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改革开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改革开放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1 14: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九课 改革开放 这段花鼓词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凤阳花鼓词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地处岗地,是个有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份后来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小岗村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的原因是什么?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海尔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和国家实行什么政策有关?具体内容有哪些? 深圳经济特区“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提问汕头经济特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深圳速度”。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蓬勃发展的上海埔东美丽的海南经济特区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 “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城市: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小结对外开放对内改 革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改革开放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3、 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知识巩固史料分析材料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史料分析 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的开埠通商有何根本区别? 畅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