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满分60分)
如图为哈尔滨(45°N,125°E)某小区圆形小广场照片,该日天气晴好,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拍摄时间为上午9:2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该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 )
A. 20° B. 30° C. 45° D. 65°
2. 今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是( )
A. 14:00 B. 14:20 C. 14:40 D. 15:00
3. 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移动方向分别是( )
A. 变短、向右 B. 变长、向左 C. 变短、向左 D. 变长、向右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高度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所以太阳高度角约为45°,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照片信息可知,该日为6月23日,正值夏至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结合哈尔滨的纬度信息可知,哈尔滨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68.5°,而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45°,根据照片信息可知,此时的时间为上午9:20(北京时间),所以此时过后太阳高度继续升高,到达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最高,之后太阳高度逐渐下降。所以今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相同的另外一个时刻与9:20关于当地正午的北京时间对称,当地经度为125°E,当地正午时,当地地方时为12点,此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11:40,9:20与11:40相差2小时20分钟,所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是14点,A正确,排除BCD;故选A。
【3题详解】
根据时间和影子的方位,可知现在拍摄方向偏东,右侧为南。稍后,太阳高度角增大,影长应变短,BD错误;面向太阳,太阳的移动方向应向右(顺时针),影子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所以目视方向影子转向左(以拍摄者为参考),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影长的方法间接测量太阳高度角,如果物体影长与物体的高度相等,则表明太阳高度角约为45°。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一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A. 起伏和缓 B. 陡峭高峻 C. 低洼积水 D. 平坦广阔
5. 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A. 岩层性质差异 B. 岩块断裂上升
C. 岩浆向上喷发 D. 岩层挤压隆起
【答案】4. C 5.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4题详解】
龙脊谷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属于沉积岩,故可以判断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低洼积水,C正确。
【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地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垄状如龙脊,应为地壳运动造成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褶皱,其中垄为背斜,其外层岩层受外力作用被侵蚀,中间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近似于垂直地面的岩层,D正确。
【点睛】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从石灰岩→泥砂岩→砂砾岩,岩石颗粒变粗。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 )
A. 丙左侧的岩层上升 B. 甲地不可能成河 C. 花岗岩形成早于泥砂岩 D. 乙是向斜山
7. 可能找到变质岩的地点是( )
A. 甲、乙 B. 乙、丁 C. 丙、丁 D. 甲、丁
8. 根据图中地层沉积物的分布,可推知早期的地理环境变化是( )
A. 海进 B. 海退 C. 地壳下沉 D. 冰期末期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丙地附近为断层,根据岩层覆盖情况,丙左侧石灰岩分布高于右侧,应为上升盘,A正确;甲地是山谷,有可能发育河流,B错误;花岗岩侵入到泥砂岩中,其形成应该晚于泥砂岩,C错误;乙是背斜山,不是向斜山,因此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变质岩的形成与高温高压相关。丙地有断层,可能有因压力原因形成的变质岩,丁处为岩浆侵入与周围石灰岩接触区,石灰岩可能因高温变质形成大理岩,丙、丁符合题意,C正确;甲地势低,可能发育河谷,乙为向斜山山顶,甲乙两地位于地表,受到的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不太可能找到变质岩,排除甲乙。故选C。
【8题详解】
石灰岩是浅海环境下沉积而成,根据图例,图中沉积层自下而上是石灰岩、泥砂岩和砂砾岩,岩石颗粒变粗。一般而言,岩层颗粒变粗,说明离海岸越来越远,是地壳上升或海退的结果,B正确,A、C错误;冰期末期气温上升,冰川融化使海面上升,是海进,D错。故选B。
【点睛】海退序列由下至上一般是:
①沉积物由细变粗或由碳酸盐岩变为碎屑岩;
②沉积时的海水由深变浅;
③海相沉积逐渐演变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和陆相沉积;
④与之伴生的生物群也随之由海相生物群逐渐演变为海陆交互相生物群和陆相生物群。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10.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地势起伏相对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答案】9. C 10. B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所以选C。
【10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较慢,挟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粒径大小,①④错误。所以选B。
【11题详解】
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13.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14.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12. A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1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1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时,该半球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图中的高压带是(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B. 北半球极地高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 南半球极地高压带
17. 在图中低气压带的成因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
A A热力因素,多雨 B. B热力因素,多雨
C. A动力因素,少雨 D. B动力因素,少雨
【答案】15. B 16. A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通过图中气流的运动与偏转方向,发现风带的气流运动都是右偏,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北半球。此时气压带和风带位于0°、30°、60°的北侧,说明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图中高压带位于30-40°之间,应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半球是北半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图中A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因素形成的,受其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A正确,C错误;B低压带位于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受其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BD错误。故选A。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总体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8. 如图是某大洋海底示意图,N为板块的边界。据此回答下题。图中N区域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物质的来源是( )
A. 沉积岩、地壳 B. 喷出岩、软流层
C. 侵入岩、岩石圈 D. 变质岩、软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信息看,N处有岩浆涌出,为喷出岩,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图示区域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下图为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科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 拦水发电 B. 储存淡水 C. 供旅游活动 D. 防海水入侵
20. 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哪个季节较长(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19. D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泰晤士河河口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海水入侵,D对。水闸位于河口地区,落差小,不能发电,A错。该地降水多且季节变化较小,不需要储存淡水,B错。旅游活动不是大坝的主要功能,C错。故选D。
【20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水闸主要控制朝向上游的水量,其作用是防止海水入侵。读右图可知该地冬季降水较夏季略多,冬季河流水量大,冬季需要泄洪;夏季水量小,海水对于河流的影响大,所以夏季多关闭,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伦敦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读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21. 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
A. 东南风、西北风 B. 东南风、西南风
C. 东北风、西南风 D. 东北风、西北风
22.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1. C 22. C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甲风带位于0°-30°N之间,将气流运动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补充完整,其盛行风向为东北风;乙风带位于30°N-60°N之间,将气流运动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补充完整,其风向为西南风,C对,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同一个大气环流内部空气运动方向应该一致,图中中纬度大气环流圈,高空大气应由高纬流向低纬,③的流向错误,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画法:气流运动方向一致、箭头符号首尾相连。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成因。
23.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对图中气压带、风带描述正确的是( )
A. a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
B. a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
C. b气压带空气堆积下沉
D. b气压带空气受热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风带风向向右偏转,为西南风,属于北半球西风带,A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因此b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因素导致的空气堆积下沉形成的,C正确,D错误。故选C。
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米。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千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左图为岛屿位置,右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4. 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A. 花岗岩 B. 石灰岩 C. 玄武岩 D. 大理岩
25. 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A.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26. 推测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 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融化陆地
B. 地质构造运动颏繁,海岛不断沉降
C. 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大片岛屿
D. 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
【答案】24. C 25. B 26. D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岛屿为火山喷发而形成,所以该岛屿中部熔岩应为喷出岩(玄武岩),C正确;花岗岩为侵入岩,故A错误;石灰岩为沉积岩,故B错误;大理岩为变质岩,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岛屿位于冰岛南部,应位于大西洋,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形成该岛,所以该岛应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形成大洋中脊,故B正确,C错误;海沟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为消亡边界,海沟较为深邃,故AD错误,所以该题选B。
【26题详解】
若火山持续喷发,岩浆冷却陆地面积会增加,则岛屿面积增加,故A错误;根据材料该岛屿为火山喷发形成,若地质构造运动频繁,会造成岩浆喷出增多海岛面积加大,故B错误;海平面上升速度较慢,所以大片岛屿被淹没应和海平面上升无关,故C错误;根据材料,该岛屿周围为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该地区位于西风带,风浪较大,四周火山灰易被侵蚀,导致海岸快速后退,故D正确。
【点睛】板块运动与地形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答案】27. B 28. B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④-沉积岩,三类岩石都能形成①-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B正确。故本题排除ACD,选B。
【28题详解】
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风化、剥蚀、搬运,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B正确,ACD错。故本题选B。
【点睛】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
(2)岩浆是岩石转化“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9.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B. 线速度:P=O=M=Q>N
C. MO为晨线 D. NO为晨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表明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顺着河水流动方向向左偏,因此左岸侵蚀严重,A错误;图中P、Q、M、N位于同一条纬线上,自转速度相同,图中O点纬度比其他四点高,自转线速度最小,B错误;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则P、Q所在经线应是日期分界线,其中一条为0时经线,另一条为180°经线,由于0时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因此P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根据自转方向判断,MO应为昏线,NO应为晨线,C错误,D正确。故选D。
30.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影片中人类让地球停止了自转。若地球停止自转,可能消失的地理现象是( )
A. 四季变化 B. 昼夜现象 C. 地转偏向力 D. 昼夜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地球停止自转,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将不复存在,C符合题意;若地球停止自转,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由公转产生的昼夜变化均会使得大部分地区获得热量有明显季节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排除A;昼夜现象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所致,地球停止自转不会导致昼夜现象消失,排除B;若地球停止自转,地球上的昼夜变化不会频繁出现,但因地球公转会产生以一年为周期的昼夜变化,排除D。故选C。
二、综合题(共3题,40分)
31. 甲为大气环流示意图,乙为某河道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北半球____(冬、夏)季气压带分布状况,判断理由____。
(2)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____,理由是____。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堆积地形,其成因是什么
【答案】31. ①. 冬 ②.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32. ①. A ②. 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33. 因河流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之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环流示意图和河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河流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判断,此时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是主流深水处,适合建港。而B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显著,水较浅,不适合建港。
【小问3详解】
河流的入海口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河流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
32.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每隔15天一个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并指导农事活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冬至日光照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二至日相比,地球公转速度将继续加快的是____(填“冬至日”或“夏至日”);图中PMK为晨昏线,其中MK为____(填“晨线”或“昏线”)。
(2)图中P地的地方时为____时,M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
(3)从小雪到大寒期间长沙的正午旗杆影长变化是____。
(4)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北京(40°N)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加____度。
(5)有关湖南省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小寒至立春,长沙物影越来越长 B. 立夏至芒种,长沙昼长短于北京
C. 小暑至立秋,太阳直射点将北移 D. 立冬至大雪,正值水稻播种季节
【答案】(1) ①. 冬至日 ②. 昏线
(2) ①. 6 ②. 0
(3)先变长后变短 (4) ①. 北(半球) ②. 23.5 (5)B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公转和光照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运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而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故夏至日后地球公转速度将会变慢;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之后为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故二至日相比,地球公转速度将继续加快的是冬至日;图中MK为顺着自转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昏线。
【小问2详解】
图中P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P的地方时为6时,M地位于冬至日的北极圈上,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M地的昼长为0小时。
小问3详解】
从小雪到大寒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先降低后升高,所以正午旗杆影长是先变长后变短。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半球移动;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可知,春分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50°,夏至日为73.5°,增加了23.5°。
小问5详解】
小寒至立春,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长沙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物影越来越短,A错误;立夏至芒种,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京纬度高于长沙,则长沙昼长短于北京,B正确;小暑至立秋,直射点将南移,C错误;长沙的双季稻播种时间为:一季稻要在清明前播种,二季稻在六月底七月初播种。立冬至大雪,不是水稻播种季节,D错误。本题应选B。
33. 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500万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曾经是一片灌满了微咸水的古湖。随着古湖两侧山脉的加速隆起和一系列的地质作用,象泉河流域的札达盆地(位置见左图)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土林。即土质的丛林。右图为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景观图。
(1)简述板块的运动这对古湖区地貌形态产生的影响
(2)推测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3)小华结合当地条件认为札达土林会留存较长时间,试为小华的观点提供论据
【答案】33. 板块运动使两侧山脉的加速隆起形成山地;中部凹陷形成盆地;山地发育众多河流注入盆地,盆地积水成湖;河流挟带泥沙至湖泊堆积形成深厚沉积层
34. 周边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在湖底,形成(巨厚)沉积层;山脉的加速抬升,(湖区变干,加上湖水外泄)湖泊干涸,湖底出露,形成札达盆地;象泉河水及短促夏季降水,冲刷土层,平坦高原湖盆沉积层被切割成土林。
35. 札达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流水侵蚀作用总体较弱;盆地及其周边植被不发育,土林很少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坏;地处干旱区,人类活动较少;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土林的保护;
【解析】
【分析】本题以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为背景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信息以及结合所学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小问1详解】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挤压的影响,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古湖两侧山脉的加速隆起形成山地,中部凹陷形成低地;地表径流由高处流向低处,使得山地发育大量河流流向中部低地,中部低地积水形成湖泊;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挟带大量泥沙,在湖泊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厚厚的湖底堆积层,为后来土林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小问2详解】
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是湖盆及河床接受沉积,堆积大量沉积物并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湖泊消失,形成札达盆地;湖底岩石裸露于地表,开始接受外力作用的侵蚀,受象泉河及其支流的侵蚀水以及短促夏季降水的冲刷,土层受到侵蚀,平坦高原湖盆沉积层被切割,岩石裸露,继续接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土林”。
【小问3详解】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满分60分)
如图为哈尔滨(45°N,125°E)某小区圆形小广场照片,该日天气晴好,拍摄时体育健身器材立柱影长与立柱高度接近,拍摄时间为上午9:2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该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 )
A. 20° B. 30° C. 45° D. 65°
2. 今日与该时刻太阳高度角相同的另一时刻是( )
A 14:00 B. 14:20 C. 14:40 D. 15:00
3. 稍后,从图示角度观察体育器材立柱影子长短变化以及移动方向分别是( )
A. 变短、向右 B. 变长、向左 C. 变短、向左 D. 变长、向右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一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A. 起伏和缓 B. 陡峭高峻 C. 低洼积水 D. 平坦广阔
5. 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A. 岩层性质差异 B. 岩块断裂上升
C 岩浆向上喷发 D. 岩层挤压隆起
从石灰岩→泥砂岩→砂砾岩,岩石颗粒变粗。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 )
A. 丙左侧的岩层上升 B. 甲地不可能成河 C. 花岗岩形成早于泥砂岩 D. 乙是向斜山
7. 可能找到变质岩的地点是( )
A. 甲、乙 B. 乙、丁 C. 丙、丁 D. 甲、丁
8. 根据图中地层沉积物的分布,可推知早期的地理环境变化是( )
A. 海进 B. 海退 C. 地壳下沉 D. 冰期末期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10.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地势起伏相对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13.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14.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时,该半球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6. 图中的高压带是(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B. 北半球极地高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 南半球极地高压带
17. 在图中低气压带的成因及其控制下的天气( )
A. A热力因素,多雨 B. B热力因素,多雨
C. A动力因素,少雨 D. B动力因素,少雨
18. 如图是某大洋海底示意图,N为板块的边界。据此回答下题。图中N区域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物质的来源是( )
A. 沉积岩、地壳 B. 喷出岩、软流层
C. 侵入岩、岩石圈 D. 变质岩、软流
图示区域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下图为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科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 拦水发电 B. 储存淡水 C. 供旅游活动 D. 防海水入侵
20. 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哪个季节较长(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21. 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
A. 东南风、西北风 B. 东南风、西南风
C. 东北风、西南风 D. 东北风、西北风
22. 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对图中气压带、风带描述正确的是( )
A. a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
B. a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
C. b气压带空气堆积下沉
D. b气压带空气受热上升
苏特西岛位于冰岛以南32千米处,该岛是由于1963年的火山喷发所形成,最高155米。岛屿形成时四周是由相对松散的火山灰组成的陆地,中部是坚硬的熔岩,总面积为2.7千方千米,当前岛屿面积仅剩1.4平方千米。下面左图为岛屿位置,右图为岛屿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4. 该岛中部熔岩最可能是
A. 花岗岩 B. 石灰岩 C. 玄武岩 D. 大理岩
25. 推测苏特西岛及其附近海域火山活动频繁的原因
A.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B.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生长边界
C. 位于大洋中脊,属于消亡边界 D. 位于大洋海沟,属于生长边界
26. 推测该岛形成后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 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融化陆地
B. 地质构造运动颏繁,海岛不断沉降
C. 海平面迅速上升,淹没大片岛屿
D. 大风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线不断后移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29. 下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B. 线速度:P=O=M=Q>N
C. MO为晨线 D. NO为晨线
30. 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影片中人类让地球停止了自转。若地球停止自转,可能消失的地理现象是( )
A. 四季变化 B. 昼夜现象 C. 地转偏向力 D. 昼夜变化
二、综合题(共3题,40分)
31. 甲为大气环流示意图,乙为某河道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北半球____(冬、夏)季气压带分布状况,判断理由____。
(2)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____,理由是____。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堆积地形,其成因是什么
32.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每隔15天一个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并指导农事活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冬至日光照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二至日相比,地球公转速度将继续加快的是____(填“冬至日”或“夏至日”);图中PMK为晨昏线,其中MK为____(填“晨线”或“昏线”)。
(2)图中P地的地方时为____时,M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
(3)从小雪到大寒期间长沙的正午旗杆影长变化是____。
(4)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____移动,北京(40°N)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加____度
(5)有关湖南省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小寒至立春,长沙物影越来越长 B. 立夏至芒种,长沙昼长短于北京
C. 小暑至立秋,太阳直射点将北移 D. 立冬至大雪,正值水稻播种季节
33. 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500万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曾经是一片灌满了微咸水的古湖。随着古湖两侧山脉的加速隆起和一系列的地质作用,象泉河流域的札达盆地(位置见左图)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土林。即土质的丛林。右图为札达土林自然保护区景观图。
(1)简述板块的运动这对古湖区地貌形态产生的影响
(2)推测500万年以来土林形成的地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