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27课 醉翁亭记语文版 八年级下册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等人。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
诗词,多反映社会现实,词则婉约柔
美,清新淡雅。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主张文学革新,建立了有理论、有创作成就的散文系统,成为后人效法的典范。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环滁( ) 林壑( )
琅琊( ) 潺潺( )
林霏( ) 伛偻( )
提携( ) 酒洌( )
野蔌( ) 觥( )筹交错
颓( )然 阴翳( )chúhèláng yáchánfēiyǔ lǚxiélièsùgōngtuíyì1 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2 一词多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靠近)
临溪而渔(动词,到)而泉香而酒冽(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递进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中心词,不译)
临名
乐
之
秀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给……命名)而乐亦无穷也(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名之者谁(代词,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动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为“于途歌”“于树休”。)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3特殊句式: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 听课文朗读,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4)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山间朝暮四季景色。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研读第一段。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第一层
第二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研读第二段。欣赏第二个景点——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这一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画面。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第三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以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这一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独立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太守、宾客为何而“乐”?太守:
众宾客: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从太守游而乐醉翁亭记醉翁亭
山间景色
游乐:
众人归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山水之乐 自然环境:
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命名缘由:自号→以之为亭名朝→暮
春→夏→秋→冬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饮之乐
太守归→禽鸟乐
主旨:醉→醒 太守乐 乐贯穿全文的主线是?本文的切入点是?醉太守为何而醉?为景而醉:琅琊秀丽,酿泉迷人为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为情而醉: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我们应该熟记于心,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1.背诵全文。
2.试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