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政治家部分(word版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古代政治家部分(word版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0 19: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古代政治家试题
1、材料1: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2: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1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8分)
(2)材料2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2分)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7分)
1、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任意4点)
(2)事件:焚书坑儒。
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
(4分)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绥之一德,岂非上策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执政实践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从中概括归纳出治国方略;第(2)问需联系教材知识,思考回答;第(3)问的结果主要回答贞观之治等内容。
【答案】(1)以民为本(以农为本);以德才选拔人才;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2)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科举制度;名相、名将辈出(如魏征等);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亲自批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3)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
材料三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材料四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2009.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制度?该材料反映出此制度的哪些特点?
(2)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 (4)结合材料四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
3、(1)羁縻府州制度(或羁縻制度)。特点:少数民族地区需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民族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有高度自治权;是中央政府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 (2)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共同之处: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 (4)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切实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二是帮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公民观。 (5)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4、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 (东突厥来归附)温彦博以为,“请……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蔽,策之善者也。”魏征以为,“……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上卒用彦博策…——《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朝廷君臣治理东突厥的主张及其结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还有哪些重大举措?
)
4、(1)说明:唐太宗认为隋炀帝因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而亡,他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思想:以民为本(或“存百姓”思想)
实践: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3)主张:温彦博主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魏征主张“纵之使回故土”;
?结果:唐太宗赞同温彦博的意见,并在东突厥地区设立了羁縻府州。
举措:采取“战而后和”策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唐蕃联姻(和亲)。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上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2:“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材料1中,戴胄建议唐太宗采取什么措施?其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比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帝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5、答案:(1)措施:由国家设立义仓,囤积粮食,用于赈灾。依据:国家每年所征收粮食只能满足正常年份需要,无法应对荒年。
(2)原因:节省财政开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相似: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材料一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上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旧唐书》
材料二 “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 ——《清圣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戴胄建议唐太宗采取什么措施?(4分)其依据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4分)比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3分)
6、(1)措施:由国家设立义仓,囤积粮食,用于赈灾。(4分)依据:国家每年所征收粮食只能满足正常年份需要,无法应对荒年。(4分)
(2)原因:节省财政开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4分)相似: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3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徴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
材料四?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三相比,材料四中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4)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要坚持怎样的标准?
7、(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崇尚节俭;善于用人、纳谏(任答四点得4分)
(2)变化:从节俭到大兴土木(2分)
(3)评价: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但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奢侈享乐的行为(2分)
(4)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其历史活动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2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
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材料二: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8、(1)重民生。戒奢从简;轻徭薄赋。(4分)
(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 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画”同“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太宗时)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要机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己,人谁不堪?何须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旨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不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材料四??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材料五??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贞观政要》
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如何看待宰相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从材料三、四、五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政策上作了哪些重要调整?
(4)结合背景与材料内容评述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9、(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2)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善于纳谏,减少决策失误;提倡节俭;重视农业,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使民族关系融洽。
(4)唐太宗的治国方针政策,使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从多角度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方略,题目应用了大量原始材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这些材料的解读以及对材料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见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责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秦王赢政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
10、(1)统一中国,结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政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
(2)原因:善于用人;虚怀纳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每点1分,共3分)
(3)原因: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天朝上国的心态,对世界缺乏认识。(每点1分,共4分;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如“满清统治者的狭隘性”或“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狭隘性”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上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唐太宗
请回答:
(1)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大臣进行了一番争论。请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几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11、(1)许多大臣(朝士)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6分)
(2)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羁縻府州),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戒他们守法。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分)
(3)唐太宗在决策过程中善于纳谏,择善而从。(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政策和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时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12、
(1)措施:实行郡县制。 (2)政策:实行羁縻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措施: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位可以世袭;这些地方不向唐中央纳税。 (3)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之间的矛盾。
措施: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粉碎噶尔丹叛乱;进行雅克萨之战及签订《尼布楚条约》。
(4)地位: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或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唐太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的文字“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推出的具体措施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材料二中的内容反映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其自治,具体措施可以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为两点。(3)材料三中的文字和图画分别反映了台湾地方势力割据现象,康熙帝征服西北噶尔丹的辛劳以及沙俄与清军雅克萨战役的惨烈,从中可以总结其面临的内外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出采取的措施;(4)结合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的在统一国家和民族融合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可以总结出他们在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杰出的封建君主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身上,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三位皇帝也正好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即封建社会的初期,中期和晚期的社会特征,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三位帝王的时代特色:千古一帝,盛世君主和落日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