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加权平均的原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计算每月平均使用的电话费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介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1、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关于“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统计图.建议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出怎样通过统计图计算出平均值.
2、让学生验证一组数据中每个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和为0,认识到平均数是将各数据之间的差异互相抵消(抹平)的结果,由此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计算器的统计功能键的使用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互相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用三角板、圆规、画好图的小黑板.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加权平均的概念,初步会计算一个量在不同取值时的加权平均.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加权平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来思考下列问题来加深我们对权重的认识: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是3.50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4元/千克.如妈妈各买了2千克,那么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为(元/千克),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
如果妈妈买了单价为3.50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单价为4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如果不同价格的苹果买的数量一样,也就是权重一样,那么采用上述方法取平均数是合理的.如果按加权计算,每种苹果价格的权重都为50%,其价格的平均数为
3.50×50%+4×50%=(3.50+4)÷2=3.75元/千克
上面的计算结果与问题中所采用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如果不同价格的苹果买的斤数不一样,就不能用上述计算方法.因为这时单价为3.50元/千克的苹果的权重为25%,单价为4元/千克的苹果的权重为75%,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是
3.50×25%+4×75%=3.85元/千克
通过本题复习旧课,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课本例4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一架电梯的最大载重是1000千克,现有13位“重量级”的乘客要搭乘电梯,已知其中11位先生的平均体重是80千克,2位女士的平均体重是70千克,请问他们能否一起安全地搭乘这架电梯?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上述问题.学生做完后教师给出正确解答:(见课本第134页)
教师强调:这是一个已知两个平均数再求总平均数的问题,解这类问题一般不能采取“相加除以2”的平均化策略.因为两个方面的权重不相等.
(二)例题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为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班里组织了一次选拔赛,由教师组成评委,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分别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三方面打分,评委打分的结果如下表:
测试项目
演讲内容
语言表达能力
感染力
甲的成绩/分
9.0
8.6
8.0
乙的成绩/分
8.0
9.2
8.2
丙的成绩/分
9.4
8.8
7.5
1、如果按三项得分的算术平均数确定优胜者,谁是优胜者?
2、如果三项得分分别按25%,35%,4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谁是优胜者?
3、哪一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你认为要选哪一个学生去参加比赛?
学生解答后,教师给出解题步骤:
(1)甲、乙、丙按三项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8.53(分),8.47(分),8.57(分).比较算术平均数,丙是优胜者.
(2)甲、乙、丙按三项得分的加权平均数分别是8.46(分),8.5(分),8.43(分).比较加权平均数,乙是优胜者.
(3)第(2)种算法比较合理,应选乙参加比赛.
三、随堂练习
四、课时总结
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懂得加权平均的应用场合.
五、布置作业
作业优化设计
1、下表中,若平均数为2,则x等于( )
分数
0
1
2
3
4
学生人数
x
5
6
3
2
A、0 B、1 C、2 D、3
2、某校把学生的笔试、实践能力、成长记录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甲、乙、丙三人的各项成绩如下表(单位:分),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是( )
纸笔测试
实践能力
成长记录
甲
90
83
95
乙
88
90
95
丙
90
88
90
A、甲 B、乙、丙 C、甲、乙 D、甲、丙
3、一段山路400m,一人上山每分钟走50m,下山时每分钟走80m,则他在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为每分钟走______________m.
4、某小组5名同学一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0分,已知其中4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2分,78分,90分,75分,则另一名同学的成绩是___________分.
5、(2006·山东德州)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分
甲
乙
笔试
75
80
90
面试
93
70
68
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人.
(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
(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
(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20.1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加权平均的原理.
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计算每月平均使用的电话费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介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1、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关于“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统计图.建议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出怎样通过统计图计算出平均值.
2、让学生验证一组数据中每个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和为0,认识到平均数是将各数据之间的差异互相抵消(抹平)的结果,由此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计算器的统计功能键的使用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互相交流.
教具准备
教学用三角板、圆规、画好图的小黑板.
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在解决一些与不确定现象有关的问题时,常常离不开收集和分析数据,数据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那么,有了一组数据以后,怎样表达的概括这一组数据呢?能否找到某些指标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呢?本章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算术平均数,它就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先来考虑一个用小学知识就能解决的平均数问题.
下表是某户居民2010年全年的水费缴纳情况(每两个月计费一次),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缴纳多少水费?
某户居民2010年缴纳水费统计表
月 份
2
4
6
8
10
12
水费(元)
50.60
34.60
41.40
46.00
39.20
27.60
教师要求学生计算出平均值,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强调:在这一道题目中使用了统计表,统计表可以清楚地表示一组数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有必要,要学会使用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一)课本例1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植树节到了,某单位组织职工开展植树竞赛,图中反映的是植树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计算:
(1)总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总共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教师讲解观察图表的方法:
第1,要看清坐标表示的意义:这里横坐标表示每人种了几棵树,纵坐标表示人数.
第2,要理解每个矩形的意义:左起第1个矩形表示有1个人,每人种了0棵树;最后一个矩形表示有1个人种了8棵树.
教师提问,有几个人种的树最多,每个人种了多少棵树?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计算本题的问题.学生计算完后教师给出计算方法:
(1)参加本次活动的总人数是1+8+1+10+8+3+1=32(人)
(2)总共植树3×8+4×1+5×10+6×8+7×3+8×1=155(棵)
(3)平均每人植树
所以,平均每人植树4.8棵.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植树总量、植树量的平均数和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这里求平均数为什么不能这样计算:每个人的种树数量0、3、4、5、6、7、8棵的都有,所以平均的种树量为:
(棵)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醒:因为种3棵树与种6棵树的人数不一样,所以不能这么算.
(二)课本例2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丁丁所在的八年级(1)班共有40人,如图是该校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分布情况.
(1)请计算该校八年级每班平均学生人数;
(2)请计算各班学生人数,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先教学生看懂分布图,然后分析解题思路:先通过已知的(1)班人数(40人)及图中所反映出的百分比算出全年级的人数.然后再按每班人数在年级中所占的位次比算出每班的人数.
2、教师给出计算过程并板书:(见课本第131页)
可以绘制如图20.1.3(a)所示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该校八年级各个班级的人数情况:
解完上题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图20.1.3(b),在你所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40的水平线,图中代表各班人数的五个条形,有的位于这条线的上方,有的位于它的下方.想一想,水平线上方超出部分之和与下方不足部分之和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平均数是40,如果把超出的部分记为正数,不足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它们之和应该为零.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133页练习第1、2题.
四、课时总结
本节课学生要掌握:
1、怎样看各种图与表;
2、初步理解“权”在平均数中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与右边用于教师板书课本例题等,写满后擦去更新,左边用于板书以下内容:
算术平均数从某一个方面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要学会从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中求出平均数.
作业优化设计
1、已知下面的一组数据:1,7,10,8,x,6,0,3,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x等于( )
A、6 B、5 C、4 D、3
2、如果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则x1,x2+1,x3+2,x4+3,x5+4的平均数是( )
A、 B、+2 C、+ D、+10
3、已知a1、a2、a3、a4、1、2、3、4八个数的平均数是4,则a1、a2、a3、a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___.
4、小亮家上个月支出伙食费用800元,教育费用200元,其他费用500元,本月小亮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10%,30%和20%,小亮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比是多少?
5、某校举行黑板报评比,由参加评比的10个班各派一名同学担任评委,每个班的黑板报得分取各个评委所给分值的平均数,下面是各评委给八年级(6)班黑板报的分数:
评委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评分
8.2
8.5
8.4
8.6
6.2
10
8.4
8.6
8.5
8.2
(1)该班的黑板报的得分是多少?此得分能否反映其设计水平?
(2)在这10个评委中,你认为哪几号评委给出了异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