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9 20:5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目录核心+核心突破+核心素养+核心整合+大单元概念+真题感悟)
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复习
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大串讲
目录核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爱迪生—白炽灯泡
本茨—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莱特兄弟—飞机
美德领先
电气时代
社会进步:人口增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大众教育、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
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科学家:
文学家:
艺术家:
牛顿(英国)
达尔文(英国)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巴尔扎克(法国)
托尔斯泰(俄国)
贝多芬(德国)
梵高(荷兰)
“进化论”、《物种起源》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英雄交响曲》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核心突破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领先国家
主要标志 政治前提
突出成就 电力广泛应用 发明家 影响 内燃机 交通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德国
电力的广泛应用
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奥托煤气内燃机、戴姆勒-汽油内燃机、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1)19世纪80年代-德国-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2)1913年-美国-福特-流水线生产汽车。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1)1867年-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1869年-美国-海厄特-赛璐璐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3)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爱迪生
核心突破
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点
影响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4)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实力增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矛盾激化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核心突破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 原因
表现
作用
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
1、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3、政局稳定。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工业劳动力人数增加
大众教育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
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污染严重
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知识串讲
领域 代表人物 国籍 主要成就 评价
科学家
文学 巨匠
音乐美术大师
牛顿
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达尔文
英国
《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
巴尔扎克
法国
小说集“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19 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托尔斯泰
俄国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贝多芬
德国
《英雄交响曲》完成于 1804 年
贝多芬对自由、
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梵高
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
核心整合
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领先国
重要 发明
时代
新能源
启示 18世纪60年代
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英国
美、德
美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珍妮纺纱机、改良的蒸汽机、火车、轮船
电灯、电话、电车、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电子计算机、原子弹、航天飞机等
煤炭
电力、石油
风能、太阳能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
(3)青少年要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4)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良好的政治前提和社会环境。
核心整合
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亚非拉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殖民掠夺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爱迪生-电灯
诺贝尔 -发明现代炸药-应用于军事和工程方面。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卡尔·本茨-内燃机
莱特兄弟-飞机
19世纪后期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机器时代的享受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牛顿
达尔文
巴尔扎克
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
梵高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归纳四部作品反映的时代发展趋势。
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历着工业革命,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差距加大,丑陋与险恶的社会。
趋势:人们的思想不断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受到冲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9世纪早期)
以资产阶级的发迹与封建贵族的没落为中心,描绘了法国整个社会的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俄国)托尔斯泰(复活)(19世纪末)
抨击了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俄国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
大单元概念



单元概述:
政治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实现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它们的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大众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近代科学文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经济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大单元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促进现代工业发展
——扩大活动范围
近代科学文化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牛顿、达尔文
文学-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
美术音乐-贝多芬、梵高
中考演练
1.(2023·黑龙江哈尔滨·19)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应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  )
A.蒸汽动力的作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C.科学技术的力量 D.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24)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这位德国人是(  )
A.狄塞尔 B.斯蒂芬森
C.奥托 D.本茨
C
D
中考演练
3.(2023·安徽省·13)1829 年,法国4万多市镇中有1.4万个设有学校、1833年,法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普及初等教育,到1847年。只有3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法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B.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
C.教育进步触发启蒙运动 D.教育公平消除社会矛盾
4.(2023·甘肃兰州·23)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中有“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的记述,这提醒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做到(  )
A.保护环境 B.控制人口增长
C.注重农业生产 D.节约能源
B
A
中考演练
5.(2023·甘肃兰州·24)提出“人类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B.《物种起源》的出版
C.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6.(2023·河南省·17)这条定律既可适用于苍茫的宇宙,也可运用于最微小的物体,它的发现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创立。该定律的发现者是(  )
A.牛顿 B.法拉第
C.达尔文 D.爱迪生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