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6: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赏析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2.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 赏析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 赏析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环节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个性鲜明、喜感十足、笑果频出的米考 伯夫妇。 环节二: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赏析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这里,我们有一个学习任务: (1)为什么米考伯夫妇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请你结合课文具 体描写,赏析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比如,我们可以结合着米考伯的出场亮相来分析:大家先看第
6 段。作者先捕捉人物的特有的外部特征,比如衣着打扮:衣服破 旧,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 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先把这个人物特有的外貌 特点进行夸张化、漫画化的描摹,增强这一特征,这样,一个经济 困窘,却喜欢装文雅气派的米考伯的形象就凸显出来了。在之后的 描写中,就采用重复的办法,反复突出强调这个特征,比如第 10 段再次出现衬衣的硬领——说他“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 ”, 第 14 段,说“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 ”,第 21 段写他“腋 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 ”;让这个特点前后出现了四次, 这样,人物爱慕虚荣的心理就这样通过漫画化、夸张化、在反复强 调中凸显出来了。所以,人物形象才如此的鲜明,富有特色。 对于米考伯夫妇的米考伯式的乐观,作者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手 法。大家可以参照我们刚才的示例, 自行赏析品味一下,完成任务 单中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2)拓展思辨: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对于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这种艺术夸张,评论家们褒贬不一。英 国现代著名诗人艾略特就认为狄更斯所塑造的人物“ 比人们本身更 为深刻 ”;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却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 的,认为“扁平人物 ”用一句话就能概述人物特性,“扁平人物在自 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 ”。看来,他对扁平人物还是颇有 微词的。那么,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 ”是真实的吗?塑造“扁 平人物 ”有意义的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 ”和“ 圆形人物 ” 的分类与价值的?能不能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先来看看英国现代小说家也是批评家,福斯特对小说人物的分 类,他把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 ”和“ 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 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 ”,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为了大家能打开思路,我们可先从这些点上发散自己的思维: 说到扁平人物,用漫画、夸张手法塑造的经典的文学人物形象,你 会想到谁?咱们必修下册小说单元学过的一个人物你不可能忽略 吧?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 子 ”这句可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整天战战兢兢、把一切都装在套 子里的别里科夫。还想到谁?《变色龙》里边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 夫;还有,“金子,这么多的金子 ”,守财奴葛朗台,还有好多的文 学经典形象,似乎都属于扁平人物,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想 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根本就找不到与他们完全一样的人,所 以就说他们不真实吗?那为什么又能在很多人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 呢?扁平人物个性都非常鲜明,非常好辨认,几乎个个都令人过目 难忘,这些人有的已经成了一类人的符号了,代名词了,是不是就 会陷于类型化了?扁平人物是否就真正的扁平?就只有一种性格 吗?性格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吗?那大家看看后面章节的米考伯,他 是不是也有了点变化呢?别里科夫是不是也想谈恋爱了呢?他们都 是简单人物吗?这样的人物有深度吗? 塑造这样的人物有价值 吗?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还是扁平人物的艺术价值高?扁平就 一定逊色于圆形人物吗?圆形扁平这样的划分是不是有道理呢?把 我们想到的梳理一下,再结合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课外的 人物形象),选取角度,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环节三:通过梳理课文中对大卫成长环境的描写,了解、感受 其所反映的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风貌。 大家看,54 页的学习提示第三段说,阅读这部小说还要注意领 略小说中所展现的 19 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交代 的时代背景、描绘的生活场景,特别是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精神面貌,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中,一窥作品所反映的社会 风貌。大卫生活在什么样的人们中间?与他打交道的、他所目睹的
都是哪些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如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怎样?这一切既构成了他身处其中的成长环境,也是作品为我们展 现出的 19 世纪英国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大卫生活在什么样的人们中间?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 景?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如何?请大家在课本中圈画出描写 这些内容的语句。 好啦,圈画完了,下面先看大卫生活在什么样的人们中间?有 小童工、济贫院的孤儿(米考伯家的女仆)、街头的流浪儿、负债破 产入狱的人们、我还关注到一个细节:那个上门向米考伯叫骂讨债 的债主竟是一个满脸污垢的鞋匠。这些人在身份上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处在社会底层 、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再来看生活场景主要都有哪些?还要着重关注人们的生存状 态、精神面貌如何?看大家是不是找到了这样的场景:场景一:小 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描写了污浊肮脏的货行,穷苦的营养不良 的小童工,恶劣环境下艰辛的劳作;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 境——描写他们被债主催逼债务的窘困,债务重压下艰难的生活, 衣着的破旧,米考伯太太面容消瘦憔悴,住宅破破烂烂,常靠典当 餐具、变卖家具维持生活,还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最后欠债破产进 了监狱;场景三: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里欠债破产者的生活。你看, 进监狱似乎成了破产者的生活常态。再看这些入狱者,细心的大卫 帮我们观察到了:霍普金斯船长的衣服褴褛到不能再褴褛,他的女 儿头发蓬乱,牢房里的女孩面无血色。场景四:身处困境的失学儿 童(大卫就是其中一员),无家可归的孤儿街头流浪。 大卫看到的遭遇凄惨的人们,他对成长环境的观察,体悟,就 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勾勒的当时英国社会 的风貌。这部小说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此时的英国正处在
历史上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我们来看:19 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 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 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这就有一个 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了:为什么明明处在繁荣盛世,可在狄更斯的笔 下却难觅“盛世 ”的踪影?为什么狄更斯非但没有用自己的作品讴 歌这个“ 日不落帝国 ”的无限风光,却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处境 凄惨的平民、小人物呢? 联想到第一节课咱们提到的狄更斯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理解他 为什么这么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了。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 从来没有勇气回到我的奴役生活开始的地方去。我再也没有看见这 个地方。我也不能忍受走近这个地方。多少年来,每当我来到这一 带,我就绕路而行,以免闻到黑鞋油的瓶塞上加胶泥的那种气味, 它使我想起我从前的经历……就是在我的大孩子能说话以后,我从 区政府旁的老路走回家时还会落泪。 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 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 掉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 伶仃地回到那一段岁月里去了。你看,因为他自己就来自社会底层, 大卫的成长故事里,就有着他自己痛苦不堪的经历。虽然痛苦往事 不堪回首,但他还是拿起了笔,把自己所亲历,所体悟,所感发, 所观察的社会现实,社会问题写出来。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狄更斯 《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英国经济正处 于飞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贫富悬殊, 底层民众处境悲惨,有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环节四: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 那么我想再提一个上节课提到过的问题:小说中还有谁需要成
长,为什么?想一想,只有大卫、米考伯们需要成长吗?显然,在 狄更斯看来,这个有诸多问题的社会也应当变革、应当成长。你看: 出于一个来自社会底层作家对底层平民发自内心的关注,他没有被 社会繁荣的表象遮住双眼,而是敏锐的洞察出了盛世危机,警觉地 发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繁盛光辉下潜藏的种种社会问题,有刚才我们 说到的童工问题、孤儿问题、教育问题、底层民众破产负债经济窘 迫问题,而且,还不仅仅止于发现,他还要以写作品的方式来呼吁, 通过极尽真实的描绘这些现象,揭露这些问题,来引起社会的广泛 关注。 《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后,在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 且激发了要求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直接促使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 立法,来保护弱势人群的利益。 你看,谁说小说是仅供消遣的娱乐读物,它能发挥巨大的批判 社会、改造社会的价值。特别可贵的是,狄更斯对贫穷弱势人们的 同情也不止于笔下,他还捐款救助,亲力亲为,为解决这些社会问 题呼吁奔走。 出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良知,狄更斯要用作品反映 时代问题,那么,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用他的作品开出了 什么药方促其成长呢?那就是揭恶扬善!我们在课文中,在那些处 于困境、深陷苦难的社会底层的人们(比如大卫、米考伯夫妇)身 上不难找到答案:那就是善良与爱。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再艰难也要成长,再坎坷也要长 大。于是,在这一章后边的第十二章,当米考伯一家决定搬离后, 大卫也别无留恋地“决计出逃 ”,—— 去投奔在多佛的贝特西姨 婆,并在姨婆的资助下,继续上学深造。将贝特西姨婆的“永不卑 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当做人生的座右铭,走着永远向上的 成长之路。最终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狄更斯用他如椽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未成年 的、身处心处困境的大卫需要健康的成长,幼稚的米考伯夫妇需要 心智的成长,这个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的社会更需要成长。 这是一个有关孩子、成人、社会成长的故事。 环节五:课后学习任务 同学们,我们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共同研读了《大卫·科波菲 尔》第十一章。怎么样,相信你一定会,有找来一本《大卫·科波 菲尔》继续阅读的冲动吧。特别是我们自己也正处在成长期,读《大 卫·科波菲尔》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人生的启迪和思考。所以说, 今天我们的课虽然结束了,但不少同学的阅读之旅,非但不会止步, 还可能恰恰是刚刚开始。建议大家阅读整本书时,可以画画人物关 系图,因为书中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九十多人,主要人物也 有近二十个。画人物关系图能帮我们理清人物关系,快速顺利进入 文本。大家还可以根据书中内容,画一画大卫的成长历程图(或人 生轨迹图、或树状成长图),图中着重标注出,对大卫的成长有重要 影响的人和事,这样有助于对大卫形象的深入认识。 2.请以“观成长,亦成长,议成长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 你对“成长 ”的认识。 3. 请在学习完本单元所有课文后,以“成长 ”为题写一篇小小 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你对成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