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2《与 妻 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2《与 妻 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17: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 妻 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挚爱之情
3、理解作者深沉而崇高的爱国之情
4、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意识,进而树立远大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读一封情书,但是这封情书不是一般的情书,它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那么到底是谁写了这封情书,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妻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情书的作者林觉民。
二、走近作者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林觉民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
1908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
1911年4月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主持起义工作。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起义。
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1911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我们来看一下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和写给妻子的《与妻书》,从文字的长短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林觉民对妻子的至爱。
三、了解书信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
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听范读,标注字音和不懂的字词。
五、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解决不懂的字词,不懂的地方请教本小组其他同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当堂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1)不能竟(写完)书而欲搁(放下)笔,又恐汝不察吾衷(内心)。
(2)然遍地腥云(血腥阴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同“够”)?
(3)吾尝语(告诉)曰:“与使(与其)吾先死也,无宁(不如)汝先我而死。”
(4)嗟夫!谁知吾卒(最终)先汝而死乎?
(5)吾诚(的确)愿与汝相守以死,第(只)以今日事势观之
(6)此吾所以敢率(遵循;遵从)性就死不顾汝也。
(7)汝其(一定)善抚之,使之肖(像)我。
(8)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9)汝幸而偶(嫁给)我
活动一,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内心巨大的悲痛;
第二部分:(第2—5段)——主体,倾诉内心对妻子的至爱之情以及自己“舍汝而就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6—8段)——结尾,再次倾诉内心对妻子的挚爱之情。
活动二:探究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既包含了爱妻之情,又包含了报国之志。
那么请大家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至爱汝”的?
三忆: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及最后一次归家的情形。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死后诚可化鬼魂,三愿心电感应灵傍妻。
既然作者“吾至爱汝”,为何又要“勇于就死” 请同学们找出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1、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排比)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双重否定)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反问)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假设)
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拯救国家,积极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3、为了革命,勇于就死的大无畏精神。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活动三:情感体悟
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感人的原因在哪里?
反复将“天下”“国”和“家” 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个人幸福相比天下幸福微不足道
疼爱妻子升华情感为天下谋永福
英雄志坚牺牲小家义无反顾革命
这封信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对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对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主题归纳: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通过诉“爱妻”之情和说“舍妻”之理,表达了烈士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私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活动三:联读革命家书,汲取精神力量
林觉民舍生取义,《与妻书》情真意切,在他之后,还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临终前,他们写给亲人的家书同样令人动容。我们来读一一下赵一曼和江姐临终前写给家人的家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江竹筠(jūn)与弟书: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竹安弟:
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难受。幺姐及两个孩子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了……话又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竹姐
8月26日
齐读下面一段话:
今天,我们重读革命家书,一封封的家书,读之使我们热泪盈眶,思之使我们百感交集。家书寄语,字短情长,每个字、每句话都是那段革命洪流的历史见证,是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自我、奋斗拼搏的人生诠释。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他们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为天下苍生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生命。正是这些革命烈士的无私奉献、舍生取义、英勇报国的情怀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永远缅怀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英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秉承革命先烈之志,勇于承担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走好我们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尽管前行路上会遇到沟沟坎坎,但只要我们脚步不停,动力不减,勇气不退,做这个时代的开创者、奋进者、奉献者,就一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一个又一个人生幸福。
【素材】
林觉民:生命与爱情,皆为共和抛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燕尔的甜蜜,“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他也让妻子明白:面对“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黑暗现实,只有清除残暴,救民众于水火,才有个人的爱情与幸福。这也是林觉民从容赴死的原因。1911年4月27日下午,在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腰部,满身是血,力竭被俘。受审讯时,遍体鳞伤的林觉民因不会广东话而用英语作答,其才华风度,令审讯的清廷官员叹为“奇才”,尔后从容就义。
对于这次起义,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评价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适用话题:人生的价值、小爱与大爱、铁血与柔情、舍与不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