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文学评论——以《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学写文学评论——以《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0: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学写文学评论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1. 理解《永遇乐》 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 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3.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琵琶行》 中的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 、 声情交融。 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 、 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 在 一起, 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
验 。 如果说琵琵女在校音定调时, 已流露出情感 。 那么, 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 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 。 整个演奏 过程, 或低回掩抑, 如泣如诉; 或圆润流美, 莺歌玉转; 或高亢明快, 铁骑交锋, 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 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 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 的深切感受。
高中语文
阅读文学作品时,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 分析 、 评价写出来, 这就是文学短评。
什么是文学短评?
高中语文
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事太多 。 但是明代杨慎却说“ 谓此词用人
名多者, 当是不解词味 。 ” 你认同谁的说法?
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 写 一 则400字左右的 文学短评。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
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 入乎
其内, 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 入乎其内, 故有 生气;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 王国维
作文艺批评, 一在能体会, 二在能超脱 。 必须身居局
中, 局中人知甘苦; 又须身处局外, 局外人有公论。
—— 俞平伯
高中语文
资料
辛弃疾(1140- 1207), 字幼安, 号稼轩 。 他出生在被金兵占领的历 城(今济南) 。 积极参加抗金斗争, 后率部回归南宋, 可始终得不到南 宋统治者的信任支持 。 在南归后的四十余年中, 辛弃疾先后被免官闲居 二 十余年 。 后执政的韩侂胄想通过北伐巩固地位, 任命辛弃疾为京口知 府 。 京 口是江防重镇, 辛弃疾在积极备战中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 同时韩 侂胄好大喜功, 急躁冒进, 妄图侥幸获胜 。 辛弃疾对此充满担忧 。 这首 词就是作者65岁时在任镇江任上所作。
高中语文
创作背景
交流预习作业, 把握《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的运用, 理解词人情感。
学习活动一
高中语文
人物 历史事迹
蕴含的思想情感
孙权 大败曹魏
仰慕, 不满, 决心
刘裕 建刘宋政权
仰慕, 不满, 决心
刘义隆 北伐惨败
担忧, 告诫
拓拔焘 击败宋文帝
担忧, 告诫
廉颇 得不到重用
壮志, 悲愤
学习活动一
高中语文
深入思考, 完成短评的写作, 分析范例。
学习活动二
高中语文
范例1: 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 这首词用典太多 。 诗词的根本目的
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 那么诗歌本身就 也失去了其价值 。《永遇乐》 中用了孙权 、 刘裕 、 刘义隆 、 拓跋焘、
廉颇五个典故, 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 。 其中刘裕、
刘义隆 、 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 这些繁 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 。 文义尚且无法理解, 更何况体会作 者的情感呢?
高中语文
范例分析
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 。 然而解词味者就 一 定能喜爱这首词吗?
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 。 子曰: “ 过犹不及 ” 。 的确, 少量的典故能为诗 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 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 有卖弄之嫌,
也让人读而无趣, 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 。 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
被评价为“掉书袋 ” 的缘故了。
范例分析
高中语文
范例2: 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 首先典故虽繁多, 却能紧扣题目。
孙权 、 刘裕 、 刘义隆 、 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 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 在京 口 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自然合理, 最后以廉颇自喻收 尾, 首尾圆合 。 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 浑然 一体。
范例分析
高中语文
其次, 用典可使情感和思想表达地更含蓄 。《永遇乐》 用典不是展示
作者知识的丰富, 而是源于作者表达复杂情感的需要 。 辛弃疾不是简单地
抒发抗金豪情, 面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 他忧心忡忡 。 鉴于他是“ 归正人”
的身份, 得不到南宋朝廷的真正信任, 所以很多事情不便明说, 只能通过
典故将自己壮志豪情和爱国忧心隐晦地表达出来。
范例分析
高中语文
最后典故虽多, 但全词语言表达却简洁疏朗 。 如刘裕的典故采
用眼前之实和想象之虚结合的手法写出, 简洁自然 。 所以典故虽多, 却并不晦涩, 言有尽而意无穷, 更有玩味之处 。 综上, 我认为《永 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典故虽然多, 但却运用得很精到, 体现了 辛弃疾高超的艺术技巧。
范例分析
高中语文
小组合作, 制定文学短评写作
评价量表, 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三
高中语文
等级 原文 理解 观点 结构 叙议手法
语言表达
优秀 准确 深刻 聚焦鲜明 有独创性 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 叙议结合 精叙详议
流畅简洁
有文采
良好 准确较 深入 聚焦鲜明 结构较明 有逻辑 叙议结合 夹叙夹议
流畅简洁
一般 准确 有观点 有结构 有叙议
通顺
较差 有问题 不清晰 结构混乱 叙议失当
不通顺
高中语文
1. 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作品。
2.善于聚焦, 从小处切入, 并且做到观点鲜明。
3. 结构要清晰, 注意层次间的逻辑性。
4.表达方式上做到叙议结合。
5.语言表达准确 、 简洁, 有 一 定的文采。
请注意文学评论与读后感的区别。
高中语文
写法总结
1. 前人评价辛弃疾词作的创作是“ 才人伎俩, 真不可测 ”,
称赞辛弃疾高超的创作水平 。 阅读课后作业单上的 一 组辛词,
选取你最有感触的 一 点, 尝试写 一 则400字的文学短评。
2. 选择本单元诗词学习中你感触最深的 一 点, 写 一 则400字
左右的文学短评。
高中语文
课后作业(选做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