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检测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等
B.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可能会导致酸雨
C.臭氧减少对水生生物几乎没有影响
D.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饲料
2.[2023·江西上饶校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近年来,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广阳岛经过生态修复,植物恢复到500余种,鱼类增至154种,鸟类增至191种,真正实现了青山绿水。下列关于广阳岛修复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速度加快B.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
C.群落结构日益复杂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
3.[2023·河南洛宁一中校联考]“桑基鱼塘”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典范。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种桑、养蚕和养鱼三者紧密相连,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桑基鱼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桑基鱼塘”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
D.“桑基鱼塘”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2023·重庆璧山来凤中学校考]璧山秀湖湿地公园是AAAA级风景名胜区,树木约有80多种,其中以水杉为主,野生花草有50多种,鸟类有50多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省植物园中水杉的种群密度可用目测估计法
B.该公园的物种丰富度指该公园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C.该公园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D.该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5.[2023·山东泰安一中统考一模]下图为我国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结构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单作稻田相比,输入的能量来源于饵料和粪肥
B.与单作稻田相比,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与单作稻田相比,水稻产量提高的原因有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
D.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
6.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B.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小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一定程度地减小生态足迹
D.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7.[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内出现物种数目和种群密度增大的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边缘效应会导致群落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加剧
B.群落交错区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共存下来
C.群落交错区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群落交错区两侧的群落
8.森林是我国药用植物最主要的生境,但过度的开采使许多野生药用植物的数量大大减少,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遵循了整体和协调等生态学原理
C.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只能进行就地保护
D.药用植物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2023·福建三明一中校考]下列有关“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B.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开发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科学道理
D.臭氧层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导致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10.[2023·天津统考一模]雀鳝鱼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原产于北美,是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会攻击遇见的所有其它鱼类,被称为“水中杀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我国投放雀鳝鱼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B.雀鳝鱼入侵初期,种群数量可能呈“J”形增长
C.雀鳝鱼的加入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D.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基础
11.[2023·吉林辽源校联考期末]阅读分析以下材料,判断这些材料中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依次是( )
材料一 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
材料二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采用桑基鱼塘模式,能大大提高系统生产力。
材料三 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将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造林护林。
①循环原理 ②协调原理③整体原理 ④自生原理
A.①④④B.①④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2023·江西上饶一模]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如果将某种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某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引入后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多样性
B.引入后可能会使某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反转
C.引入后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D.引入后可能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13.[2023·浙江杭州校联考一模]杭州市为积极响应疫情之后,市民群众期望通过燃放烟花爆竹“祈福禳灾、凝聚人心”的美好愿望,定点销售、定时燃放烟花爆竹,以避免过度燃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燃放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B.定时燃放烟花炮竹,可减少火灾和对人炸伤、灼伤的事故
C.过度燃放,产生的氮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可能形成酸雨
D.燃放后的残留物,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增加环卫清理的难度
14.[2023·辽宁高二校联考期末]近几年来,某软件推出一项功能,即用人们每天走路的步数在软件上兑换“能量”,再用一定量的“能量”在现实生活中转换为栽种一颗小树苗,使人们在加强自身锻炼的同时,又能为改善自然环境贡献力量。减少开车,节约用纸,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现代环保措施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多走路,少开车,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B.减少生态足迹可减小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C.环境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恢复
D.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5.研究发现,某些群居动物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在最适密度时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此类动物种群密度过小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此类动物处于最适种群密度时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稳定型
C.易地保护此类动物时,应该保证其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16.[2023·浙江高三校联考]2023年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一篇研究论文认为,大气臭氧层破坏是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上世纪后叶,全球再次出现臭氧层危机。经过全世界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南北极的臭氧空洞正在逐渐修复,并有望在2060年左右被完全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现象加剧
B.臭氧层破坏将使地表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
C.人口剧增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上世纪臭氧层破坏的重要因素
D.减少氟氯烃、哈龙等物质排放是目前臭氧层保护的重要方法
17.[2023·山东聊城高二统考期末]生态工程倡导“无废弃物农业”的建设。农业废弃物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经过处理后可作为燃料、肥料、饲料、工业原料等,不仅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产品竞争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建设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
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循环原理,极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可实现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
D.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依据协调原理,要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复合群落
18.[2023·山东烟台二中统考一模]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态足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C.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D.科学植树造林、步行出行都可减小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
19.[2023·广东汕头统考一模]如图是鱼菜共生的技术原理图,下列关于鱼菜共生的技术说法错误的是( )
A.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
B.微生物反应系统为植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D.构建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20.[2023·青海西宁统考开学考试]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取大力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B.适当延长食物链能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更多产品
C.利用人工生态湿地来改善水体污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实现能量多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校考]因长江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长江白鲟已彻底灭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水域生态破坏使长江白鲟的环境阻力下降
B.人类掠夺式利用也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
C.十年禁捕可使长江生态功能的退化等得到改善
D.长江岸坡植被用硬质护坡代替有利于生态恢复
22.[2023·江西赣州兴国中学校考]调查小组调查了某观光农业园,调查结果显示该观光农业园中草本植物、鸟类和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分别为28种、16种和5种。下列有关该观光农业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农业观光园中迁入外来物种集中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农业观光园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憩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农业观光园某种鸟的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该园鸟类物种丰富度增大
D.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为5种,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23.[2023·江西赣州兴国中学校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向水中排放大量的N、P等元素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B.低碳出行、开发洁净的新能源等措施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人类活动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D.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都和人类活动有关
24.[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携手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天津实际上是两个以人为主体的独立性很强的人工生态系统
B.倡导公共交通出行,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都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C.推进永定河流域生态复苏要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D.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开展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工作
25.[2023·湖南长沙统考]我国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好理想。如今,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B.过度捕捞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导致渔业资源匮乏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D.长江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26.[2023·山西高二统考期中](8分)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20世纪70年代,筼筜湖周边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湖里,导致水质恶化,鱼虾几近绝迹,湖水散发着臭气。进入21世纪,人们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导流堤及环湖林荫步行道等措施,改善了湖水水质,美化了湖区景观。现在的筼筜湖,湖水清澈、鱼游虾戏、白鹭翩飞,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休闲旅游区。请回答:
(1)人们将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湖里,增大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________,导致该地生态压力增大,水质恶化,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3)现在的筼筜湖,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文化休闲旅游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27.[2023·山东聊城统考二模](8分)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发布,人类活动持续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进一步增加,最佳估计值会在2021~2040年内达到1.5℃。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农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缓碳达峰时间,降低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回答下列问题:
(1)增大绿植面积,可以提高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同时,植被还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3月30日,《Cell》刊登论文,植物在受到压力时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声音,从而表现出适应复杂环境的应激性。植食性动物如蝙蝠、昆虫在听到这些声音后,也会调整自己的取食行为。植物发出的声音属于________信息,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稻—蟹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大大减少了人工施肥的量。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则在该生态系统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③“稻—蟹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能有效减小人类的生态足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23·福建龙岩高二校联考期中](9分)随着工业的发展,采矿业对环境造成日渐严重的破坏。某地区为了恢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了治理。首先通过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然后在人造表土上种树种草,建立了多个草场,并在草场上进行养殖。这种综合开发治理为该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其相关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所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加速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通过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同时该过程中产生的粪肥又可以用于植树种草,减少了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4)矿区土壤中的铅(Pb)、镉(Cd)等重金属含量可能较高,这些重金属可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说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性。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以加快物质循环,但Pb等重金属却很难快速回到非生物环境中,一般而言,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内的Pb等重金属含量较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023·四川广安二中校考](10分)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研究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②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降低幅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灌木碳密度;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0分)我国在南海岛礁上积极发展“海洋牧场”进行海洋渔业生产,“海洋牧场”是将人工放养的鱼、虾、贝、藻等聚集起来,有计划地进行海上放养和系统管理,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某研究小组建立贝—鱼—藻复合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区开展网箱养鱼,间养大型海藻,其物质循环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海洋中藻类资源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若某种鱼类以米氏凯伦藻(一种红藻)为食,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研究南海某种石斑鱼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据图判断,珠母贝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成分);贝—鱼—藻复合生态养殖需要不断进行物质投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传统网箱养鱼相比,此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粪便和残饵可为海藻和珠母贝提供营养物质,从能量流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海生态工程建设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
第4章检测卷
1.答案:C
解析: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A正确;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硫氧化物有关,B正确;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若臭氧减少,水生生物也会受到影响,C错误;厨余垃圾应该集中分类处理,如可转化为饲料蛋白,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D正确。
2.答案:A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在题干中由于人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加快了群落的演替速度,但是该群落在演替时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分析题干“广阳岛经过生态修复,植物恢复到500余种,鱼类增至154种,鸟类增至191种”可知在修复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加,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B正确;结合B选项的分析,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结构也随之日益复杂,C正确;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D正确。
3.答案:C
解析:“桑基鱼塘”利用了循环原理,这里的循环指的是物质循环利用,而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A错误;“桑基鱼塘”是人为设计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需要人的干预,B错误;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桑基鱼塘”种群之间的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桑基鱼塘”的设计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4.答案:D
解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因此调查水杉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错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该公园拥有的多种生物只是构成了该公园的物种多样性,C错误;该公园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5.答案:A
解析:该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阳光、饵料,A错误;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与单作稻田相比,稻蟹共作生态系统中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和杂草,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C正确;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均体现了生态工程原理中的循环原理,D正确。
6.答案:B
解析: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A正确;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B错误;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则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7.答案:C
解析:边缘效应会导致群落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加剧,A正确;群落交错区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可能通过生态位发生分化而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使不同种群共存下来,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群落交错区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由题意可知,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群落交错区两侧的群落,D正确。
8.答案:C
解析: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该种植模式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协调和自生等原理,B正确;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可进行就地保护,也可通过人为模拟特定环境,建立植物园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植物的药用价值为直接价值,D正确。
9.答案:D
解析: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A正确;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取之有度,人类在对海洋生态系统开发时,应遵循“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科学道理,C正确;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可导致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上升,但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物质,加速了臭氧层的破坏,D错误。
10.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雀鳝鱼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会攻击其他鱼类,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A错误;雀鳝鱼入侵初期,由于适应能力强,缺少天敌,繁殖能力强,在短时间内实现“J”形增长,B正确;雀鳝鱼是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由于没有天敌很可能会迅速增长,从而取代群落原有的优势种群,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C正确;物种丰富度大的群落,其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所以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基础,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材料一:实施沼气工程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材料二: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自生原理;材料三:进行植树造林时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主要依据的是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上所述,正确顺序为①④③,A、C、D错误,B正确。
12.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引入后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物种多样性,A错误;假设甲乙均属第二营养级,且为种间竞争关系,甲占优势,从恐惧生态学考虑,可能使得甲比乙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高,导致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多于乙,从而使得甲的数量优势丧失,B正确;引入后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有可能增加,C正确;根据题意,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具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因此在迁入大型肉食性动物后,大型肉食性动物可能捕食野猪或对野猪产生威慑而使野猪减少对农作物的采食,从而减轻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D正确。
13.答案:A
解析:燃放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是有毒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一氧化碳属于有毒气体,A错误;定时燃放烟花炮竹,能提醒人们进行避让,因而可减少火灾和对人炸伤、灼伤的事故,B正确;过度燃放,产生的氮硫氧化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进入大气,可能形成酸雨,对农作物造成危害,C正确;燃放后的残留物,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增加环卫清理的难度,也会造成环境污染,D正确。
14.答案:C
解析:多走路,少开车,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A正确;生态足迹越小,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少,对环境资源的压力越小,B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下降,C错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发展,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正确。
15.答案:C
解析: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因此当此类动物种群密度过小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使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此类动物在最适密度时存活率最高,处于最适种群密度时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B错误;种群的增长与其密度相关,易地保护此类动物时,应该保证其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保证其存活率,C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错误。
16.答案:A
解析:臭氧层破坏将导致地表紫外线辐射增加,而地球温室效应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A错误;臭氧层破坏导致地表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将使地表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B正确;人口剧增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是上世纪臭氧层破坏的重要因素,C正确;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对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因此减少氟氯烃、哈龙等物质排放是目前臭氧层保护的重要方法,D正确。
17.答案:D
解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A正确;“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B正确;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可实现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C正确;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错误。
18.答案:B
解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小人类生态足迹和对资源的利用,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科学植树造林、步行出行都可减小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日常生活提倡绿色出行,D正确。
19.答案:B
解析:生态工程的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效率较高;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A正确;微生物反应系统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无机物可以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但不能提供能量,植物的能量来自太阳能,B错误;“鱼菜共生”根据该体系内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需求不同,种植缸和养殖缸在垂直方向上立体分布,充分利用空间位置有效地提高了单位可种植面积,有效解决了植物缺肥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C正确;构建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保证该生态系统能正常、稳定地维持下去,D正确。
20.答案:D
解析: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果园,能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产品,B正确;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污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21.答案:BC
解析:长江水域生态破坏,长江白鲟生存的空间和资源等都减少,环境阻力增加,A错误;人类掠夺式利用,导致长江白鲟数量越来越少,直到彻底灭绝,B正确;十年禁捕可使长江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得到某种恢复,从而使其生态功能的退化等得到改善,C正确;长江岸坡植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最有利于生态恢复,D错误。
22.答案:AC
解析: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农业观光园不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农业观光园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憩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的数目,增加某种鸟的种群数量没有改变鸟的种类,不会增加物种丰富度,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为5种,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
23.答案:ABD
解析:人类向水中排放大量的N、P等元素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打破生态平衡,A正确;低碳出行,开发洁净的新能源等措施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人类活动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C错误;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承载力下降引起的,D正确。
24.答案:BC
解析:城市生态系统属于生态服务功能很弱的生态系统,在其内部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需要其他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这样的生态系统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A错误;倡导公共交通出行,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能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B正确;永定河流域生态复苏属于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开展,C正确;开展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这一区域的气候、地下水资源等,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基因交流和协同进化,这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5.答案:AC
解析: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是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该措施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过度捕捞一般不会改变环境条件,故不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保护物种多样性,D错误。
26.答案:(1)生态足迹 自我调节 (2)自生 (3)抵抗力 直接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1)生态足迹是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人们将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湖里,增大了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即生态足迹;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后可恢复为原状,但超过一定限度的污染将导致生态系统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缘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故通过清挖湖底淤泥、沿湖修建驳岸、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3)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旅游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7.答案:(1)抵抗力 间接
(2)物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肥料中的能量 人工去除稻田里的稗草,清除天敌及适量施肥等 该生态模式增加了生物种类,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1)增大绿植面积,可以提高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量增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生态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声音属于物理信息,植食性动物如蝙蝠、昆虫在听到这些声音后,调整自己的取食行为,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该生态系统为农田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外,还有人为投入的肥料中的能量。针对农田生态系统,可通过人工去除稻田里的稗草,减少稗草与水稻的竞争,清除天敌及适量施肥等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稻—蟹综合种养”增加了生物种类,使该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同时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了人类的生态足迹。
28.答案:(1)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环境改善、肉蛋奶的输入及就业投入 整体 循环
(4)全球 含有Pb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Pb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解析:(1)生态工程建设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因此,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2)矿区废弃地的土壤条件极其恶劣,因此在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时,人们采取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3)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通过图中的环境改善、肉蛋奶的输入及就业投入等,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同时该过程中产生的粪肥又可以用于植树种草,减少了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4)分析题意,矿区土壤中的铅(Pb)、镉(Cd)等重金属含量可能较高,这些重金属可通过水、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Pb等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的Pb含量一般也越高。
29.答案:(1)全球性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
(2)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化石燃料的燃烧(碳排放;CO2释放量) 植树造林(碳储存;CO2吸收量) 大于 灾后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解析:(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2)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建筑及生活环境等;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减少碳的排放可以使大气中CO2增加变缓,另外增加碳存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CO2转变为有机物)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②结合图示可知,与未火烧林相比,重度林火(第四组柱形图)造成的乔木碳密度(降低幅度)大于灌木碳密度;灾后由于乔木被烧毁,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因此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
30.答案:(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消费者、分解者 该复合生态系统不断输出产品,因此要不断进行物质输入,以满足生物生长所需,维持该生态系统稳定
(4)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减少N、P等物质直接排放至海水中,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5)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
解析:(1)某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2)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由图可知,珠母贝以动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珠母贝以溶解有机质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分解者。因此珠母贝可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者。该复合生态系统不断输出产品,因此要不断进行物质输入,以满足生物生长所需,维持该生态系统稳定。(4)与传统网箱养鱼相比,此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粪便和残饵为海藻和珠母贝提供营养物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减少N、P等物质直接排放至海水中,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5)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