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2.把握“保民而王”的“民本”内涵,明确孟子的社会理想;
3.整理孟子论证方法,体会其取譬设喻、雄辩滔滔的语言特色;
4.结合社会现实,展望“民本”思想在当下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一起组成第一课。三篇文章都属于儒、道两家经典中的精彩篇章,集中表现了两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信息,是中华文明发展出自的重要智慧成果,学习三篇文章有助于了解前人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态度,鉴古观今,从而更好把握当下与未来。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通过记录孟子与齐宣王的交流,系统阐发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和社会理想,通过论述实行“王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驳斥了“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所谓“霸道”,并具体展开阐述治国措施,集中表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全文论证内容极富思辨性,逻辑缜密不乱,善于取譬设喻,语言精彩,富有说服力。
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学习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课后学习提示也指出,“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可见学习课文的首要且核心目标是把握孟子在文章中阐述的社会理想和治国主张,并掌握其论述的思路,感受其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当下社会现实,理解“民本”的主张对当下及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以期提升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课时:4课时
文本疏通2课时;文本解读:2课时
过程设计
第1-2课时
一、孟子及其思想
1.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4.《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
读音
则王(wànɡ)乎 觳(hú)觫(sù) 褊(biǎn)小 彼恶(wū)知之 挟(xié)太山
忖(cǔn)度(duó) 便(pián) 嬖(bì) 莅(lì)中国 商贾(ɡǔ) 赴诉(sù) 畜(xù)妻子 放辟(pì)邪侈 衣(yì)帛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胡龁(hé)
三、文言知识疏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同“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
5.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表示陈述)
7.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
9.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头发花白)
(二)一词多义
1.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师说》)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
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正义)(《孟子》)
2.诚
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愚公移山》)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3.爱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舍不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爱莲说》)
4.盖
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项脊轩志》)
枝枝相覆盖(遮蔽,掩盖)(《孔雀东南飞》)
英才盖世(胜过,超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因为)(《出师表》)
5.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清楚、明白)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亮)(《静夜思》)
三、古今异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喜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
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7.吾悟,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一步。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四)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危士臣(使……处于险境)
朝秦楚(使……朝见)
以一服八(使……臣服)
2.形容词作名词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
轻暖不足于体与(轻软暖和的衣服)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
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
3.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爱)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
4.名词作动词
刑于寡妻(做榜样)
然后从而刑之(处罚)
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权,然后知轻重(称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
3.省略句
臣闻之胡屹曰(“之”后面省略介词“于”)
将以衅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及陷于罪(“陷于罪”前面省略主语“其”)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必使”后面省略兼语“之”)
4.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应为“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
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应为“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应为“牛之何”)
何以异(应为“以何异”)
夫子之谓也(应为“谓夫子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应为“然则不举一羽”)
舆薪之不见(应为“不见舆薪”)
5.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
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6.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
四、析疑:难点句子翻译(学生自主提问,教师点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王无异于王姓之以王为爱也。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8.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三课时
一、导课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有没有人能给我们讲讲自己名字的来历?
对于中国人而言,给一个新生儿取名字并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而是胸襟、理想怀抱与学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取名特征有时候可以成为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一把钥匙。
展出材料1:
姜卫国、韩济民;
赵建国、李援朝;
周向阳、郑跃进;
冯红卫、陈立新。
问题1: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上四组姓名最可能是哪四段时期的新生儿姓名,原因是什么?
四段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这些名字都包含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心态。
中国人的名字包含了众多的信息,名字有可能寄托了长辈对于晚辈的祝福、期望和要求,也有可能承载了国家兴亡的欣喜和仇怨,它们都是时代风气在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现在我们就要借着名字这把钥匙来开启今天的学习。《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之间的对话,我们的课就从齐宣王的名字开始。
问题2:齐宣王的名字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辟疆,开辟疆土。这个名字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在农业时代,一个国家的实力与其占有的土地关联密切:土地越多,民众越多,国家能供养的军队就越多,可以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优势。齐宣王的父亲为他起这个名字想必是希望齐宣王能够在主持国家朝政的扩展齐国的疆土,让齐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显然是作为国君的长辈的希望,作为后来人,齐宣王本人有没有这种想法呢?
二、认识孟子生活的现实世界
问题3:齐宣王有没有开疆拓土的想法?何以见得?
“齐桓晋文之事”,这是课文的标题,也是齐宣王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野心很大,想要开疆拓土,成为一代霸主,所以他在会见孟子的时候就急切地问出“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句话。显然,在齐宣王的认知中,像齐桓公和晋文公这样的霸主是衡量君主成功与否的标准。
当然,对于齐宣王而言,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非常熟悉的人物了,所以齐宣王想知道不是齐桓公和晋文公当年的事迹,而是如何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物。而孟子说他们儒家从来不谈这些人物,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知道,孟子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说。那现在这个问题抛给同学们,大家想象一下,齐宣王想要的是什么答案?
问题4:齐宣王想要听孟子讲述什么?何以见得?
“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宣王用这样的方式来追求他的大欲,可见他认为这样的方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他想知道的也是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对外征战中取得胜利。由此看来,战争是齐宣王治国的主要内容,经历战争也是齐国民众生活的主旋律。
调动大家的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在孟子和齐宣王的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规模和频率比起春秋有过之而不及。
展示材料2:
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载:春秋时期有记录的战争次数395次,平均每1.34年爆发一次;战国 时期有记录的战争次数230次,平均每0.91年爆发一次。
根据《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论证: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楚双方投入兵力约七万人,其他战争双方投入战场兵力总和不超过十万;战国时期,战争规模空前扩大,伊阙之战秦军斩杀韩魏二十四万,城父之战秦国投入二十万攻楚。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超百万人。
问题5: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民众幸福吗?
并不幸福。战争让无数百姓付出生命代价,战争打断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民众们忍饥挨饿,缺衣少食,更不必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毫无疑义,身处这样的时代中,受苦最深的莫过于社会基层的平民百姓,君主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发动一次次的战争,流血漂橹的战争让每一个百姓和他们的家庭无时不刻感受到痛苦。作为这场谈话的一方,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社会能让民众感受到幸福?
三、认识孟子的“理想的世界”
问题6:孟子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让民众获得幸福感?
孟子以为,君主不能过分掠夺民众的生存资源,必须要让他们维持生活的需要,所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就是不仅仅要那些壮年男子能够维持生存,老人、女性和小孩也要能够温饱,这样他们才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学习礼义廉耻,从而使国民群体保持较高的精神素养。如此以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社会富足安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老有所养,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这样的生活才能使民众获得幸福感,国家才能做到民心所向。
问题7:联系文章,孟子为何有如此判断?
“恒产”是说维持物质生活的必要财产,孟子认为只有民众拥有足够的生活财产才能安定生存。孟子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唯物主义者了。没有“恒产”便没有“恒心”,没有“恒心”,民众安定不下来为了生存就会无所不作,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需求理论”:人只有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收获幸福感,需求是分层次的,最基础的需求便是温饱,其次是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马克思也曾说过,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人民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了才能谈精神文明建设。孟子无疑是这种理念的先行者,在他的设想中,民众生活富足且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社会才会是安定幸福的,这样国家才能兴盛发展。
孟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跟齐宣王讲述了他所设想的世界模式,这是一个与齐宣王以往认知所不同的世界。对比这两个世界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孟子。
问题8:对比孟子和齐宣王的理念,两者根本差异在何处?
对于“民”的态度是两者差异的核心。就齐宣王看来,国家是本位的,他只关心 他的霸业能否成功,而忽视民生;而就孟子看来,民才是治国的本位,人民富足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战争只能决定一时成败,以民为本的国家才有无限可能以及光明的未来。
对于这两种理念,我们分别命名为“霸道”和“王道”。“霸道”就是称霸,通过战争等武力手段获取超然地位;“王道”则是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否以民为本就是区分两者的核心。
我们因此也说,孟子政治思想便是“仁政”,孟子思想的核心便是“民本”。“仁政”和“民本”也是儒家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影响至今。
学生朗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一段,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6:
只有民众生活富足,不受饥寒之苦,并且能获得礼义教化。他们的生活才能收获幸福感。
四、“民本”与当下
单元学习提示要求我们在进行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鉴古观今”,在学习古代的思想文化的时候,同时保持一种对于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照。在此,我们必须要思考,时过境迁,战国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展示材料3:
1.材料1:
图片2.2022-02-16 10:30:09 来源: 环球时报评论:
俄乌局势引发全球对粮食供应的深深担忧。目前全球粮食价格飙至十年新高,作为产粮大国,俄乌供应一旦中断,将不可避免助推全球粮价飙升,为全球高企的通胀雪上加霜。方正中期期货玉米研究员侯芳芝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玉米上市要到10月份,但目前来看,中国国内玉米供应量是充裕的,国内粮食价格也比较稳定,并没有因俄乌局势而产生波澜。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超过1.3万亿斤,小麦和大米等作为口粮基本实现自给。郑风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对粮食安全非常重视,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重点提及粮食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也不断出台政策以保证粮食的增产。小麦和大米作为口粮,目前中国能够实现绝对的安全。
问题9:面对疫情与粮食安全,中国政府从容应对,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角度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施政理念
角度二:重逢乱世的孟子热切希望的理想社会,早已成为现实,温饱对于中国人而言已不再是那么困难的挑战。
角度三:要有忧患意识
作业:完成课时训练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2.整理孟子论证方法,体会其善于取譬设喻、雄辩滔滔的语言特色。
问题1:两者的理念有何区别?
孟子主张“以民为本”,而齐宣王却信奉“霸道”,两者的理念有根本的差异。两个理念有根本差异的人为何会坐到一起谈论国家治理之道呢?这里我们需要对孟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展示材料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跟孔子一样,为了推行个人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此行他来面见齐宣王就是为了让齐宣王认同并采纳自己的“仁政”主张,从而实现个人济世救民的胸怀。因此我们知道,孟子此番谈话,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打动与自己主张相左的齐宣王,谈话的一切内容都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
问题2:孟子是否打动了齐宣王?何以见得?
这是一篇记录谈话的文章,对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述极少,但可以注意到齐宣王有几个笑的动作,这些笑只出现在文章的中前段,都后面则不见了,这里可以猜测孟子的言论已经引起齐宣王的重视,让他摆出了认真的态度;而齐宣王最后的请教则验证了这种想法:他主动说个人糊涂不明事理,不能达到孟子所描述的境界,希望孟子给予他指导,让他进行尝试。这种主动请教可见齐宣王确实被孟子打动,不然,谁愿意详细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
下面我们来进行复盘,看看孟子是怎么一步步打动齐宣王的。
问题3:孟子对齐宣王说了哪些内容?概括一下。
孟子的论述是与齐宣王的提问密切相关的。针对齐宣王“德如何则可以王矣”的提问,孟子用“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提出自己的核心纲领;齐宣王由此生发出疑问:自己能否行“王道”,孟子便用事例来论证齐宣王有仁心,行王道是“要不要”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之后孟子又针对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的目标进行论证,提出依靠战争不仅不能实现目标,反而还存在巨大风险,由此彻底打动齐宣王,让齐宣王不由得紧张并主动请教方法,最后才指出行仁政的具体方法。
概括而言,我们可以把这一段内容分解为三步:
1.行王道的可能性(仁心);
2.行王道的必要性(何异于邹敌楚;孰能御之);
3.行王道的具体方法。
通过上面三段式的内容,孟子完成了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这一核心论点的论证。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非常经典的论证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孟子运用了这样的论证思路让自己的理念无可辩驳,成功压倒了齐宣王“霸道”的理念,从而使他对于“王道”产生了尝试想法。这种严密的逻辑性是孟子论辩的核心特征,也是写作和表达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严密的逻辑是论证成功的先决基础也是核心条件。
当然,孟子能打动齐宣王的地方不仅于此。日常生活之中,如果聊天对象对你的内容不感兴趣,他很容易在你滔滔不绝的时候走神,因此在表达的时候,发言者需要牢牢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
我们做一个总结,孟子的论辩具有哪些特征?大约有以下三方面:
一、内容逻辑联系强,富有思辨性;
二、善于设譬取喻,调动听众注意力;
三、句式铺排,反复对照,富有说服力。
人因思想而区别于其他动物。丰富的思想一方面让我们必须通过交流来了解彼此;一方面又给交流增加了不少阻碍——表达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交流的成功,势必要对我们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磨。在此希望大家未来都能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个人的表达技能水平,助力未来的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