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选择性必修 第二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老子》四章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历史,伟大时代
二、百家争鸣,先秦诸子 (作者重点推介)
老子降生的故事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三、细初读课文
任务一:阅读《老子》四章,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老子》四章
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共一轂gǔ(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当其(代词,它,轂)无,有车之(助词,的)用。埏埴(shān zhí和泥)以为(把它制作)器,当其无,有器之(助词,的)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助词,的)用。故(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中空部分,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企者(踮起脚跟的人)不立(久立);跨者(跨大步的人)不行(行走不稳);自见(xiàn)者不明(显明);自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行(通假字,“形”),物或恶之,故(所以)有道者不处(做)。
译文:踮起脚跟的人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久;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行走稳当。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得到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知人者(的人)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才算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迹象,征兆)易谋;其脆易泮(分离),其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在事情未发生的时就做),治(治理国政)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九层之台,起于累(通假字,“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固定词组,因此)圣人无为,故(所以)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连词,承接,就)无败事。是以(固定词组,因此)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连词,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消失;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任务二:梳理文脉,提炼道理
11章:无之以为用 逆向思维,老子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无”,看到了“无”的用处。给我们提供看待事物的另一个维度。
24章:顺道而为,不能妄为”(“如何修身”),用两种现象做比喻,引发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不好,这些行为都是反自然的。
33章:三自一强的人,提升个人修养。
64章: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任务三:论证方法,逻辑思维
1.善于用具体形象阐述抽象的道理。用车、器、室等讲述“无之以为用”。
2.善于逆向思维,比如看到“无”,看到“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常人看不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
3.运用排比,增加气势。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务四:老子名言谈你的哲理收获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格局不能狭隘。做人就要像水一样,默默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是低调地奉献,这才是世间最伟大的品格。
2.大方无隅;大器未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都是格局与境界。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首要先理解何谓刍狗。刍狗:即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是认为天地是无所谓仁爱的,对待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是一视同仁。
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智若愚
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高手,往往不显露自己的。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入手,一步一步,成就人生的巅峰。
7.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真正的圣人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
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的行为准则做什么事都不与别人争夺。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简单可意蕴悠长。最是完满的东西,好像都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却是永远不会衰竭的;最是丰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的,可它的作用却是不会穷尽的啊!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凡事都得留个残缺,物极必反。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道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四、作业:
1.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讲述一个道理(300字左右)
2.拓展阅读《道德经》名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