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21: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妻书》教学设计
01诗歌导入,情感激发
在疫情肆虐的时刻,中国人上演着一幕幕使命和担当的抉择。老师为大家朗诵一下自己写的诗歌《精忠报国》(节选)。“爱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词;爱国,是一个一个很小的事。爱国,不是在嘴上;爱国,是在行动中。14亿人,一人一个火把,黑夜也会变成白昼.夜空璀璨,只因为每一颗星的光辉。爱国者才是我们要追的的巨星,因为他们个个是,共和国的脊梁!精忠报国,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更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同学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在生与死、家与国、爱情和爱国之间选择,许多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选择。为大家舍弃小家,为国家慷慨赴死。在百余年前,林觉民,一位爱国青年,同样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02爱情告白,精神风范
《与妻书》是一封写于选择慷慨赴死之前的绝命书。《与妻书》是一封家书,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是一封流传了百余年的爱情告白,缠绵悱恻,字字泣血;更是一个革命展示高尚的内心世界的袒露,“为天下人谋永福”,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撼人魂魄,令人动容。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读书过目不忘,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补充资料: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补充资料:敌人眼中的林觉民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清宣统三年五月二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两个名人同一故居: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谢婉莹)的故居。当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养父林孝颖带着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题巷的小巷。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冰心。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其侄女是林徽因。
03梳理文脉,概括层意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说明写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倾诉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二部分(第3、4、5段),是信的核心,三次回忆,三种惨境,三个愿望,倾诉着自己对爱人和国家的深情,艰难选择。
三次回忆:
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
生死之论、新婚双栖之所、答应远行告知却又止的矛盾:深情款款,用情至深;
三种惨境:
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
破镜难重圆,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不能忍心不救,阐明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
三个愿望: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常相依
第三部分(6、7段),遗书的结尾,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得到理解。
04哪一句你最喜欢,为什么?
1、 原文: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原因:最离奇的想法,一个受过新知识新思想教育的人却相信鬼神之说。这份离奇,反常,却恰恰表明作者的矛盾,和不忍妻子伤心独活于世上的爱恋。
2、原文: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原因:最矛盾的说法,爱一个人怎么会舍得她先自己而死。听完解释,我们豁然开朗,不是不爱,而是太爱,为对方想得太周全,才会如此荒谬的想法。看似无道理,却是深情涌动。
05难点争鸣,辩论碰撞
资料补充: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仓皇搬到光禄坊早题巷一幢偏僻的小房子中租住。在这里,她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陈意映一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她打开了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看到书信,陈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但是,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
林觉民就义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取名林仲新。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但“爱汝”“勇于就死”看似矛盾?你怎么看待林觉民的选择?
争鸣:小家和大家、爱情和爱国、生与死
家与国是一个矛盾与共生的存在。所谓“国家”,那就是先有国,才有家。国的存在是家得以存在的保障,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保障。
家和国并不是一个矛盾体,因为一个个小家组成了国。爱人先爱己,治国先治家。“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家兴则国兴,国富则民强”。“舍己为人”、“舍家为国”其实是在非常情况下的非常要求,一般情况下应该是鼓励“强我兴家”、“兴家富国”。
06 倾听歌曲,回味文章
《觉》歌词(原唱:齐豫)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
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