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在曲折探索中前进
【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956—1976年二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1)内容:
①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的问题。
②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意义:
①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②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论十大关系》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 国家 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 、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 、是非关系
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经济关系方面
政治关系方面
对外关系方面
从仿效苏联到“以苏为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当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2.中共八大:1956
思考:中共八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2)内容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农业国
工业国
(3)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双百方针:
概况: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概况: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
4.《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材料2:“这一次批判资产阶级右派的意义,不要估计小了。这是一个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个斗争,从现在起,可能还要延长十年至十五年之久。”
——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全党整风运动(1957.4.27-1958.8)
全国反右斗争
(1957.6-1958年夏季)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堪称“冒进”。——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7—1958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到55万人,绝大多数是错划的。1978年后“改正”552877人,不予改正96人。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整风运动
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反官僚主义、
反宗派主义、
反主观主义
苏共二十大(1956年)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思想混乱
急于赶超
失误与调整
毛泽东:“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敌我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这个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提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论断。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苏共二十大
波兰、匈牙利事件
罢工、罢课、退社风潮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
1.总路线指导的失误:1958
(1)表现
大跃进:农业
大跃进:工业
(2)评价: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严重忽视经济规律。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民日报》社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时间 全国钢铁产量(万吨)
旧中国-1948年前 760(最高年产量92.3)
1949年 15.8
1952年 135
1957年 535
以粮为纲
以钢为纲
(二)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
1.总路线指导的失误:1958
(1)表现
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钢为纲,带动一切。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特点:片面追求生产力高速度(产量)(生产力超前)
教训:经济建设虽有成就,片面扩大生产规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生态环境,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社员列队下地生产
材料1:短短三个月,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2:人民公社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大”体现在社的规模上,人民公社后,每社平均有5000户,6000多亩土地和10000个左右的劳动力。“公”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方面。社员原来的自留地和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全部收归公有;分配上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制度。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人民公社化会带来哪些危害?如何评价?
危害教训: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造成经济严重困难,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评价: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
特点:“一大二公”,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前)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当时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角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两年超过英国》报告的批语》(1958.6.22)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工业
大跃进
以钢为纲
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农业
大跃进
以粮为纲
人民公社化运动
陕西路井公社1960年11月- 1961年7月情况 发病 3570 人 占总人口 10.6%
浮肿病人 1478名 死亡728人 死亡占总人口2.11%
死亡牲畜 1500多头 占总数31.6%
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2.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
(2)方针和策略
①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3)结果
2 过程
3.评价
性质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②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③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71.9
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文革”
发动
1966春夏
1967年初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
1969.4
中共九大
1972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67年上海首先发起一月风暴夺权运动,由群众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级政府的权力。1967年8月,公安部长谢富治号召“把旧机器彻底打碎”,煽动“砸烂公检法”。 ——马齐彬、陈文斌等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①基本人权遭到践踏
②民主与法制遭到肆意践踏
③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
④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⑤科教文艺事业遭到摧残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危害
指导思想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实践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民主和法制。 ——蒋传光《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
据官方估计,“文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金春明《六十年代“左”倾错误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文化人士如邓拓、吴晗、老舍、田汉等被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甚至被迫害至死;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戏剧被斥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勒令停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
【经济】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面临崩溃边缘
【政治】民主政治严重破坏,法律形同虚设,公民基本人权遭到践踏,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文化】大批文化人士被收迫害,思想文化百花凋零
【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混乱,缺乏安全感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②经济为主: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尊重规律: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加强法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教训
批斗大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破四旧
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运动开始后,党及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以上这些情况,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以可乘之机,其中有不少人还被提拔到了重要的以至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领域 成就
1.工业 ①基础工业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②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城市 成就
大庆 大庆油田
贵阳 贵昆铁路
包头 包兰铁路
包头钢铁公司
酒泉 第一颗近程导弹
乌鲁木齐 兰新铁路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新安江 新安江水电站
上海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2吨水压机
三门峡 三门峡水库
洛阳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罗布泊 第一颗原子弹
氢弹
人造卫星
青铜峡水电站
攀枝花钢铁基地
六盘水煤矿
胜利油田
大港油田
杂交水稻
金山石油化工总厂
红旗渠
第一条地铁
南京长江大桥
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成都无缝钢管制造厂
四川汽车制造厂
刘家峡水电站
大连新港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国防:
②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
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奋发图强的创业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
“两弹元勋--邓稼先
国家脊梁——雷锋
国家脊梁——王进喜
科学家——钱学森
袁隆平在从事水稻研究
屠呦呦攻克青蒿素
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4.教育医疗: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民间交流(1971年4月乒乓外交)
官方接触(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破冰之旅(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建交联合公报》(1979.1.1)
思考: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中美联合公报》(1972)
1.有利于世界局势缓和与和平发展。
2.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
中美关系正常化。
3.引发第三次建交高潮。
4.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开始正常化
实现正常化
改善的原因:
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调整对华政策以求改变美苏争霸中的守势。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缓解来自中苏关系恶化的压力
改善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3.外交
毛主席与庶民宰相田中角荣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不,这不可能!华盛顿抛弃了日本,日本现在变成了孤儿。不行!既然华盛顿和北京开始握手,那我也只好和北京握手言和了。”——田中角荣
1973年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签订贸易协定等,中日建交。
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外交“梅开三度”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思考: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提示】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第三世界迅速崛起有利于中国 ; 中国自成立以来,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苏争霸中要实行战略收缩;美国的对华"越顶外交"震动了日本,日本欲改变被动局面。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打开外交新局面。
三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
建交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印度、缅甸、印尼、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建交国家: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
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荷兰(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三大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年代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6年达到111个,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同年中日建交
影响: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新高潮,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6.外交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