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下列有关酸碱盐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因具有脱水性,所以可以做干燥剂
B.氢氧化钙的化学式是Ca(OH)2,俗称生石灰
C.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潮解,因此可以做CO2、SO2气体的干燥剂
D.若要除去CaCl2溶液中的稀盐酸,加入过量的石灰石,过滤即可
2.“碱”一词在阿拉伯语中表示灰。人们将草木灰(有效成分:K2CO3,其性质与碳酸钠相似)放到水中,利用灰汁洗浴、印染等。下列关于K2CO3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名:碳酸钾 B.水溶液呈碱性
C.是一种氧化物 D.可以制取KOH
3.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金刚石做玻璃刀的刀头 B.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预防粉尘爆炸
C.一般过滤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D.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4.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拉瓦锡一原子论
B.道尔顿—元素周期表
C.张青莲一提取青蒿素
D.侯德榜一侯氏制碱法
5.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B.将10%的食盐水倒出一半,剩余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D.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影区域中,A、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时,将固体A加入到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将等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从降到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
D.B固体中含有的少量A杂质,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B
7.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合理的是
A.CO2(CO):点燃 B.NaNO3溶液(Na2SO4):氯化钡溶液
C.ZnSO4溶液(CuSO4):锌粒 D.CaO(CaCO3):加稀盐酸
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30g物质a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溶液
B.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b>a=c
C.若a中混有少量c,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D.将a、b、c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9.化学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实践。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运用不正确的是
A.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胃溃疡患者不适合食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D.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稀盐酸,与炉具清洁剂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氢气 氯化氢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氢氧化钠 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CuO 炭粉 在足量氧气中灼烧
D 稀盐酸 硫酸 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A.A B.B C.C D.D
1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与俗称没有对应的一组是
A.NaHCO3——小苏打 B.CaCO3——石灰石
C.CO2——干冰 D.Na2CO3——纯碱
1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称取5.0 g粗盐,溶解后剩余1.0 g,经过过滤、蒸发得到3.0 g精 盐,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得到的精盐为混合物 B.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玻璃棒
C.该实验得到的精盐产率为60% D.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会导致产率偏高
二、填空题
13.回答问题
(1)5G加速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我国及全球5G网络正在大规模建设中。大数据传输、云计算、物联网等对网络传输速度及容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科学家研发的碳化硅为衬底材料,在大功率工作状态下可降低自身功耗,提高系统其他部件功效,节能90%。业内甚至说“得碳化硅(SiC)者得天下”。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碳化硅,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类型为 (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氧化还原”之一)反应。
(2)“氨碱法制纯碱”是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碳酸钠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欲提取碳酸钠可选择 的方法(填“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之一)。
②t1℃时,50g水中加入18gNa2CO3,经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③t2℃时,将不同质量的碳酸钠饱和溶液与氯化钠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此时所得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小于”“无法判断”之一)。
14.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1)自然界中的水需要净化才能使用.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处理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序号,下同)
A.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加块水中悬浮固体颗粒物沉淀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物,得到纯净水
C.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是化学变化
D.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所得自来水是否为硬水,硬水可通过煮沸降低硬度
(2)在实验室中,水有多种多样的用途.下列水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中,水是反应物,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实验二中,水用作提纯含泥沙粗盐的溶剂和作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剂
C.实验三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四中,防止高湿熔化物坠落,使瓶底炸裂
(3)室温时,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均有固体剩余,如图一所示;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D.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E.室温时,将甲、乙烧杯中的物质倒入到另一个大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甲乙两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4)根据图二,分别将100gt1℃甲、乙的饱和溶液从升温到t2℃,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将60g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3)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 。
(4)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最好采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t2℃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C.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甲
16.氢氧化钠是实验室里常见的碱,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氢氧化钠开展了以下实验,以进一步了解碱和盐的有关性质。
【实验步骤】
(1)步骤Ⅰ,用镊子从广口瓶中夹取几小块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里,振荡使其完全溶解。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可以得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有 (填“吸热”或“放热”)现象。
步骤Ⅱ、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等分成两份,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编号 A B C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 试液后,振荡,得到的混合 溶液颜色为______。 向NaOH溶液中滴入CuSO4溶 液后,振荡,出现蓝色沉淀。 静置后的溶液为无色。 向BaCl2溶液中滴入CuSO4溶 液后,振荡,出现白色沉淀。 静置后的溶液为蓝色。
(2)请将表格中的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
(3)实验B、实验C中发生的反应均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步骤Ⅲ、实验结束后,将A、B、C三组实验中的试管(分别记为“试管A、试管B、试管C”)按照下图的顺序,先后倒入回收废液的烧杯中。
(4)倒入试管C中的物质后,烧杯中的液体为无色,且出现沉淀。则混合后烧杯的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溶质(酚酞除外) (填字母)。
a.NaOH b.NaCl c.CuCl2 d.CuSO4
(5)倒入试管B中的物质后,烧杯中的液体为红色,且出现沉淀。则该沉淀为 。
【实验反思】
(6)在步骤Ⅲ中,将A、B、C三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倾倒入烧杯中时,顺序有多种可能。若选择的倾倒顺序不同,观察到的现象也可能不同。若按照“试管C→试管B→试管A”的倾倒顺序,则将试管A中的物质倾倒入烧杯中时,烧杯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为 。
17.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溶解度(克) 35.8 36.0 36.3 36.4 37.0 37.3 37.8
硝酸钾溶解度(克)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写出硝酸钾和氯化钠具相同溶解度时的温度范围(限表中相邻两个温度之间) ;
(2)50℃,向100克水中加入90克硝酸钾,充分搅拌后所的溶液质量为 ;
(3)计算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18.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快速将溶液全部推入烧瓶中,一段时间内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1)ab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什么 ?
(2)cd段压强增大,请写出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题
19.实验探究:影响硝酸钾固体溶解速率的因素。根据下表所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将空格填写完整。
内容 探究方法 现象 结论
颗粒大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取大、中、小三块相同质量的KNO3固体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水中 小块KNO3固体首先溶解完
水温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20.下图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中的三个操作。
(1)实验时操作的顺序是 。(填序号)
(2)蒸发过程中,需不断进行搅拌,其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引流
B.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C.加快固体溶解
D.转移固体
四、计算题
21.向80g酸性CuSO4溶液(含H2SO4)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30g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计算所加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计算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做干燥剂,A错误;
B、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化学式为Ca(OH)2,B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后,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水,也可以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水,故不能用于干燥这两种气体,C错误;
D、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除去杂质的同时,保留了原物质,未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化学名:碳酸钾,选项说法正确。
B.水溶液呈碱性,选项说法正确。
C.不是氧化物,因为碳酸钾由钾元素、氧元素、碳元素三种元素组成,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钾与氢氧化钙反应可以制取KOH,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C
【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金刚石做玻璃刀的刀头,不符合题意;
B、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C、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过滤不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符合题意;
D、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该选项不正确;
B.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该选项不正确;
C.屠呦呦提取了青蒿素,该选项不正确;
D.侯德榜在工业制纯碱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该选项正确;
故选D。
5.D
【详解】A、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搅拌不能影响溶解度大小,只能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错误;
B、由于溶液是均一的,所以10%的氯化钠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错误;
C、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而题干没有说明是同一温度下,错误;
D、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因为人体内细胞含有大量水分,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曲线以下的点,表示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阴影区域位于A、C曲线的上方,均处于饱和状态,此选项错误;
B、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在t1℃时,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20gA,即2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40gA;将50g固体A加入到200g水中,能够溶解40g,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此选项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B大,所以将等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此选项正确;
D、A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除去B固体中含有的少量A杂质,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此选项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不能达到目的,故A错误;
B、氯化钡与杂质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锌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将杂质转化为欲保留的物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正确;
D、加入的稀盐酸不仅能够与杂质碳酸钙反应,还能够与氧化钙反应,会将欲保留的物质反应掉,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故选C。
8.C
【详解】A.从图示看:t2℃时30g物质a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此时a的溶解度是50克,也就是说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a,那么50g水最多溶解25 g的a,所以形成75g溶液,选项叙述错误;
B.溶液质量不一样时无法进行比较,选项叙述错误;
C.若a中混有少量c,a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明显,所以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选项叙述正确;
D.将a、b、c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错误;
故选:C。
【点睛】考点: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9.D
【详解】A、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A不符合题意;
B、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B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胃溃疡患者不适合食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以防止胃穿孔,故C不符合题意;
D、洁厕灵显酸性,炉具清洁剂显碱性,二者混合发生反应效果降低,所以不能混合使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和氢氧化钠不反应,但是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B、加入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虽然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C、在足量氧气中灼烧,炭粉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反应,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然后过滤,除去硫酸钡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详解】A、碳酸氢钠又称小苏打,其化学式为NaHCO3,不符合题意;
B、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但碳酸钙俗称不是石灰石,石灰石属于混合物,碳酸钙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又称纯碱、苏打,化学式为Na2CO3,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得到的精盐里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氯化镁、硫酸镁等,该精盐是混合物,A正确;
B、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溶解、过滤和蒸发都要使用到玻璃棒,所以玻璃棒是该实验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B正确;
C、在该实验中取5.0 g粗盐,溶解后剩余1.0 g,溶解的粗盐是4g,粗盐是4g中制得3g精盐,那么该实验得到的精盐产率为,而不是60%,C错误;
D、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精盐中有水分,精盐质量偏大,会导致产率偏高,D正确。故选C。
13.(1) SiO2+3CSiC+2CO↑ 氧化还原
(2) 降温结晶 9∶59 小于
【详解】(1)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碳化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3CSiC+2CO↑,反应前后硅元素、碳元素化合价改变,该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
(2)①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碳酸钠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欲提取碳酸钠可选择降温结晶的方法;
②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18g,50g水中加入18gNa2CO3,经充分溶解,能够溶解9g,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9g:(9g+50g)=9:59;
③t2℃时,将不同质量的碳酸钠饱和溶液与氯化钠饱和溶液均降温至t1℃,析出固体后仍然都是饱和溶液,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此时所得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4. AD C CE BD
【详解】(1)A、絮凝剂明矾可以吸附水中的杂质,故正确;B、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错误;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物理变化,故错误;D、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区分所得自来水是否为硬水,硬水可通过煮沸降低硬度,故正确;
(2)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实验一中,水是反应物,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正确;B、水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可以作溶剂,故正确;C、实验三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错误;D、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所以实验四中,防止高温熔化物坠落,使瓶底炸裂,故正确;
(3)室温时,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均有固体剩余,A、纵坐标是剩余固体质量,温度越高,剩余固体越多,表明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故A错误;B、t1℃时,剩余固体都是10g,说明溶解了20g,甲、乙的溶解度均为40g,故B错误;C、c中剩余固体最少,a中次之,b中剩余固体最多,所以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故C正确;D、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固体减少5g,应该是溶解了5g,故D错误;E、室温时,甲物质的溶解的质量大于15g,所以溶解度大于30g,乙物质剩余的固体小于15g,所以溶解度大于30g,将甲、乙烧杯中的物质倒入到另一个大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甲乙两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E正确;
(4)分别将100gt1℃甲、乙的饱和溶液从升温到t2℃;A、甲物质的固体增多,说明甲析出了固体,仍是饱和溶液,乙物质的固体减少,说明溶解度增大,乙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错误;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0g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相等,升高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质量,所以所含溶剂质量:甲=乙,故正确;C、升高温度,甲物质析出了晶体,乙物质没有析出晶体,所以溶液质量:甲<乙,故错误;D、升高温度,甲物质析出了晶体,乙物质没有析出晶体,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正确。
15.(1)t1℃,甲、丙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g
(2)150g
(3)加入溶质丙或恒温蒸发溶剂水
(4)降温结晶
(5)BC
【详解】(1)P点是甲、丙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是t1℃,甲、丙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g。
(2)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将60g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得到溶液的质量为50g+100g=150g。
(3)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说明不能使用改变温度的方法。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加入溶质丙或恒温蒸发溶剂水。
(4)甲、乙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甲受温度影响较大,乙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5)A、甲、乙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所以降温后得到甲、乙的饱和溶液,丙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溶解度乙>甲=丙,则该温度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而降温后得到甲、乙饱和溶液,丙的不饱和溶液,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正确;
C、只有甲、乙有晶体析出,降温后甲溶解度变为比乙大,且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相等,则降温后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甲,正确;
故选BC。
16.(1)放热
(2)红色
(3)复分解
(4)b
(5)BaSO4
(6)出现蓝色沉淀,且溶液最终仍为红色
【详解】(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故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可以得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有放热现象。
(2)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色。
(3)实验B、实验C中发生的反应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4)试管C中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铜,BaCl2或CuSO4可能过量。倒入试管C中的物质后,试管A中的氢氧化钠与肯定氯化铜反应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也可能还与C试管中剩余的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烧杯中的液体为无色,说明没有氢氧化钠和铜盐,即试管A中的氢氧根离子恰好能与C试管中的铜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故选b。
(5)由(4)可知 ,倒入试管B之前烧杯中的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钠,可能含硫酸钠或氯化钡,因为B试管中的溶液为无色,说明没有硫酸铜,倒入试管B中的物质后,烧杯中的液体为红色,说明此时溶液显碱性,有氢氧化钠,即B试管中的氢氧化钠过量,即B试管中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倒入试管B中的物质后出现沉淀,说明倒入试管B之前烧杯中的溶液中含氯化钡,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
(6)由上述分析可知,B试管的溶液中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硫酸钠,C试管的溶液中含有过量的氯化钡和生成的氯化铜,而铜离子刚好能与A试管中的氢氧根离子完全反应,故若按照“试管C→试管B→试管A”的倾倒顺序,C试管中的生成的氯化铜会与B试管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由于开始时A、B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等质量的,所以此时铜离子没有完全反应, 故将试管A中的物质倾倒入烧杯中时,没有反应完的铜离子会与A试管的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且氢氧根离子有剩余,即此时溶液显碱性,溶液呈红色。故烧杯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为出现蓝色沉淀,且溶液最终仍为红色。
17. 20~30℃ 185.5g 26.5%
【详解】(1)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既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经分析知在20~30℃时这两种物质存在溶解度相同的可能;
(2)在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85.5g硝酸钾,所以在5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只能溶解85.5g,还有不溶解的硝酸钾,所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质量为:85.5g+100g=185.5g;
(3)因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所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6.5%。
18. 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详解】(1)根据图乙压强变化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判断,先推入的溶液是NaOH溶液,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故填: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2)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压强增大,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
故填:2HCl+Na2CO3=2NaCl+H2O+CO2↑
19. 固体物质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取两份大小、质量相同的KNO3固体,分别放入盛有同量水的烧杯中,给其中一只烧杯加热,一只静置,均不搅拌 加热的烧杯中KNO3固体先溶解完 加热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率 取两份大小、质量相同的KNO3固体,分别放入盛有同质量同温度水的烧杯中,其中一只烧杯用玻璃棒搅拌 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KNO3固体先溶解完 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率
【详解】根据只要能改变固体与水的接触就能改变固体的溶解速率分析解答。颗粒大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根据小块KNO3固体首先溶解完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水温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探究方法是取两份大小、质量相同的KNO3固体,分别放入盛有同量水的烧杯中,给其中一只烧杯加热,一只静置,均不搅拌;现象是加热的烧杯中KNO3固体先溶解完;结论是加热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率;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探究方法是取两份大小、质量相同的KNO3固体,分别放入盛有同质量同温度水的烧杯中,其中一只烧杯用玻璃棒搅拌;现象是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KNO3固体先溶解完;结论是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率。
20.(1)C、A、B
(2)B
【详解】(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实验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B。
(2)B是蒸发操作,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填:B。
21.(1)Na2SO4、CuSO4
(2)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NaOH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CuSO4的质量为y 。
答:所加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
(3)
答: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10%。
【详解】(1)向含有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添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由图可知,当加入30g氢氧化钠溶液时,已经开始生成沉淀,那么此时原溶液中硫酸已完全反应,而硫酸铜还没完全反应,那么此时溶液中溶质有硫酸铜和硫酸钠,故答案为:Na2SO4、CuSO4;
(2)由图可知,20g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4. 9g氢氧化铜沉淀,计算过程见答案;
(3)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