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9 23: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如图)。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报,它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可能遭受破坏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据此完成1~3题。
1.地震发生时,平原县的地方时约为(  )
A.1时33分 B.2时18分 C.2时33分 D.2时48分
2.地震预警利用的地震波特点是:相比横波,纵波(  )
A.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较大
B.传播速度慢且破坏性较小
C.传播速度快且破坏性较大
D.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较小
3.地震预警(  )
A.在震中附近可能存在预警盲区
B.减灾的效果不明显
C.可在地震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
D.不同地区预警的烈度相同
夏威夷群岛(位置见如图1)是一系列火山岛,岛屿东北部一般山岭崎岖,风景秀丽;而西南部则较为平坦,树木矮小,以灌木为主。2023年8月8日(见图2)发生严重火灾,著名旅游城镇拉海纳几乎被彻底焚毁。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夏威夷群岛岛屿东、西部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降水量 C.太阳辐射 D.岩石类型
5.夏威夷群岛岛屿西部(  )
A.季节性河流较多
B.地表土层深厚肥沃
C.全年高温多雨
D.海拔越高,植被密度越小
6.此次毛伊岛火灾最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其原因是(  )
A.西坡 天气炎热干燥
B.西坡 迎风坡风力较强
C.东坡 植被密度较大
D.东坡 火山活动产生火源
叶亦克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极端干旱,沙尘天气频发。曝辐量是指单位面积一段时间内接收的辐射能量(8月仪器损坏)。向下短波辐射主要为太阳辐射,当其受地表反射作用重新回到大气;由地表向上传输到大气中的辐射受到大气作用重新向下回到地表,即转换为向下长波辐射,促使地表吸收并向上释放能量,则形成向上长波辐射。据此完成7~9题。
7.4月向下短波辐射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空气质量
8.地表反射率=向上短波辐射/向下短波辐射,该年3月地表反射率最高可能是由于3月(  )
A.有降雨事件 B.有降雪事件
C.植物蒸腾最强 D.土壤湿度最大
9.向上长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均夏季最大,是由于其分别取决于(  )
A.地面温度、大气温度 B.大气温度、地面温度
C.土壤湿度、大气湿度 D.大气湿度、土壤湿度
雪崩灾害活跃指数是指区域内特定时间段雪崩灾害的发生频次。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如图示意该区域雪崩灾害活跃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因素诱发的雪崩灾害占比,据此完成10~12题。
10.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活跃程度随时间呈现双峰波状分布,是因为一年中(  )
A.降雪期有两个
B.温度剧增的时段有两个
C.寒冷期有两个
D.积雪易融的时段有两个
11.相比10月,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主要原因有(  )
①降雪量更大
②积雪厚度更大
③雪崩频次更多
④人类活动更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相比海洋性气候区,亚洲高山大陆性气候区不易出现大规模雪崩,这是由于其(  )
A.积雪密度较大,积雪较稳定
B.积雪含水率较高,积雪较稳定
C.积雪较松散,雪崩频次较高
D.积雪分布海拔较低,不易滑动
珠江口海陆相互作用明显,各种动力现象复杂,受海洋、陆地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据此完成13~14题。
13.影响珠江口河口外沿岸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潮汐运动 B.盛行风向 C.海底地形 D.河流流量
14.珠江口夏季存在上升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表层海水温度较高 B.表层海水盐度较低
C.表层海水离岸运动 D.入海河流流量较小
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及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性,天山山脉可分为四个分区:西天山(以境外天山为主)、北天山、东天山和中天山。如图示意2018年天山四个分区云杉林带下的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和下限
15.西天山基带即为山地草原带,而天山其他区域的基带为(  )
A.荒漠带 B.灌丛草甸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16.东天山西部山地草原带下限要远低于东天山东部,主要是由于西部(  )
A.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
C.光照较强 D.土壤较肥沃
17.2010年后中天山区域气温较为稳定,降水呈增加趋势,其山地草原带(  )
A.上限上升,下限上升 B.上限下降,下限上升
C.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D.上限下降,下限下降
20世纪90年代,互花米草被作为固滩植物引入黄河三角洲,后来它快速扩张,黄河三角洲开展了大规模的互花米草治理和本地物种碱蓬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碱蓬修复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上潮间带,某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组理想情景:a代表互花米草整治前的情景,b代表互花米草完全去除、碱蓬完全覆盖适生范围(即泥沙沉积量),据此完成18~20题。
18.该研究结果总体来看,(  )
A.碱蓬的泥沙捕集能力优于互花米草
B.上潮间带在风暴中面临的侵蚀风险较小
C.互花米草去除对下潮间带泥沙沉积影响较大
D.风暴持续时间对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影响不大
19.与情景c相比,情景b中下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减少是因为(  )
A.风暴对泥沙侵蚀增强
B.部分泥沙沉积在上潮间带
C.海水的运动速度加快
D.湿地表面粗糙度降低
20.该研究说明在互花米草整治过程中要注意(  )
A.加快互花米草的去除速度
B.加快在中低潮滩种植碱蓬
C.结合地貌有序去除互花米草
D.引入可代替互花米草的植物
溶丘即喀斯特丘陵,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相对高差一般100~150米,与非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常态山相比,坡面较陡,据此完成21~22题。
21.与溶丘相比,常态山地表冲沟更加发育,主要是因为其地表(  )
A.径流量更大 B.下渗量更大
C.坡度更大 D.植被更稀疏
22.与常态山相比,溶丘坡度较陡可能是由于(  )
A.岩性较强,外力侵蚀速度更快
B.海拔高,顶部物理风化更强
C.地表水渗漏,致下部溶蚀更快
D.垂直节理发育,上部发生崩塌
2023年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科考队行至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进行冰站调查作业时发现,之后科考队继续北上在89°N以北海域寻找合适海冰,并在北京时间9月5日13:55抵达北极点。9月27日
23.科考队继续北上寻冰,是因为87°N至89°N的海冰(  )
A.厚度较大,强度较高 B.厚度较大,强度较低
C.厚度较小,强度较高 D.厚度较小,强度较低
24.科考队抵达北极点时,当地的太阳高度约为(  )
A.0° B.4° C.15° D.23.5°
25.从科考队出发到返航期间,上海(  )
A.昼长始终短于科考船所在地昼长
B.太阳高度始终大于科考船所在地
C.日出日落方位均向南偏移
D.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见图1)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属于黄河流域),年降水量113毫米,解放初期面积7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末完全干涸,2021年底水域面积26.7平方千米。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至2006年年底,民勤县共有机井1万多眼,政府出台文件,关闭机井,利用黄河水并采取滴箭(见图2,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箭等滴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的灌水形式)等节水灌溉设施发展农业生产
(1)说出青土湖直接接纳的水体类型,并推测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的主要原因。
(2)简述民勤县大量打机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3)从水循环角度说出与大田漫灌相比,滴箭灌溉具有的优势。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化是指草原生态系统中出现灌木或木本物种密度、覆盖率和生物量增加而导致草本植物盖度减少的现象。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容重越小。
红原县(33°N,102°E)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某研究团队通过对红原县不同灌丛化程度的土壤进行采样(没有灌丛生长的原生草甸)、轻度灌丛化(盖度20%~40%)、中度灌丛化(盖度40%~60%)(盖度>60%)阶段的土壤容重(见图1)。图2示意红原县地形及采样点的位置。
(1)简述高寒草甸生长区的气候环境。
(2)分析从未灌丛化到轻中度灌丛化阶段土壤容重减小的原因。
(3)推断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生长状况的变化。
28.(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潮(日本暖流)源于太平洋的北赤道暖流,是世界上第二大暖流,并发生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使沿黑潮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热带气旋中有90%出现了增强趋势。如图示意黑潮及其分支流经区域。
(1)指出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2)分析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强度增大的原因。
2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什库尔干谷地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可能形成于冰盛期,由山谷河流出口被滑坡体堵塞形成。如图为曲曼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东西向及南北向剖面图。
(1)简述塔什库尔干河流域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
(2)说明图示沉积物被判断为残留湖相沉积物的依据。
(3)滑坡及堰塞湖的发育导致曲曼古堰塞湖下游河道陡峭程度升高,分析其原因。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高三(上)期中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37.16°N,116.34°E)发生5.5级地震(如图)。地震预警不同于地震预报,它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可能遭受破坏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据此完成1~3题。
1.地震发生时,平原县的地方时约为(  )
A.1时33分 B.2时18分 C.2时33分 D.2时48分
【分析】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
【解答】解:平原县发生地震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2时33分。平原县(116.34°E)的经度与120°E相差约3.5°,经度每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计算可知平原县的地方时约为2时18分,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方时的计算,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震预警利用的地震波特点是:相比横波,纵波(  )
A.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较大
B.传播速度慢且破坏性较小
C.传播速度快且破坏性较大
D.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较小
【分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横波快。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其先传播到地面上,对地面产生的破坏较小:横波传播速度较纵波慢,但产生的破坏较大。利用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差进行地震顶警,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震预警(  )
A.在震中附近可能存在预警盲区
B.减灾的效果不明显
C.可在地震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
D.不同地区预警的烈度相同
【分析】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纵波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解答】解:由上题可知,地震预警利用的是纵波相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较小的特点。震中附近横波和纵波到达的时间差可能非常小,难以预报,所以存在预警言区,A正确,C错误。
地震预警对中小地震减灾效果不明显,但对震级大的地震减灾效果明显,B错误。
一次地震的震级是确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感受到的烈度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平原县地震为情景,考查自然灾害,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夏威夷群岛(位置见如图1)是一系列火山岛,岛屿东北部一般山岭崎岖,风景秀丽;而西南部则较为平坦,树木矮小,以灌木为主。2023年8月8日(见图2)发生严重火灾,著名旅游城镇拉海纳几乎被彻底焚毁。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夏威夷群岛岛屿东、西部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降水量 C.太阳辐射 D.岩石类型
【分析】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从气温、纬度位置、降水、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威夷群岛岛的东部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为森林景观,夏威夷群岛岛屿的西部为背风坡,降水少,为灌丛景观,所以岛屿东,西部植被类型差别较大,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夏威夷群岛为情景,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5.夏威夷群岛岛屿西部(  )
A.季节性河流较多
B.地表土层深厚肥沃
C.全年高温多雨
D.海拔越高,植被密度越小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城市化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威夷群岛岛屿西部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A正确,C错误。
岛屿西部植被稀疏,土层并不深厚肥沃,B错误。
海拔越高,受下沉气流影响越小,气候越趋于湿润,植被密度越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夏威夷群岛为情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6.此次毛伊岛火灾最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其原因是(  )
A.西坡 天气炎热干燥
B.西坡 迎风坡风力较强
C.东坡 植被密度较大
D.东坡 火山活动产生火源
【分析】毛伊岛火灾最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其原因主要根据风向、气温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由上题分析可知,毛伊岛西坡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夏季炎热干燥,容易发生火灾,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毛伊岛火灾为情景,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叶亦克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气候极端干旱,沙尘天气频发。曝辐量是指单位面积一段时间内接收的辐射能量(8月仪器损坏)。向下短波辐射主要为太阳辐射,当其受地表反射作用重新回到大气;由地表向上传输到大气中的辐射受到大气作用重新向下回到地表,即转换为向下长波辐射,促使地表吸收并向上释放能量,则形成向上长波辐射。据此完成7~9题。
7.4月向下短波辐射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空气质量
【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有:纬度高低、天气状况、海拔高低、日照时间长短。
【解答】解:该地4月向下短被辐射最大,这主要是由于4月该地天气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量大,C正确。
太阳高度和昼长在6月达到最大,4月不是最大,AB错误。
图文信息中不能看出空气质量影响情况,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曝辐量为情景,考查影响太阳犒射的因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8.地表反射率=向上短波辐射/向下短波辐射,该年3月地表反射率最高可能是由于3月(  )
A.有降雨事件 B.有降雪事件
C.植物蒸腾最强 D.土壤湿度最大
【分析】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
【解答】解:3月气温较低,仍有降雪事件发生,可以削弱太阳辐射,使向下短波辐射减小;同时由于有积雪的地表反射率较高,可以增强向上短波辐射,所以3月地面反射率最高,B正确。
该地纬度高,3月降雨少,而且降雨对地表反射率最高影响小,A错误。
3月植物蒸腾弱,C错误。
土壤湿度大时地表反射率应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暴辐量为情景,考查地表反射率,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城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9.向上长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均夏季最大,是由于其分别取决于(  )
A.地面温度、大气温度 B.大气温度、地面温度
C.土壤湿度、大气湿度 D.大气湿度、土壤湿度
【分析】大气热力状况:大气吸收和反射削弱了一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使温度升高(大地暖大气);大气升温后也要向外辐射,一部分散失,一部分通过大气逆辐射形式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表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起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
【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与地面温度、大气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越强,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塔竞拉玛干沙漠曝辐量为情景,考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雪崩灾害活跃指数是指区域内特定时间段雪崩灾害的发生频次。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如图示意该区域雪崩灾害活跃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因素诱发的雪崩灾害占比,据此完成10~12题。
10.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活跃程度随时间呈现双峰波状分布,是因为一年中(  )
A.降雪期有两个
B.温度剧增的时段有两个
C.寒冷期有两个
D.积雪易融的时段有两个
【分析】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活跃程度随时间呈现双峰波状分布主要根据图上信息及气温、降雪等因素分析。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可知降雪期和寒冷期只有一个,AC错误。
读图可知,亚洲高山区雪崩主要是由降雪和温度剧增诱发的。11月前后和2月前后,地面有积雪,但是气温较高,积雪易融化,故雪崩灾害活跃程度随时间呈现双峰波状分布,D正确,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为情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1.相比10月,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主要原因有(  )
①降雪量更大
②积雪厚度更大
③雪崩频次更多
④人类活动更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相比10月,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的原因主要从灾害次数、灾害威险程度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是由于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2月积雪厚度大,更易发生雪崩,雪崩频次更多,危害更大,②③正确。
2月的雪崩灾害致死人数更多与人类活动无关,④错误。
2月降雪量比10月降雪量较少,①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亚洲高山区雪崩灾害为情景,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12.相比海洋性气候区,亚洲高山大陆性气候区不易出现大规模雪崩,这是由于其(  )
A.积雪密度较大,积雪较稳定
B.积雪含水率较高,积雪较稳定
C.积雪较松散,雪崩频次较高
D.积雪分布海拔较低,不易滑动
【分析】相比海洋性气候区,亚洲高山大陆性气候区不易出现大规模雪崩的原因主要从降雪量、降雪累计量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相比海洋性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少,积雪累积较少,且积雪更加疏松,雪崩频次较高,不易积累成为大规模雪崩,C正确。
大陆性气候区的降雪密度小于海洋性气候区,A错误。
海洋性气候区的降雪含水率高,受海洋影响,降雪稳定,B错误。
海洋性气候区的积雪分布海拔较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亚剂高山区雪崩灾害为情景,考查气候特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珠江口海陆相互作用明显,各种动力现象复杂,受海洋、陆地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据此完成13~14题。
13.影响珠江口河口外沿岸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潮汐运动 B.盛行风向 C.海底地形 D.河流流量
【分析】影响珠江口河口外沿岸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从风向、季节、陆地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由图可知,珠江口河口外沿岸流夏季流向东北,冬季流向西南,这主要是由于盛行风的影响,故B对。
潮汐运动会导致海水在向岸和离岸方向上的往复运动,故A错。
海底地形不具备季节变化,故C错。
河流流量的变化主要引起海水在向岸和离岸方向上的变化,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珠江口外洋流为情景,考查海水运动的动力,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战认知、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14.珠江口夏季存在上升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表层海水温度较高 B.表层海水盐度较低
C.表层海水离岸运动 D.入海河流流量较小
【分析】上升流通常发生在沿岸地区,是一种垂直向上逆向运动的洋流,由于受风力吹送,将表层海水推离海岸,致使海面略有下降,为达到水压的均衡,深层海水就在这里补偿上升,形成上升流。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或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就大。
【解答】解:由图可知,珠江口夏季存在上升流,这是由于夏季珠江口沿岸流自西南流向东北,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表层海水存在离岸运动,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上升流,故C对。
上升流的海水表层温度较低,盐度高,故AB错。
入海河流流量较小与上升流的关系不大,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以珠江口外洋流为情景,考查洋流的成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及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性,天山山脉可分为四个分区:西天山(以境外天山为主)、北天山、东天山和中天山。如图示意2018年天山四个分区云杉林带下的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和下限
15.西天山基带即为山地草原带,而天山其他区域的基带为(  )
A.荒漠带 B.灌丛草甸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分析】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解答】解:西天山位于天山的西端,受西风影响显著,降水量较大,基带为山地草原带,而天山其他区域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天山不同分区山地草原带分布为情景,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6.东天山西部山地草原带下限要远低于东天山东部,主要是由于西部(  )
A.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
C.光照较强 D.土壤较肥沃
【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风力、土壤等。
【解答】解:受西风影响,东天山西部降水较多,东部降水较少,故西部山地草原带下限分布较低,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天山不同分区山地草原带分布为情景,考查大气环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17.2010年后中天山区域气温较为稳定,降水呈增加趋势,其山地草原带(  )
A.上限上升,下限上升 B.上限下降,下限上升
C.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D.上限下降,下限下降
【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风力、土壤等。
【解答】解:读2018年天山四个分区云杉林带下的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和下限图,在气温稳定的情况下,降水增加,气候趋于湿润,会导致中天山的草原带和森林带发生下移,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天山不同分区山地草原带分布为情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20世纪90年代,互花米草被作为固滩植物引入黄河三角洲,后来它快速扩张,黄河三角洲开展了大规模的互花米草治理和本地物种碱蓬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碱蓬修复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上潮间带,某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组理想情景:a代表互花米草整治前的情景,b代表互花米草完全去除、碱蓬完全覆盖适生范围(即泥沙沉积量),据此完成18~20题。
18.该研究结果总体来看,(  )
A.碱蓬的泥沙捕集能力优于互花米草
B.上潮间带在风暴中面临的侵蚀风险较小
C.互花米草去除对下潮间带泥沙沉积影响较大
D.风暴持续时间对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影响不大
【分析】植被对环境的生态功能有防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海岸等的作用。
【解答】解:由图可知,互花米草的泥沙捕捉能力优于碱蓬,若成为光滩,上潮间带在风暴中泥沙捕集量为负值,上潮间带被侵蚀;互花米草去除后,下潮间带的泥沙捕集量变化较大,而上潮间带变化不大,C正确,A错误。
上潮间带在风暴中面临的侵蚀风险较大,B错误。
风暴持续时间对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影响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沙沉积为情景,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言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恭。
19.与情景c相比,情景b中下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减少是因为(  )
A.风暴对泥沙侵蚀增强
B.部分泥沙沉积在上潮间带
C.海水的运动速度加快
D.湿地表面粗糙度降低
【分析】情景b中下潮间带泥沙沉积量减少受植被类型变化、植被覆盖率高低影响。
【解答】解:由图可知,与情景c相比,情景b中下潮间带泥沙沉积量较少,这是由于情景b中有碱蓬存在,上潮间带沉积了一部分泥沙,导致下潮间带泥沙沉积减少,B正确。
图文材料中没有风暴对泥沙侵蚀增强、海水的运动速度加快、湿地表面粗糙度降低信息,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沙沉积为情景,考查海浪的沉积作用,言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20.该研究说明在互花米草整治过程中要注意(  )
A.加快互花米草的去除速度
B.加快在中低潮滩种植碱蓬
C.结合地貌有序去除互花米草
D.引入可代替互花米草的植物
【分析】互花米草整治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要结合地貌、植被类型、功能等整治。
【解答】解:互花米草虽属外来入侵物种,但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若快速将其去除,可能会导致湿地萎缩,所以应结合地貌有序去除互花米草,不能加快互花米草的去除速度,C正确,A错误。
碱蓬修复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上潮间带,互花米草区主要分布在下潮间带,不能加快在中低潮滩种植碱蓬,应结合实际合理调节,B错误。
互花米草就是被作为固滩植物引入黄河三角洲,后来它快速扩张,严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不能盲目引入外来的植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沙沉积为情景,考查海浪的侵蚀作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溶丘即喀斯特丘陵,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相对高差一般100~150米,与非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常态山相比,坡面较陡,据此完成21~22题。
21.与溶丘相比,常态山地表冲沟更加发育,主要是因为其地表(  )
A.径流量更大 B.下渗量更大
C.坡度更大 D.植被更稀疏
【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解答】解:读图文分析,与溶丘相比,常态山地表水渗漏较少,地表径流更加发育,侵蚀作用强,更易形成冲沟,A正确,B错误。
与溶丘相比,常态山地表冲沟更加发育,与坡度更大、植被更稀疏关系小,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溶丘和常态山对比为情景,考查外力侵蚀作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22.与常态山相比,溶丘坡度较陡可能是由于(  )
A.岩性较强,外力侵蚀速度更快
B.海拔高,顶部物理风化更强
C.地表水渗漏,致下部溶蚀更快
D.垂直节理发育,上部发生崩塌
【分析】喀斯特地貌表现为流水侵蚀和地下溶洞,天坑等等,这种地貌的地表结构疏松,地质条件不稳,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崎岖不平为标志的地表特征。
【解答】解:与常态山相比,溶丘表层岩溶带和可溶性岩石中存在大量裂隙,地表水顺着这些裂隙下渗到坡麓,导致坡麓侵蚀加快,溶丘变陡,C正确。
石灰岩岩性较弱,A错误。
海拔高,顶部物理风化更强不是溶丘坡度较陡的原因,B错误。
溶丘即喀斯特丘陵,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丘陵,垂直节理发育,地表水渗漏,下部溶蚀更快是主要原因,而不是上部发生崩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溶丘和常态山对比为情景,考查溶蚀作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2023年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科考队行至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进行冰站调查作业时发现,之后科考队继续北上在89°N以北海域寻找合适海冰,并在北京时间9月5日13:55抵达北极点。9月27日
23.科考队继续北上寻冰,是因为87°N至89°N的海冰(  )
A.厚度较大,强度较高 B.厚度较大,强度较低
C.厚度较小,强度较高 D.厚度较小,强度较低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科考队员北上寻冰,是由于他们发现87°N至89°N的海冰无法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长期正常运转,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87°N至89°N的海冰厚度变小,强度变低,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分析解答。
24.科考队抵达北极点时,当地的太阳高度约为(  )
A.0° B.4° C.15° D.23.5°
【分析】太阳知识点大约一个月移动7.8°,10天移动约2.6°。极点的太阳高度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解答】解:9月23日前后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于太阳直射点每月大约移动7.8°,科考队到达北极点时的日期为9月5日,该日太阳直射点大约位于北纬4°附近;由于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以此时北极点的太阳高度约为4°,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北极科考为情景,考查太阳高度的计算,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难度相对大。
25.从科考队出发到返航期间,上海(  )
A.昼长始终短于科考船所在地昼长
B.太阳高度始终大于科考船所在地
C.日出日落方位均向南偏移
D.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
【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方向。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解答】解:科考队出发到返航期间的日期是从7月12日至9月27日,由于科考船所在纬度高,秋分之后北半球进入冬半年,上海的昼长长于科考船所在地,故A错误。
由于科考船返回有可能位于上海以东偏南,所以其所在位置的太阳高度有可能在某时刻大于上海,故B错误。
此次科考的时间段是在夏至之后,所以科考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上海的日出日落方位均向南偏移,故C正确。
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所以正午日影持续变长,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北极科考为情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的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见图1)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属于黄河流域),年降水量113毫米,解放初期面积7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末完全干涸,2021年底水域面积26.7平方千米。
为了保证粮食生产,至2006年年底,民勤县共有机井1万多眼,政府出台文件,关闭机井,利用黄河水并采取滴箭(见图2,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箭等滴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的灌水形式)等节水灌溉设施发展农业生产
(1)说出青土湖直接接纳的水体类型,并推测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的主要原因。
(2)简述民勤县大量打机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3)从水循环角度说出与大田漫灌相比,滴箭灌溉具有的优势。
【分析】(1)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的原因主要从石羊河这一角度分析。
(2)民勤县大量打机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从土壤干旱、土地退化、植被生长等方面分析。
(3)滴箭灌溉具有的优势主要从蒸发、下渗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见图1)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属于黄河流域),年蒸发量2675毫米,该地地处我国温带大陆气候区,所以青土湖直接接纳的水体类型主要有少量大气降水。根据材料“青土湖位于石羊河尽头,20世纪50年代末完全干涸,2021年底水域面积26.7平方千米,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的主要原因与石羊河有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灌溉用水增加,流入湖泊水量较少,所以青土湖干涸之初没有进行生态补水。
(2)从气候来看,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距海遥远,降水少,植被稀疏;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人口快速增加,能源需求增加,由于缺水、人畜饮水的困难,土壤干旱程度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当地天然生态系统退化。
(3)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滴箭灌溉节水,效率高,减少了下渗,减弱土地盐碱化程度。
故答案为:
(1)水体类型:大气降水,地表水(河流水)。
原因:石羊河流域人口增加,种植规模扩大,使石羊河下游水量锐减。
(2)超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依靠地下水生长的天然植被萎缩。
(3)灌溉精准,水分蒸发量少,避免冲刷土壤等。
【点评】本题以民勤县水资源利用为情景,考查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战认知、第合思雏、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化是指草原生态系统中出现灌木或木本物种密度、覆盖率和生物量增加而导致草本植物盖度减少的现象。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容重越小。
红原县(33°N,102°E)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某研究团队通过对红原县不同灌丛化程度的土壤进行采样(没有灌丛生长的原生草甸)、轻度灌丛化(盖度20%~40%)、中度灌丛化(盖度40%~60%)(盖度>60%)阶段的土壤容重(见图1)。图2示意红原县地形及采样点的位置。
(1)简述高寒草甸生长区的气候环境。
(2)分析从未灌丛化到轻中度灌丛化阶段土壤容重减小的原因。
(3)推断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生长状况的变化。
【分析】(1)高寒草甸生长区的气候环境主要从地势、气温、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
(2)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土壤中有机质越丰富,容重越小。
(3)灌丛化过程中草地生长状况的变化主要从前期、后期、覆盖度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红原县(33°N,102°E)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气候寒冷,大气稀薄,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未灌丛化是没有灌丛生长的原生草甸;结合“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压实状况。土壤越疏松多孔;土壤中有机质越丰富,随着灌从化程度的增大,土壤变得疏松;灌丛盖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轻中度灌丛降低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和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土壤容重减少。
(3)随着灌丛化的增大,前期,灌丛的枯枝落叶增多,有利于草地的生长,灌丛盖度增加、养分,竞争积累,覆盖度降低。
故答案为:
(1)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湿度大。
(2)随着灌从化程度的增大,灌木根系穿插增多;枯枝落叶增多;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和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减轻。
(3)灌从化前期,土壤性状改良;重度灌丛化阶段、养分,导致草地覆盖度降低。
【点评】本题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句灌丛化为情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首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雏的学科核心素养。
28.(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潮(日本暖流)源于太平洋的北赤道暖流,是世界上第二大暖流,并发生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使沿黑潮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热带气旋中有90%出现了增强趋势。如图示意黑潮及其分支流经区域。
(1)指出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2)分析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强度增大的原因。
【分析】(1)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主要材料信息、洋流性质分析。
(2)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强度增大的原因主要从海水温度、水汽蒸发、对流运动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平均有3个以上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并发生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黑潮是暖流,底部的温度升高。
(2)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平均有3个以上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并发生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升高,蒸发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促使对流运动进一步增强,气压降低,热带气旋强度增大。
故答案为:
(1)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升高。
(2)热带气旋经过黑潮区域时,其底部温度升高;同时将底层的水汽输送到高处,促使对流运动进一步发展,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增强。
【点评】本题以黑潮对热带气旋的影响为情景,考查天气系统和海一气相互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
2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什库尔干谷地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可能形成于冰盛期,由山谷河流出口被滑坡体堵塞形成。如图为曲曼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东西向及南北向剖面图。
(1)简述塔什库尔干河流域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
(2)说明图示沉积物被判断为残留湖相沉积物的依据。
(3)滑坡及堰塞湖的发育导致曲曼古堰塞湖下游河道陡峭程度升高,分析其原因。
【分析】(1)滑坡、泥石流的产生与当地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有关,更与所处板块的位置有关,人类活动的参与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2)图示沉积物被判断为残留湖相沉积物的依据主要从沉积物粒径、沉积物厚度、沉积物结构等方面分析。
(3)滑坡及堰塞湖的发育导致曲曼古堰塞湖下游河道陡峭程度升高的原因主要从河流落成、湖泊深度、洪水规模、流速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根据材料“塔什库尔干谷地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构造运动活跃,沿塔什库尔干河分布有众多大型滑坡,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活动断层多,坡体稳定性差,山高谷深坡陡,导致滑坡多发。
(2)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北岸陡峭,该塔什库尔干河自西向东流,略低于古湖湖面,沉积环境稳定;下游流速慢,上游流速快。
(3)根据材料“该地的曲曼村发育有一套古堰塞湖湖相沉积物,可能形成于冰盛期,该地发生滑坡,是堰塞湖深度增大,增大了堰塞湖与下游河道的落差,蓄水量增大,水量喷涌而出;因落差变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
故答案为:
(1)流域内地震多发,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
(2)沉积物顶部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为水平层理结构;下游沉积物厚度大。
(3)滑坡休的堵塞,增大了堰塞湖与下游河道的落差、堵塞时间较长,产生的洪水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
【点评】本题以塔什库尔干河流域滑坡灾害和古堀塞湖湖相沉积物为情景,考查自然灾害、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