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
一、单选题
1.根据t℃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如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G<M<W<Z
D.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7%
2.下列是对初中化学中“三”的总结,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B.灭火的三种方法:隔绝氧气、降低着火点、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C.常见的三种防锈措施:保持洁净和干燥、表面覆盖保护层、改变金属内部结构
D.清除油污常用的三种方法:乳化如洗涤剂、溶解如汽油、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钠
3.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白酒 洁净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 氯酸钾
C.雪碧饮料 双氧水 D.碱式碳酸铜 生理盐水
4.某实验员要配制8%的氢氧化钠溶液,容器中已有4%的氢氧化钠溶液150g,则需取10%的氢氧化钠溶液( )g倒入容器中混合。
A.75 B.100 C.200 D.300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升温能加快溶质的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微粒的运动速率
B.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C.澄清石灰水是溶液,是因为生石灰是溶质,水是溶剂
D.打开可乐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溶解度随压强降低而减小
6.过氧乙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化学式为C2H4O3,易挥发,呈弱酸性,见光、受热易分解。0.005%~1%的过氧乙酸水溶液常用于消毒杀菌。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可以在铁质容器中配制过氧乙酸溶液
C.贮存过氧乙酸应注意避光、密闭、低温保存
D.消毒杀菌用的过氧乙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好
7.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________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洗洁精去油污是乳化,因此汽油去油污也是乳化
D.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不一定不燃烧。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C.在水中溶解硝酸铵时,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D.澄清石灰水是溶液,生石灰是溶质,水是溶剂
9.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乙易溶于水
B.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的大
C.甲的饱和溶液从t2 ℃降至t1 ℃有晶体析出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比乙的大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通电使水分解 B.分解H2O2制取O2
C.在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镁和铝 D.向某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KNO3固体
1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则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12.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中,错误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N2、CO2 B.用水鉴别NaOH、NH4NO3、NaCl
C.观察颜色鉴别NaCl、Cu、MnO2 D.测密度区分SO2、NO2、CO
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
B.t2℃100 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 g甲
C.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D.t2℃时分别用100 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用油溶解到洗洁精中形成溶液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C.溶解比乳化使物质混合更均匀 D.悬浊液放置久了不会沉降
二、填空题
15.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折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 ℃。
(2)将t1℃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
(3)t2℃时,将75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的质量为 g。
17.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1)P点的含义是 。
(2)当温度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3)t2℃时,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4)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操作Ⅰ为 ,操作Ⅱ“蒸发”还需的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 。
(5)根据图1、图2,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D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1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对青蒿素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而荣获了诺贝尔奖。她用乙醚代替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说明研究青蒿素在不同的 (选填“溶质”或“溶剂”)中的溶解性很有价值。为了提高药物在水中或油中的溶解性,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修饰,说明了物质的 决定物质的性质。
19.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B物质的溶解度 A物质的溶解度(填“<”或“>”或“=”)。
(2)60℃时, A、B两种物质 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填“能”、“不能”)。
(3)将40℃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时,无晶体析出的是 。
(4)D点表示A物质的 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三、科学探究题
20.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很多。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如下两个实验。请完成相关问题:
(1)实验I.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和碘,然后分别倒入水和酒精,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
加入10mL水并振荡 加入10mL酒精并振荡
试管a 氯化钠 溶解 不溶解
试管b 碘 几乎不溶 溶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 ,结论是 。
同时,该实验也可证明,不同物质在 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实验Ⅱ.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 ,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
①向含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振荡至试管中有少量不溶固体存在:
②用酒精灯加热上述溶液,至剩余固体全部溶解(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实验结论: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温度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 (填“增大”、“减小”或“改变”)。
21.科研团队利用废弃核桃皮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多孔活性炭,探究了生产条件对制备出的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查阅资料】
核桃壳粉末的目数越大,颗粒粒径越小。
【实验一】
以化学活化法为基础,分别利用三种活化剂处理,测定制备出的活性炭对碘吸附值(吸附值越大,表示活性炭吸附性能越好)。实验记录如下:
活化剂 磷酸 氯化锌 氢氧化钾
吸附值(mg/g) 655 600 420
【实验二】
称取核桃壳粉末原料 10 g,用 40%的磷酸溶液浸泡 60 min,测定制备出的活性炭对碘吸附值。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目数/目 20 6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炭化温度/℃ 500 500 500 450 500 550 500 500
炭化时间/min 90 90 90 150 150 150 30 60
吸附值/(mg g-1) 516 597 652 600 646 588 583 660
【解释与结论】
(1)由实验一可知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的多孔活性炭材料选择的最佳活性剂 是 。
(2)实验二中所用 40%的磷酸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为探究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需要做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4)由实验①②③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5)由实验二可知,在研究的实验范围内,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实验条件是 。
【反思评价】
(6)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多孔活性炭时,其吸附性能还受 影响。
22.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某学习小组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他们观察到试管a中铁粉全部溶解,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① 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试管b中有③ 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④ 。为进一步确定试管a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和试管b所得固体的组成,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1)试管a中的溶质成分:猜想一:FeSO4;猜想二:⑤ 。
(2)试管b中固体的组成:猜想三:Cu; 猜想四:Fe和Cu。
【实验探究】甲图所示实验结束后,将试管a、试管b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如乙图所示),他们惊奇地发现烧杯内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
【总结交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⑥ 。
【拓展探究】某混合溶液由硫酸铜和硫酸溶液组成。上述小组同学取192.4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往其中加入33.6g铁粉,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计算:
(3)原混合溶液中H2SO4的质量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原混合溶液中CuSO4和H2SO4的质量比 。
(5)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的意义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在同一温度下,测得的数值以及绘制的曲线,不能看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W和Z点是饱和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M点和G点都是不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分数小于W和Z,而M和G点时的溶质质量相等,G点中的水多,故M点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M<W=Z,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M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A、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原子、分子、离子,故正确;
B、灭火的三种方法: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C、保持洁净和干燥、表面覆盖保护层、改变金属内部结构是常见的三种防锈措施,故正确;
D、清除油污常涉及三种原理:乳化(如洗涤剂)、溶解(如干洗剂)、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钠),故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白酒含有酒精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澄清石灰水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氯酸钾是由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雪碧饮料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双氧水含有过氧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生理盐水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4.D
【详解】解:设需取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解得x=300g。
故选D。
5.C
【详解】A、升温,微粒的运动速率加快,故可以加快溶质溶解,不符合题意;
B、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因为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溶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钙,溶剂是水,符合题意;
D、打开可乐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打开瓶盖,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可见氧元素质量最大,错误;
B、过氧乙酸呈弱酸性,能与铁反应,则不能在铁质容器中配制过氧乙酸溶液,错误;
C、根据“过氧乙酸见光、受热易分解”可知,贮存过氧乙酸应注意避光、密闭、低温保存,正确;
D、根据“0.005%~1%的过氧乙酸水溶液常用于消毒杀菌”可知,并不是消毒杀菌用的过氧乙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越好,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例如氮气等,故A错误;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臭氧的混合气体,故B错误;
C、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而汽油是能够溶解油污,不是乳化作用,故C错误;
D、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不一定不燃烧;例如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在氧气中能燃烧,故D正确。故选D。
8.A
【详解】A、蔗糖溶液不导电,是因为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蔗糖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正确;
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仍在不断运动,错误;
C、在水中溶解硝酸铵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错误;
D、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该溶液的溶质为氢氧化钙,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乙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是35.7℃,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时的溶解度也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故正确;
B.温度不确定,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甲、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也不能确定,故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甲的饱和溶液从t2 ℃降至t1 ℃有晶体析出,正确;
D.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所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比乙的大,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A错误;
B、催化剂会加快过氧化氢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氧气量的多少,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放出的氧气量相同,只是反应时间的不同,故B错误;
C、将镁片和铝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则酸全部参加反应,酸相同,最后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金属的质量,当加入少量金属时,等质量的Al和Mg,Al产生氢气的质量比Mg多,因此Al所对应的曲线在Mg的上方,图象不符合该特点,故C错误;
D、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再加入硝酸钾固体还能继续溶解,等到饱和后硝酸钾不再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11.A
【详解】A、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A正确;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单质铜,却不是置换反应。B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水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但不是溶液。C不正确;
D、由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知,化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但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空气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12.A
【详解】A、燃着的木条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会熄灭,不能鉴别,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能鉴别,正确;
C、氯化钠白色固体、铜红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固体,能鉴别,正确;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密度不同的,能鉴别,正确;
故选A。
13.D
【详解】A、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错误;
B、t2℃,甲的溶解度为60g,表示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有60g甲,错误;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正确。
故选D。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4.C
【详解】A、 洗洁精之所以能洗去油污是因为它具有乳化作用 ,将植物油放入有洗洁精的水中并不是溶液,而是乳浊液,A不正确;
B、不知道溶液的量无法比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量,B不正确;
C、溶解得到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而乳化得到的只是暂时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时间一长就会分层,C正确;
D、悬浊液经过一定的时间一定会沉淀,D不正确。
故选:C。
15.(1)>
(2)2g<m≤40g
(3)BCD
【详解】(1)通过图1可知,40℃甲的溶解度小于乙,与图2对比可知,甲为b,乙为a,故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2)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70g,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2g,所以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在加入m克,温度保持在40℃,甲物质有晶体析出,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则有32g<(30+m)g≤70g,m的取值范围是:2g<m≤40g;
(3)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甲<乙,溶剂甲>乙,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溶质甲<乙,溶剂甲>乙,仍为饱和溶液;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故A错误;
B、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故B正确;
C、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若再降温到20℃时,仍均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C正确;
D、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若再降温到20℃时,仍均为饱和溶液,且溶剂甲>乙,故溶液的质量:甲>乙,故D正确。
故选BCD。
16.(1)t1
(2)等于
(3)175
【解析】(1)
溶解度曲线中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形同,故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t1℃;
(2)
在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可知在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此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同,将t1℃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过程中,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即t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甲等于乙;
(3)
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表示为,t2℃时,75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稀释后溶液质量为,故加入水的质量为250g-75g=175g。
17. t1℃时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 0≤t<t1 氯化钾 28.6% 降温 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 D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同;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小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分别是63.9g、40.0g,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入到50g水中,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钾,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8.6%;
(4)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2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操作Ⅰ为降低温度; “蒸发”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
(5)A、由于溶液的质量不变,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故A正确;
B、②与③都是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B正确;
C、由于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质量无法判断,故C错误;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大于氯化钾,所以等温度、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析出的晶体质量:硝酸钾>氯化钾,故D正确。
18. 溶剂 结构
【详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溶于溶剂中,青蒿素是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不同物质的结构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
19.(1)>
(2)不能
(3)C
(4)不饱和
【详解】(1)由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可知,10℃时,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A物质的上面,则B物质的溶解度>A物质的溶解度。
(2)60℃时, 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故A、B两种物质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40℃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时,A、B两种物质均有晶体形成,C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无晶体析出,故填:C。
(4)由溶解度曲线可知,D点在A物质的溶解度下面,D小于A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则D点表示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20.(1) 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相同
(2) 温度 相同量的同种溶剂(或溶剂种类及溶剂量) 相同量的同种溶剂(或溶剂量) 改变
【详解】(1)实验I:
该实验比较氯化钠、碘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溶解性大小的情况,其目的是探究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物质在不同种类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时,该实验也可证明,不同的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实验Ⅱ:
若要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变量是相同量的同种溶剂(或溶剂种类及溶剂量),需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加热后硝酸钾继续溶液,其溶解能力增大。可得如下结论:
在相同量的同种溶剂(或溶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温度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改变。
21.(1)磷酸/H3PO4
(2)2:3
(3)③⑤⑦⑧
(4)在实验的研究范围内,当10 g原料用40%的磷酸溶液浸泡60 min且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相同时,颗粒粒径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5)目数为100目,炭化温度为500 ℃,炭化时间为60分钟
(6)磷酸溶液浓度、浸泡时间(合理即可)
【详解】(1)由表可知,使用磷酸活化剂处理,制备出的活性炭对碘的吸附值最大,说明最佳活性剂是磷酸;
(2)实验二中所用 40%的磷酸溶液,设溶液的质量为100g,溶质质量为:100g×40%=40g,故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00g-40g)=2:3;
(3)探究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变量是炭化时间,其它因素均相同,故需要做的实验是③⑤⑦⑧;
(4)核桃壳粉末的目数越大,颗粒粒径越小。实验①②③中,核桃壳粉末颗粒粒径大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且颗粒粒径越小,吸附值越大,说明在实验的研究范围内,当10 g原料用40%的磷酸溶液浸泡60 min且炭化温度与炭化时间相同时,颗粒粒径越小吸附性能越好;
(5)由实验二可知,在研究的实验范围内,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实验条件是目数为100目,炭化温度为500 ℃,炭化时间为60分钟,此时吸附值最大;
(6)通过化学活化-高温炭化法制备多孔活性炭时,其吸附性能还受磷酸溶液浓度、浸泡时间等影响。
22. 浅绿 Fe+H2SO4=FeSO4+H2↑ 红 Fe+CuSO4=FeSO4+Cu H2SO4和FeSO4 猜想二和猜想四 19.6g 160:49 45.6%
【详解】铁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观察到试管a中铁粉全部溶解,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 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试管b中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有红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提出猜想:(1)试管a中的溶质成分:猜想一为铁和硫酸恰好反应,无硫酸剩余,所以溶质只有FeSO4;猜想二为硫酸过量,溶质为剩余的H2SO4和生成的FeSO4;
总结交流:甲图所示实验结束后,将试管a、试管b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烧杯内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是有铁剩余和硫酸剩余的情况,对应的正确猜想为猜想二和猜想四;
设:溶液中H2SO4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y,消耗的铁的质量为z。
x=19.6g
y=30.4g
z=11.2g
则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33.6g﹣11.2g=22.4g;
设:硫酸铜的质量为a,生成的铜的质量为b,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c。
a=64g
b=25.6g
c=60.8g
原混合溶液中CuSO4和H2SO4的质量比64g :19.6g =160:49;
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点睛】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等于所有加入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生成的气体、沉淀质量以及没有参加反应的不溶物的质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