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2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作品简介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诗作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全诗感情线索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七节:由幻想回到现实
情绪低落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明确:
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么的意境 ?)
宁静清丽幽美迷人 静谧幽美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
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
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比喻,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寻梦?撑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和无限留恋之情。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
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们的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别了,康桥!别了,云彩!我们的诗人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 ,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行踪:情感:游康河脉络小结来康桥金柳青荇潭水寻好梦别康桥依恋爱慕向往快乐惆怅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比较探异:《再别康桥》与传统写离别的诗歌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这样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3、意象的选择新颖。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物,这样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情感美)
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感(画面美)
3.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4.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建筑美)
5.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写作特色《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 总结课件26张PPT。第2课
诗两首—雨巷作者:戴望舒2“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等。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
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象征全诗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雨巷 油纸伞 丁香这些形象暗示着什么?它们能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寓意呢?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油纸伞不做具体的描写,却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在独特的环境中产生独特的意象。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当年曾绾同心结,
此日春风为剪开.
——许邦才《丁香花》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雨巷 油纸伞 丁香“我”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她”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
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我”时间:地点:情景:道具:故事:人物:她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我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暮春 凄婉 伤感小巷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细雨 空蒙 迷离 油纸伞 复古 怀旧 神秘 我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本 诗 主 题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油纸伞、丁香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忧伤?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 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 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 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艺术特色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1)和谐的韵脚,押韵;
(2)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3)句式上的回环复沓;
(4)节和词的反复出现。3、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4、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5、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得音节舒缓悠扬。?6、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课件23张PPT。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2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这就是以《新月》月刊为阵地的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的“新月派”。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在这个诗派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像一颗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在中国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
应该说,剑桥大学对徐志摩的影响极大。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事实上,对康桥(剑桥)志摩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离世前三年的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水木清华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引发了他千缕柔情、万种感触。在离别康桥的归途上吟成了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 xiāo字词读音课文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你觉得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种情感是通过七节诗歌所塑造的意境或者说图画来表达的,请概述这七幅图画的内容。并分析情感的变化。整体感知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寻找往日的追求和希望。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意象在情感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诗写有哪些意象?有何内涵? 云彩:中国古代传统意象。
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金柳”“新娘”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伤心不过灞桥柳。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水草: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净、自由自在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夏虫:交织着依恋、无奈、 惆怅等复杂感情。提问: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明确:
1、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者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之感。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而产生的沉重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3、独具慧眼的意象选取。一般离别时,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有送别的人,但本诗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独特的清新感。
因此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课堂小结 诗人为什么用“轻轻”、“悄悄”来描绘他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呢?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探究讨论诗开头一节与结尾一节能否互换?明确:不可以。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一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去时的黯然神伤。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节和谐,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本诗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风格,具体表现在哪里?课堂总结 通过对三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意象着手体味诗歌意境的方法。要注意的是,答题时要按一定的步骤进行。课件18张PPT。第2课
诗两首—雨巷作者:戴望舒2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中国重又处在军阀各自为政、蒋介石政府投靠帝国主义,中国不能独立自主的情势下。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诗人采取了象征手法,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明确:意象有两个。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诗歌赏析:全诗共七节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一节彷徨: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思考:如何理解诗人的这个“希望”?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第二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美丽高洁 哀怨又彷徨;她指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心中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意味着理想难以实现 第三节: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第四节——第六节:
思考:在这三节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形象和经历?姑娘有着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飘过,最终飘远消散了。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消散意味着什么呢?消失意味着理想的破灭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
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提问:最后一节和第一节的异同?有什么作用?本诗首节和尾节除“逢着”、“飘过”这两个词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这种安排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加强了诗的音乐感,使全诗一唱三叹,同时主调的重复也表现了诗人那种彷徨、哀愁的心情,以及希望若即若离的梦幻。小结: 美丽妩媚
哀怨又彷徨
像梦般消散
的姑娘
丁香一样表现了对美好理
想的追求的幻灭 本诗主题:
诗人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但就连这点飘渺的希望最后也完全消失,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艺术特色: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2、优美的音乐旋律。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在文学作品中,丁香作为高洁、冷艳、哀婉、惆怅等象征,被我国诗人广为吟咏。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李商隐《代赠》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艺术特色 2、优美的音乐旋律——舒缓悠扬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复沓句式的妙用——回环叠唱;整齐和谐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