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训练(1-2单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训练(1-2单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30 22: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训练(1-2单元)
一、选择题
1.一位同学喝完汽水后对着瓶口吹气,发出“呜呜”的声音,“呜呜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A.声带 B.空气 C.瓶身
2.下列属于植物类食物的是( )。
A.鱼肉 B.饼干 C.鸡肉
3.人类的耳朵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
A.耳廓、外耳道、内耳 B.耳廓、耳膜、耳神经 C.外耳、中耳、内耳
4.往米饭中滴碘酒会出现蓝色,是因为其中含有( )。
A.蛋白质 B.淀粉 C.维生素
5.下列状态下,人体每分钟心跳次数最少的是( )。
A.刚上完体育课时 B.刚上完语文课时 C.睡眠时
6.在操场上我们能听到上课的铃声,说明( )能传播声音。
A.空气 B.固体 C.液体
7.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明显减少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8.制作小乐器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实现( )的变化。
A.音高 B.音量 C.音色
9.在矿井事故中,埋在井下最有效的自救方式是( )。
A.挖通道 B.大声呼救 C.敲击石头或金属管道
10.滴碘酒会变成蓝黑色的食物是( )。
A.米饭和马铃薯 B.馒头和花生 C.马铃薯和番茄
11.食物是通过( )运输到胃里的。
A.口腔 B.食管 C.小肠
12.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A.真空 B.固体 C.液体
13.我们的身体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
A.呼吸 B.食物 C.消化
二、填空题
14.老师上课说话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同时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吹竖笛时,是笛子中的 在振动。
15. 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16.根据食物的来源,把食物分成 和 两类。
17.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 ,使 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我们在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了,心跳的次数也 。
18.音叉是一种 的仪器,是用来 乐器和 音高的。音叉上的字母代表 ,数字代表音叉每秒 。
19.大量事实证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 。振动停止,声音 。
20.图书馆里的警示语“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提醒人们控制声音 (强弱/高低)。
21.各种物体,只要 就必然发出声音,如果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 。
22.人体维持健康除了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类之外,还需要 、 、 等。
23.吹口琴时,短、薄、窄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 ,长、宽、厚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 。
2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它是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的,物体振动 ,声音越 ;物体振动 ,声音越 。
25.小科用力按压鼓面,发现鼓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鼓面没有 ;鼓声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6.一般情况下,同龄的学生,男生的肺活量较 ;女生的肺活量较 。
27.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吸气时膈肌 ,胸腔 。
2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 、胃、小肠和 。
三、判断题
29.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家里的食物进行分类,比如:按食物是否煮熟,我们可以将食物分为熟食和生食。( )
30.音量可以用来描述声音的强弱。 ( )
31.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桌面上是完全一样的。( )
32.人吸一次气和呼一次气算两次呼吸。( )
33.乐器虽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发声的部位不同。( )
34.气体中转的交换场所是支气管。( )
3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
36.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的幅度不会发生变化。( )
四、连线题
37.连线题
消化系统好 营养吸收多,身体更健康
肺活量大 消化受影响,甚至影响健康
牙齿不好 提供更多的氧气
五、简答题
38.老人常说的“细嚼慢咽”是什么道理?
39.写出食物在人身体里“旅行”的过程,以及食物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0.口腔在食物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怎样工作的?
41.编钟上悬挂的是铜器。用木槌击打铜器。请你判断铜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详解】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一位同学喝完汽水后对着瓶口吹气,发出“呜呜”的声音,“呜呜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B
【详解】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肉类、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饼干属于植物类食物;鱼肉、鸡肉属于动物类食物。
3.C
【详解】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4.B
【详解】淀粉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生活中常用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色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根据判断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加碘酒,观察颜色变化,如果变蓝色,说明含有淀粉,否则不含淀粉。往米饭中滴碘酒会出现蓝色,是因为其中含有淀粉。
5.C
【详解】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脏在一定时间内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心脏跳动快慢的意思。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所以睡眠时人体每分钟心跳次数最少。
6.A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操场上我们能听到上课的铃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7.A
【详解】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原因是气体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肺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内。故正常环境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水分增加。
8.A
【详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制作小乐器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实现音高的变化。弦越紧,振动速度越快,音调就越高。
9.C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在矿井事故中,埋在井下最有效的自救方式是敲击石头或金属管道,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大声呼救和挖通道都不利于保护自己。
10.A
【详解】淀粉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生活中常用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色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米饭、馒头和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滴碘酒会变成蓝黑色。花生和番茄中不含有淀粉。
11.B
【详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经过嘴巴、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B符合题意。
12.A
【详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但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最强,气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最弱。
13.B
【详解】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就是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的。食物为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提供营养,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的身体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所以B符合题意。
14. 声带 空气 空气柱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里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老师上课说话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同时通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吹竖笛时,竖笛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15. 肺 肺活量
【详解】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肺活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大就意味着呼吸系统强大,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16. 动物类 植物类
【详解】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动物类食物:牛奶、鸡蛋、牛肉、鸡肉、鱼肉,植物类食物:黄瓜、西红柿、米饭、青菜、红薯等。
17. 气体交换 氧气 二氧化碳 增加 增加
【详解】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所以人在运动时,每分钟呼吸次数与平静时相比会加快。
18. 发声 调试 测试 音调 振动的次数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9. 产生 消失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大量事实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就消失了。
20.强弱
【详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时,要注意控制自己讲话声音的响度,避免影响别人。
21. 振动 振动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快慢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振动。
22. 水 无机盐 维生素
【详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蛋白质是构成物质的基础。脂肪给人体供能,保护内脏,滋润肌肉和皮肤。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热能来源。矿物质又叫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水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人体靠水输送养料,排泄废物,调节体温。
23. 高 低
【详解】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吹口琴时,短、薄、窄的簧片振动速度快,发出的声音比较高;长、宽、厚的簧片振动速度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24. 音量 幅度 幅度越大 强 幅度越小 弱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它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5. 振动 波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小科用力按压鼓面,发现鼓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鼓面没有振动;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所以鼓声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6. 大 小
【详解】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是人体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代表了一个人潜在的呼吸功能和健康状况。肺活量的大小因人而异,如一般情况下,同龄的学生,男生的肺活量较大;女生的肺活量较小。
27. 肺 收缩 扩张
【详解】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被称为身体中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扩张,肺也扩张,腹部收缩,外界的气体被吸入;呼气时,胸廓缩小,肺便收缩,腹部扩大,体内的气体被呼出。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吸气时膈肌收缩,胸腔扩张。
28. 食道 大肠
【详解】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为:食物通过口腔、咽、食管、进入胃,食物会在胃内经过研磨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被小肠上皮吸收,这个过程大约需要4-10个小时。再然后进入大肠,在这里被消化的食物会被进一步吸收水分,从而形成固态的便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人体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29.√
【详解】食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和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荤食类食物和素食类食物,它们分别来自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按照食物的主次分类,可以分为主食和副食,还可以按照生熟分类分为熟食和生食等。
30.√
【解析】略
31.×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桌面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是固体固体传播的,传播速度快,声音更清晰。
32.×
【详解】人是时刻要呼吸的,呼吸系统的保健是很重要的。 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33.√
【详解】乐器通过振动都会发出声音。乐器虽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发声的部位不同,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制作小乐器,要求学生掌握乐器虽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发声的部位不同。
34.×
【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空气的通道,支气管属于呼吸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35.√
【详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脂肪、糖类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36.×
【详解】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用力不同,振幅大小就不同,所以用不同的力去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会发生变化。
37.
【详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之后,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根据人体器官作用的认识,消化系统好,营养吸收多,身体更健康;肺活量大提供更多的氧气;牙齿不好,消化受影响,甚至影响健康。
38.略
【详解】略
39.建议写出“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一过程,并着重说出食物成分在口腔、胃、小肠三个部位的变化即可。口腔中初步消化淀粉,胃内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能进行消化。
【详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口腔摄入食物,牙齿咀嚼食物,舌头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胃能够短暂地储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吸收工作主要是在小肠里完成的,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能进行消化。
40.食物进入口腔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牙齿、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详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在口腔中,有搅拌食物作用的是舌,能切碎食物的是牙齿,能湿润食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的是唾液。
41.铜器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铜器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
【详解】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铜器越小,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铜器越大,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点睛】本题考查声音的高低,要求学生掌握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