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6: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
2.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全文感情基调
【课前准备】走近郁达夫,了解写作背景,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互动设计1] 激趣导入
一年四季,各具风味:春有妩媚,夏有妖娆,冬有庄重,而秋呢,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古往今来咏秋名句有几多?
(学生吟诵咏秋名句)
这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太多,在他们的笔下,不仅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而且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不仅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且哀怨悲喜,委婉含蓄——秋有情。(板书)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那么今人对秋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独有的秋味。(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梳理文本
昨天大家对文本进行了预习,你从文中读到了些什么?请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
三、以学激思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合作学习
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阅读将围绕两个话题展开:一是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二是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板书)
[互动设计3] 郁达夫的秋天(小组合作)
1.在秋天的故都,郁达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点拨:秋景——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秋草、落蕊、闲人、秋枣……(看)
虫唱、钟声、飞声、扫地、蝉声、雨声、人语、风声……(听)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想)
2.能否将看到和听到的景物构成不同的图画?
图景——静对秋花、轻扫秋蕊、细听秋蝉、闲话秋雨、喜看秋枣
3.这五幅图是怎样将自然景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点拨:(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彩。“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不仅概括了秋景,而且表达了郁达夫对此的情绪体验。
4.跟随达夫寻秋踪(练习)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写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秋槐的落蕊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秋蝉的残呜中,
它在秋雨的雨点中,
它在秋枣的微黄里,
它在闲人的京腔里,
……
[互动设计4] 秋天的郁达夫
1.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情,是散文的一种普遍写法,结合文本的字里行间,郁达夫表达着他的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
宁静的、清闲的、悲凉的、落寞的心情。也正是故都给人的这种宁静、清闲、悲凉、落寞的感觉很合他的味口,让他深深地热爱着故都。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将他对故都的眷念、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他对故都的深切眷恋。
2.我们说情由心生,文如其人,那么郁达夫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如此这般入都地迷恋着故都的清、静、悲凉呢?下面我们来说说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爱国作家。1930年,他加入中国“左联”;抗战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洪流;流亡南洋时,仍为抗日救亡作了大量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游山玩水的生活;而当时的北平又在日寇的虎视眈眈之下,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重游故地,一种悲凉的况味不可避免地袭上心头。所以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且是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和哀痛的知识分子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互动设计6] 整合评价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又是幽雅精致的,是美好真实的,它可以抚平创伤,可以净化心灵,即使没有恢弘气势,却同样令人感动。他创造的是文学的永恒和真实,从而让我们在阅读时明白政治与审美的距离,明白崇高与幽雅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明白这悲凉之中蕴含的作者对秋的爱,对故都的爱,对生活的爱。
五、学以致用
请仿照《故都的秋》的首段,另选对象写一段话。注意句间关系及作者的感情态度。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让我们走出郁达夫故都的秋、悲凉的秋,进入我们安化的秋吧。
请大家用同样的笔法以“梅山的秋”为题来写一幅秋景图(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