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1张PPT)
水循环
Water cycle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课标要求和学科素养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and subject literacy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区域认知);
把握水循环的原理,理解其地理意义,综合分析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标要求
学科素养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具体问题(地理实践力)。
CONTENT
0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4
洪涝灾害防治
01
水的行星
02
自然界的水循环
情境导入
2023年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映。《长安三万里》在历史脉络之下开展大唐的文人故事。历史、诗文、神韵,共同构成了荡气回肠的长安,片中名场面之一是李白吟诵千古名篇《将进酒》,开篇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令大批观众瞬间魂穿李白,梦回大唐。欣赏电影片段,并思考: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 在其东流入海之后就不再返回吗?
01-
水的行星
The process and types of water circulation
固态水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液态水数量最多
水体分布
海洋水
96.53%
陆地水
3.469%
大气水
0.001%
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
河水、淡水湖泊水及____________
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冰川
海洋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___
水量:不足全球水储量的________
大气水:少量的水,基本上是以水汽的形态存在
水体类型
陆地水
类型
地表水
地下水
地球淡水的主体
97%
3%
河水
湖泊水
沼泽水
浅层地下水
0.3%
阅读课本P89 完成思维导图
形态
气态
液态
固态
数量最少
但分布最广
数量最大
分布次之
仅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
水体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96.53%
供应人类
所需的淡水
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如图所示,若将①地球上的水,②沼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的液态淡水,③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三者分别汇集起来,只不过形成三个小水珠。
地球上水的体积与地球体积大小对比
思考:图中的三个水珠并不太大,但地球却被称为“水的行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从太空巡望地球,宇航员看到的水面远远大于陆地。地球上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
“水珠”虽不大,但地球上的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
探究
图4-1 地球上水的体积与地球体积大小对比
一般不会。淡水资源的储量虽然不多,但通过水循环,这些水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地球上淡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并不多,而人类每天都在大量取用它,这会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呢?为什么?
0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The process and types of water circulation
思考: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大海的水为什么没有增多?
河流的水为什么没有流干?
(一)水循环的定义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
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环节复杂,联系四大圈层;
水循环是连续运动的过程。
思考: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
水的相态变化
外因
太阳辐射和重力
(一)水循环的定义
从图中找出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蒸腾)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二)水循环的类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划分依据)
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类型
一、水循环环节与类型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下渗
海陆间循环
2.水循环分类
水汽输送
蒸发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降水
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水汽输送
蒸发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
降水
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这种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意义: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降水
蒸发
蒸腾
2、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
意义: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少,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上内循环
蒸发
降水
3、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意义:循环水量最大
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水循环的类型比较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及意义
蒸发
水汽输送
陆地
海洋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降水
蒸腾
蒸发
地表水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
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最重要的循环,
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少,
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类型
连连看
你能正确选择水循环的类型吗?
A 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 黄河的河流径流
C 洞庭湖水注入长江
D 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思考:长江、塔里木河分别参与了哪些水循环?
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外流河: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综上,水循环过程可以概括为
①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 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②水汽上升到空中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
③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④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图3.2 水循环示意
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或大海,但是17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对河水来源的合理解释。许多人都认为降水量太少,不能成为河水的主要来源。
法国水文学家佩罗通过3年的实地观测,计算出塞纳河流域的降水量,并估算出河流径流量。他发现,塞纳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是年径流量的6倍。1674年,佩罗在《泉水之源》一书中公布了这一成果,这是人们首次通过定量的方法证明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后来,佩罗的结论得到科学精密观测的证实。
塞纳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河水的来源还可能有哪些途径?
三、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联系
湖泊水
生物水
大气水
冰川水
河流水
土壤水
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三、常见河流的补给方式
A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B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C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
E
地下水补给
大气降水(雨水)补给
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我国主要分布:普遍,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补给特点: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径流变化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季汛期,冬春季枯水期
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我国主要分布:西北和青藏地区
补给特点: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径流变化规律: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断流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主要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我国主要分布:东北地区
补给特点: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和缓
径流变化规律: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
春汛
湖泊水补给
主要影响因素: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
我国主要分布:普遍
补给特点:对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径流变化规律: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
丰水期
枯水期
河流水
湖泊水
(4)河流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丰水期 枯水期
湖泊具有削峰补枯、调蓄洪水的作用
地下水补给
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
我国主要分布:普遍
补给特点: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
径流变化规律: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流水互补
河水什么时候补给潜水?
潜水什么时候补给河水?
(5)地下水补给
——较稳定
丰水期:河水 潜水
枯水期:潜水 河水
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吗?是什么活动?对哪些环节产生了影响?
(四)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影响局地大气降水
影响蒸发
影响下渗
改变地表径流
影响地下径流
引水渠
硬化路面
公园透水砖
超采地下水
“雨水花园”
1、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修建水库
1
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
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水库周围)蒸发量和降水量。
建坝前后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示意
建坝后
建坝前
1、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跨流域调水
2
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1、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等
3
影响:
涵养水源,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城市可透水路面
1、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城市铺设渗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
4
影响:
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海绵城市解析》
湖泊
森林
湿地
雨水花园
绿化屋顶
生物滞留
透水路面
雨水回收
洪水时:迅速排水
下雨时:吸水
干旱时:释水
平时:蓄水、净水
海绵城市
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
1、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人工降雨、人工驱雨等
5
影响:
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降水量。
成都花500W利用科技驱云驱雨
一、水循环环节与类型
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洪峰流量
时间
无植被的流域
有植被的流域
时间
无植被
枯水季节
月平均流量
洪水季节
有植被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很多,植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
影响河流洪峰流量的大小、洪峰期到来时间的早晚;影响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的大小。
活动
一、水循环环节与类型
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
活动
植被增多
水循环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下渗
植物蒸腾
降水
减小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洪水期
枯水期
增加
2、不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乱砍滥伐
1
影响:
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
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不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围湖造田
2
影响:
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
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2、不合理利用及其影响
城市路面硬化等
3
影响:
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
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四)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蒸发
下渗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
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地下交通线路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
如人工降雨、人工驱雨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蒸发量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表径流。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同意。水循环的产生有其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也就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的转移、能量的交换成为可能。
产生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太阳辐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为水汽的移动提供了条件,重力则促使雨水的降落和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实现了水循环。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堂检测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C环节 B.G环节
C.F环节 D.E环节
2、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 )
A.A、B循环 B.H、G循环
C.A、C、G、E、F循环 D.B、C、G、F循环
D
C
0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Water Cycle
话说黄河
(一)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算一算:读下表“全球年平均水量收支情况”计算海洋水量的收入和支出,说出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由此得出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
收入=支出,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在一定时期内, 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一)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不同
河流:16天
湖泊水:17年
深层地下水:1400年
高山冰川:1600年
海水:2500年
永久积雪:9700年
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思考:既然全球水量平衡,水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表3.1-地球上不同的水体更新周期 水体 江河 湖泊 深层地下水 高山冰川 极地冰川 海洋
更新周期 16天 17年 1400年 1600年 9700年 2500年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自群山而来的溪流汇聚于中间盆地,流水中裹挟的泥沙,也在此沉积。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地层起伏变化,最终在数十万年前盆地地势变得南高北低,万水因此难以在此停滞,而通过北边未被群山包围的“缺口”,汇入长江。于是,此时的鄱阳湖盆地上形成了河网交错的平原。鄱阳湖平原,是长江和鄱阳湖支流水系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水冲积而成的湖滨平原。
(二)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联系地球的各个圈层,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三)塑造地表形态
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入海所带的大量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
舟山渔场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能成为中国最大渔场的原因有钱塘江、长江水流入,带来了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还有沿岸暖寒流交汇的影响。
(四)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长江入海口
黄河入海口
(五)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小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堂总结
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
降水→径流→下渗
水循环的类型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促进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参与营造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04-
洪涝灾害防治
The 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Water Cycle
洪涝灾害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flood disaster
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洪水灾害
雨涝灾害
暴雨
水利工程失事
冰雪融化
海陆间循环
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
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洪涝灾害
洪灾是指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江河湖水位陡涨,所造成的灾害。
洪涝
灾害
洪水灾害
雨涝灾害
暴雨
水利工程失事
冰雪融化
海陆间循环
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
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洪涝灾害
洪灾是指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江河湖水位陡涨,所造成的灾害。
洪涝
灾害
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
低洼地区积水、淹没
雨涝是指因长时间下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受地形、地貌、土壤阻滞,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淹没低洼地带而形成灾害。
洪涝灾害
洪水灾害
雨涝灾害
暴雨
水利工程失事
冰雪融化
海陆间循环
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
低洼地区积水、淹没
1.类型
四、洪涝灾害防治
2.洪涝灾害的成因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洪涝灾害与防治
2. 洪涝灾害的成因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
洪水灾害: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流冲出河道所造成的危害。
蓄水能力差
收入多
支出少
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
降水
下渗
地表径流
自然原因
气候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冰雪的大量消融
地形
地势低洼;海水(河水)顶托,排水不畅
水系
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河道弯曲;入海(河)河道少;地上河等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被
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游泥沙淤积--泄洪能力弱--容水差
围湖造田
调洪蓄水能力降低
占用河道
容水能力降低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暴雨时必开启“看海”模式
冬季到台北唉看雨,夏季到武汉来看海——一下雨就看海,如今几乎已成武汉的标配。
武汉连年看海
北京全程进入看海模式
随着雨量持续加大,排水系统纷纷告急。北京也开启了看水(hai)模式:实现了“划船不靠浆,全靠浪”
直击现场
东方威尼斯
车库变水库——广州市
“长江大桥”——武汉市
降雨强度大
地势低洼
城市规划不合理
路面硬化,下渗弱
排水系统老化等
石家庄南小街
探究活动
请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我国部分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解决措施:
铺设渗水砖,提高路面下渗能力;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增加绿化面积,增加湿地,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建设海绵城市
雨水花园
渗水砖
透水路面(沥青)
绿化屋顶
植草沟
01
淹没农田
洪涝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没农田。
02
破坏基础设施
洪水会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03
引发生态问题
洪涝还会引起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问题。
04
容易引发疫情
此外,洪涝过后容易引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3.危害
4.措施
监测预报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暴雨、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②修建水库③修建分洪区
①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
②建立洪水预警机制
③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
④推行防洪保险等
【洪涝灾害防治措施】
中下游
退耕还湖,建立分洪区、蓄洪区
洪涝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落实居民的撤离应急预案
实行防洪保险等
工程措施
中上游
修建水库
建设、加固河流堤坝,完善排水系统
疏浚河道、截弯取直
设立防灾应急避难场所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
联系生活,想一想,在遭遇洪灾时你可以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①切断电源
②设置挡水土坝
③向高处转移
④即使会游泳也要尽量避免下水
⑤充分利用救生器材逃生
⑥危险处勿攀爬
⑦远离电杆电线
遇到洪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P91: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
试从水循环的角度想一想,鱼鳞坑为什么能保土、保水、保肥?
①鱼鳞坑一般建在较陡的坡上,下雨时可拦蓄坡面/地表径流;
②在鱼鳞坑中植树造林,可增加水的下渗作用,达到涵养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活动探究
问题探究:
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我国气象卫星对洞庭湖区进行了实时监测。图 4-9 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多光谱合成遥感图像,其中右图中的红色部分表示洪水新淹没的范围,通过与没有发生洪水时的遥感图像(左图)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洪水分析是抗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读图 4-9,完成相关任务。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②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现象严重,降低了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排洪能力。
①长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②长江下游地势低平,易造成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
①长江上游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的下渗作用减少,河流流量增大;
洞庭湖地区气象卫星水情监测 Water regime monitoring b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in Dongting Lake area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2. 议一议,遥感技术与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相比较,在洪水分析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优势?
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周期长、数据统计不全面、费用高昂,且难以做到直观展示,为水文预报、洪水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而遥感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统计数据资料,价格相对低廉,且遥感技术能做到将结果直观展现,为人们实施洪涝灾害防治和应急措施时提供依据。
(2)遥感技术与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相比较,在洪水分析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优势
RS优势
获得信息全面,不受气候限制;
不受地域限制
信息收集效率高
总体投入资金少
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周期长、数据统计不全面、费用高昂,且难以做到直观展示,为水文预报、洪水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
而遇感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统计数据资料,价格相对低廉,且遥感技术能做到将结果直观展现,为人们实施洪涝灾害防治和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课后总结
水 循 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
人类影响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水的行星
洪涝灾害防治
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塑造着地表形态
课时作业
Lesson assignment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时作业
某学校附近马路封闭改造施工,开通后同学们发现该路段路牙石上增加了许多拱形缺口,大雨时马路路面也不再经常积水。图为改造后的公路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雨时马路路面容易积水,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硬化路面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 )
A.大气降水 B.蒸发
C.水汽输送 D.下渗
D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时作业
2.路牙石上拱形缺口的主要作用是便于( )
A.行道树灌溉 B.花坛更换花卉
C.路面积水排泄 D.提示路面高差
3.下列措施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
A.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 B.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
C.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 D.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
C
C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时作业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在建设海绵城市中被广泛应用。下图示意某城市植草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植草沟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城市内涝,主要原因是其( )
A.减少了降水量 B.增大了地表径流 C.减少了植被蒸腾 D.增加了下渗
5.植草沟低于两侧公路,主要是为了( )
A.减少踩踏 B.减少蒸发 C.利于汇水 D.便于灌溉
C
D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时作业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 )
A.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A
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时作业
7.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 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③的水量
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修建水库可以减少环节⑤的水量
C
D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作业
9.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 ,② ,④ ,⑤ 。
(2)图中①②③④环节表现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 循环。
(3)下列现象中,具有图中②环节作用的是( )。
A.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C.影响我国的冬季风 D.高山冰川融化
(4)按水循环原理,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措施是( )。
A.拦蓄和利用雨水 B.跨流域调水 C.修建水库 D.铺设防渗膜
(5)请同学为建成“海绵城市”献计献策,列举至少两项的可行措施: 。
(1) 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2)海陆间
(3)B
(4)B
(5)扩大绿地(1) 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2)海陆间
(1) 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2)海陆间
(3)B
(4)B
(5)扩大绿地面积;铺设渗水砖;建设绿色屋顶;兴建雨水花园、排水沟等。(任答两点即可)(3)B
(4)B
(5)扩大绿地面积;铺设渗水砖;建设绿色屋顶;兴建雨水花园、排水沟等。(任答两点即可)面积;铺设渗水砖;建设绿色屋顶;兴建雨水花园、排水沟等。(任答两点即可)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作业
9.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1) 蒸发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2)海陆间
(3)B
(4)B
(5)扩大绿地面积;铺设渗水砖;建设绿色屋顶;兴建雨水花园、排水沟等。(任答两点即可)
Thanks
必修一 3.1 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