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4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目
录
2 考情分析
3 时空定位
4 考点梳理
5 考题预测
1 课程标准
1 课程标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考情分析
时间 高考真题 考查角度
2023年 江苏卷 近代中英的服饰文化与交流
浙江卷 三角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全球化
湖南卷 葡萄酒的传播与人类交往
湖北卷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2022年 敦煌驿站与丝绸之路
海南卷 山东卷 古代、近代文明的发展
3 时空定位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考
点
一
4 考点梳理
1、丝绸之路
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概况
◎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时: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以图解史——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海外贸易的三种主要形式
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中国文明向西方传播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
生活情境——从“青花瓷”看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 元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侧重于西方,主要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两大先进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正是元代青花瓷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因此人们看到了元代青花瓷器上的异域风格,器型庞大,装饰繁缛,它在整个亚洲都获得了喜爱,并通过陆地和海洋两种途径从景德镇向西方传播。
思考 青花瓷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元朝疆域辽阔,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流扩大。
汉唐时期,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为丝绸,故横跨欧亚的贸易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
唐宋以后,东西方贸易主要商品转变为瓷器和茶叶。
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贸易商品的演变
(2)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①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②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③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④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3)文化交流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②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学术前沿——商贸媒介促进文化交流
清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主要的方面,是通过中西贸易完成的。清前期中国对西方国家出口的商品以茶叶、生丝、丝绸、瓷器等为主。这些商品都是具有古老传统的产品或手工业品,不但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凝聚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既体现着复杂的工艺技术,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8世纪,这些商品曾风靡欧洲的主要国家,对西方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也为工艺界、思想界、艺术界注入了活力、灵感和理念。中国商品对欧洲的大量出口,对18世纪的西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思维激活】 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文化传播与社会文明的紧密联系,不仅表现在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共时性的横向交流中,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近现代文化传播与文明发展的联系,尤其突出地表现为与商业繁荣、商贸交流密切的联系。
1、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整体特点及历史价值
1)整体特点
①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汉初复杂、多元并存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西汉王朝处理对匈奴关系方面的战略性附属物,具有历史无意识性。
③古代丝绸之路内涵的扩大化与多样化、发展过程的主动性与波动性。2)历史价值
①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②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③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④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演变
1)两汉时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延伸,海陆并进。3)两宋时期,陆路商路中断,海路贸易发达。4)明初海路发达,远抵东非和红海。5)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商路基本中断,对外贸易衰落。
(2023·浙江卷)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2)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
(3)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
文化交流的扩展
考
点
二
4 考点梳理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世界市场的形成
原因 表现
第一阶段: 初步形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得到扩展。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出现和发展
第二阶段: 基本形成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形成了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世界贸易增长:自 1870 年到一战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 2.6 倍
3)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影响因素 阻碍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生。
促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发展表现 ①1950-2000年,全球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茶文化 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服饰文化 中国服装中的中国元素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文化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2)文化交流国际化
1)商品流动
1、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市场空间范围扩大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 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市场联系便捷 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提升
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市场主体力量增强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角度 影响
交通运输 工业革命促使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大大便利了国内交通运输与国际运输,为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国际分工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世界工厂,世界上大量的生产原料运往英国,而亚洲、非洲、美洲地区成了原料输出地和商品倾销地
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变为自由贸易理论,提出国家较少干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由市场调控,同时自由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
贸易措施 英国较少干预国际贸易,施行自由贸易政策
贸易商品 工业革命使商品的生产不断加速,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生产原料运往英国,大量商品运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地区。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商品大量增加,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前的数量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人类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
1)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如中国古代饮茶文化和服饰文化的传播;近代西服、中山装的出现等;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产品体现不同文化。
②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代欧洲殖民者(传教士等)把欧洲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引进各大洲的文明;国家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
③现代全球化背景下有着更多样的选择:通过开办海外学院,企业的全球布局,好莱坞等电影市场的全球渗透等,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④其他: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战争与征服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2)影响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②文化交流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1.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
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 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5 考题预测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可知,由于美洲缺乏大规模物质交流的条件,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通畅,阻碍美洲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涉及殖民入侵对美洲文明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答案】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学者观点,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东西两大文明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无心”形成的,即文明区的不断拓展突破了地理界限,最终形成沟通东西的交通路线,C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并非考查丝路的历史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战争对文化碰撞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明互动而非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3.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C.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据材料“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可以看出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增加了下午茶等东方特色,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不能得出奢靡风气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英国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变化,排除C项;仅从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4.从1872年创刊开始《申报》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的比例越来越大,所用字体、字型逐渐富于多样性,插图也逐渐从无到有,从手绘图片发展到摄影图片,且广告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商品销售或营利性服务信息到最终系统而持续地进行营销策划的转变过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A.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C.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 D.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
【答案】C【详解】19世纪后期,广告的版面增加,字体、字型、插图等不断丰富,广告内容从简单介绍商品发展为系统、持续地营销策划等,反映了工商业经济发展对《申报》刊登广告的影响,C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并非商业广告日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只是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因素,排除B项;近代报刊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提供了技术手段,并非《申报》刊登广告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