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21:41:54

文档简介

语文参考答案
1.B(B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而他创造的“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A(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只有中国“独一无二”,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3.B(B项不能作为论据。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根据“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是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点1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结合“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可知,《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
②结合“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可知,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③结合“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可知,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④结合“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可知,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5.不同意这种说法。
①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2分)
②这对夫妻虽因战争长期分离,都满含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但见面后妻子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的招呼,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2分)
③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2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回答同意,本题不得分)
解析:首先回答:不同意这种说法。
结合材料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知,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夫妻相见在生活中本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但作品中的夫妻因战争而长期分离,好不容易见面了“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一个“你!”就是水生此刻最富有感情的表达,蕴含了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这正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
6.C(既轻松诙谐又令人沉重,躲警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
7.C(并无讽刺之意)
8.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②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③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赞美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②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作者通过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形散而神聚,感悟人生道理,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 (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BEG(句意: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结构相同,BE处断句;“自矜”“自是”意思相近,“自矜自是”为并列短语,中间不断开,后面G处断句。每处1分。)
11.A(A.“有尊敬劳动者之意”错误,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多被人歧视。)
12.B(B. “立志的方法”错误,文章谈到了立志的重要性、不立志的危害,没有谈如何立志。)
13.(1)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得分点:①“害”,妨碍;②“卒”,最终、最后;③“为”,因为。句意1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得分点: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厌”:满足;③“判”:决定,确定。句意1分)
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每点1分)
解析:①“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为第一部分,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
②“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有弗敬尚之者乎?”为第二部分,通过将身边“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的人和“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进行对比,突出观点。
③“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为第三部分,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几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坚定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
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就都这样,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满头白发”错,“绿发”应该理解为“黑发”,可联系“绿云扰扰”。故选D。)
16.①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兄妹二人在水阳相见,泪中含有惊喜。②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妹孤”是第一层,“忍使行千里”是第二层,两种担忧叠加一起,因而流泪。③因刚见面就要匆匆分别的伤心,更因要再次久别而悲伤。“马转”“橹鸣”的催促让我“怅望”,想到自己渐渐老去而又要久别,不禁流泪。(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为相逢而落泪。从“草草相逢小驻船”可知,虽心有悲痛,但兄妹二人能够重逢,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点“喜事”了,诗人喜极而泣,泪中含有惊喜。
②担忧之泪。“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表现出兄长与妹妹一别数年,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兄妹情深,语极沉痛。
酒泪相混,无语而饮,显得极为沉痛,
③伤离别之泪。“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兄妹相逢的匆忙,表现诗人很快就要与妹妹分别的悲伤与不舍。)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示例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
示例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示例四: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二十八首 其一》)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18.①“偃卧”一词是仰卧,睡卧的意思。(1 分)②拟人化形容古老苍劲的周柏,赋予了古柏说古老者的风韵特点。(1 分)③既突出了古柏倒伏倾斜的姿态,又增加其看透世间沧桑随性潇洒的韵味。(1 分)④体现作者对古柏的欣赏。(1 分)
19.(3 分)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或者将最后一句改为: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的古祠,恰如半遮琵琶的淑女,娇羞迷人)
解析:①从关键词搭配上以及逻辑关系来看,“尽管”改为“无论”。②从动宾搭配来看,古洞更有纵深幽深之感,适合用“探”,亭阁更适合用观览之意的“访”。③最后一个是难点,比喻的本体是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与之相呼应的喻体就只能是淑女半遮琵琶这种状态,而非淑女。
(6 分)
①人类对这些浮游植物的依赖性很强
②鲸的粪便会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物质
③鲸落如同荒漠中的“绿洲”
解析:
①前面介绍了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此处应与之有关;后面“我们呼吸的氧气一半是由这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可见人类很依赖这些植物,由“因为”可知要填结果,可填:人类对这些浮游植物的依赖性很强;
②由前面的“鲸的粪便”和后面的“这些物质”可知,应是说鲸的粪便会产生什么物质,由“肥料”可知对于这些浮游植物来说是营养物质,可填:鲸的粪便会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物质;
③此处介绍的是“鲸落”,所填内容与之有关;联系“如果把深海的海底比作荒漠”,这是个比喻句,由此可知此处应写“鲸落如同荒漠中的……”之类的表达;而鲸落“极大地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衍和发展”,可见喻体应与“荒漠”相反,可比喻为“绿洲”。可填:鲸落如同荒漠中的“绿洲”。
21.(4 分)
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偏爱”一词,赋予“漆黑的深海”以人的特点,突出深海对鲸落的依赖性,强化作者对鲸落的赞美之情,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②原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鲸落比喻成“贵重的礼物”,生动形象地写出鲸落对于大海的重要意义,化深奥为浅显。
③对偶。“一鲸鸣,沧海静”“一鲸落,万物生”分别形成对偶,比改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或原文整散句结合,“一鲸鸣,沧海静;一鲸落,万物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④原文长短句交错,“一鲸鸣,沧海静。一鲸落,万物生”,短句的使用,使语言表达较改句更灵动、有力,有节奏感。
⑤原文使用一鲸“落”一词,与改句一鲸“死亡”相比,更能委婉隐晦地表达鲸鱼的死去。(一点 2 分,答到两点即可满分)
22.(3 分)C 【解析】C 表示特定称谓,其他三项表示特殊含义。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首先指出了人生包括两个方向“出”和“回”,显而易见,这两个方向是相逆的;然后对“出”“回”分别做了阐释,既有具象的看得见的“出”“回”,也有抽象的看不见的“出”“回”,同时指出“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有所“ 选择、舍弃、收获”的过程。写作任务是写一篇体现自己对人生的“ 出”和“ 回”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写作要求则主要从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 :根据材料提示,分析“ 出”“ 回”的内涵 。“ 出”指走出家门,步入学校;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走出原先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 。“ 出”,还是出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 。所以在出门的过程中,需要兼具妥协与坚持 。妥协,是与门外打交道的必须,毕竟外面的世界不会以自己为中心;坚持,是在门内锤炼自己的内在与技能 。这样,才能在出门之后,朝着梦想渐行渐近 。
“回”,指回家,家是一个人的养分,是休养生息的地方,家可以是实指生养自己的地方,也可以是精神和灵魂的寄托。
任务二:辩证分析人生“出”和“ 回”的关系 。社会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体,所以个体的人不可能“闭门造车”,换句话说,人首先要出得了门,走得了远路,出门是实现梦想的方式 。但是人出得了门,还要回得了“家”,因为远路走久了,容易迷失,懂得适时回家,才能令人保持清醒,保有自我。如果彻底与美好的过往割裂,只会让自己在丧失自我的道路上日渐迷惘。
任务三:收束思维,辩证立意 。综合上面的分析,人要学会出门,还得懂得回家 。奋斗人生路,辉煌灿烂之中,不忘保留清醒,三省己身。即使成绩再耀眼,也不要在骄裕中迷失自己 。一味地妥协,只懂得出门与舍弃,不懂得回来与保留,自然容易忘记初心,误入歧途。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3)立意参考:
①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②出门勿忘回家,乐享出彩人生;
③出门以历练,回家而生息。巢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
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
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
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
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
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
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
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
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
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
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
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
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一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
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
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
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一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
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
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