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1: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创造宣言
第一课时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中伤( )懒惰( ) 遁词( )
鲁钝( )懦夫( )豢养( )
灌溉( )繁殖( )自暴自弃( )
zhònɡ
duò
dùn
dùn
nuò
huàn
ɡuàn ɡài
zhí
bào
1.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 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 声明。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 词穷的样子。
鲁钝:愚笨,不敏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崇拜:尊敬佩服。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2.本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析。
.本文揭示主旨的是哪句话?
第二课时
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答案】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1.
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答案】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
2.
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3.
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
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答案】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
5.
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第 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答案】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7.
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
8.
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9.
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 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10.
第 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案】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
11.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 情”去创造。
12.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 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 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本文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 错误观点,得出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的 观点,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热情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