社会革命
人民解放、民族独立
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1.2意义: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1.2、通过阅读教材166第二段,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思考: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泰晤士报》
领域 严峻形势 措施
国内 军事
经济
国际 军事
外交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镇反剿匪
①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
②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
城市:“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抗美援朝
西方列强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快速浏览教材第二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并分别指出这些措施的积极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根据史料思考回答:土地改革是什么性质的改革?
新民主主义
2.1、土地改革
2、巩固政权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土地改革有何意义?
2.2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投机商人宣称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1949年4月一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陈云
陈毅
直接:
根本: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平抑
物价
恢复发展生产
统一财经
收支管理
物资管理
现金管理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毛泽东: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根据p167第二段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二、巩固政权
2.3抗美援朝
美苏冷战
丹东大轰炸
入侵台湾海峡
①背景
探究二:抗美援朝,究竟值不值得?
材料一: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 ——周恩来
材料二:这首音乐似乎来自天外,或许是这些松树发出的,让我毛骨悚然。
——美军老兵回忆志愿军冲锋号
材料三: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毛泽东
材料四: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习近平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保卫了祖国和人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建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打出了国威军威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依据
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国际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有所削弱
社会主义阵营实力壮大
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独立
不利形势
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国家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利益
中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 的外交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阅读教材P169历史纵横,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含义
社会主义国家
国民党政府
资本主义国家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成就:阅读教材第三目第2、3、4段概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就有哪些?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日内瓦会议
3、万隆会议
根据以上表格并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
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
中国应如何处理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外交实践成就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背景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量表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钢 万吨 92.3 15.8 135.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材料一:
材料二:1952年底中国的工农业结构图
80%
9%
11%
农业
重工业
其他工业
为什么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材料三: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
小农私有制问题突出
建设与改造并举
材料四: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成效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公有制经济
其他经济
1952年底、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变化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4.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伟大意义
(1)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阅读教材P171第2、3段,掌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4.3、毛泽东思想
思考:上述成就的取得和毛泽东思想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课堂小结
小结与反馈
1、本节课的标题是什么?有几部分构成?学习聚焦部分都说了什么?
2、学完之后,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进一步解答?
3、画出本节课知识思维导图,附在本课大的空白处。
1.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的宴会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这是统一战线的胜利。”这说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员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C
2.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做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会议发挥作用
B.中国借助此会宣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召开了亚非会议
D.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B
3.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城镇人口5700多万,1952年,上升到7000多万人,而到1957年,则达到了9949万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C.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