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习导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学习导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6: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学习导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⑴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进而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特质,感受百家争鸣的盛况。 ⑵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进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从而思考各家 学说的现实意义。 ⑶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 处。 本课教学目标: ⑴调动储备,理解先秦儒道墨三家的思想要义。 ⑵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及士阶层,进而理解“ 内圣外王 ”的内涵。 ⑶探求“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⑴初步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特质,进而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⑵通过梳理先秦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特质,明晓研读先秦诸子散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调动储备,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任务一】 同学们,幻灯片上有五副对联,你能说出这些对联赞颂的都是先秦时期的哪 些圣贤吗? (1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 【教师解说】
1
时间 7 分 38 秒 教 学 环 节 一 对联中的“立教开宗”是指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流派,老子是中国道教鼻祖。 “紫气东来”是一个典故,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 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函关初度”是传说老子果然骑着青牛而来,于是尹喜拦住 老子,对他说: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也就是劝说老子在归隐前为世人留 下一部著作。于是老子“著书传道”,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之后他就 悠然经过了函谷关,最后不知所终。(1 分 11 秒) (2)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教师解说】 这副对联是乾隆皇帝赞誉孔子的。上联赞孔子道德崇高,认为孔子的德行与 天地相合,光辉与日月相等,进退与四季代谢一样整然有序,其奖罚与鬼神所降 的吉凶相应。 “气备四时”原指具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语出《易 ·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 )下联的“教”指儒教,赞誉孔 子传承了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的道统思想。(化用韩愈在《原道》中的语句: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这副对联从“不朽美德”“万世师表”两个角度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功绩:他 以言传身教开启了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了 2500 多年来最伟大 的“至圣先师”。(1 分 25 秒) 3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教师解说】 这副对联是赞誉孟子的。韩愈认为孟子是先秦思想家中在尧、舜、禹、汤、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之后的继承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学中的“仁义” 思想。孟子说自己能“知言”,也就是能辨识言论,对于言论思想的是非、善恶、 诚伪、得失,都能精察明辨。孟子强调“养气”,他说“善养吾浩然之气”,这 样就能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内而外地“扩而充之”, 从而发展为仁、义、礼、智的德行。(1 分 08 秒) (4)尚贤心系文明史,反战思萦亿兆民。 【教师解说】 这副对联是赞誉墨子的。墨子高扬着“兼爱”的大旗,提倡“尚贤”“反 战”,为社会中的中下层民众请命。墨家学说发展壮大后,曾与儒家抗衡。韩非 子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梁启超 评价说: “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基督 而外,墨子而已。”(48 秒) (5)天地本逍遥哉,齐万物以鲲鹏化; 死生诚虚诞矣,系一瓢而江海游。 【教师解说】 这副对联是赞誉庄子的。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在 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庄子却用浪漫主义精神追求着“逍遥游”的境界,他打破 狭隘的自我中心而达人我平齐之境,他把生死等同如一而求天人合一之境。所以, 这副对联刻写了庄子的浪漫情怀、自由精神、哲思要义。(52 秒) 【教师小结】 这五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圣贤,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还是儒家的孔子孟子,
2
或是提出“兼爱 ”“非攻 ”“ 尚贤 ”“ 尚同 ”等主张的墨子,他们在社会的大动 荡大变革时期, 以理性精神观照宇宙、人生、现实, 以思想精华灌注中华文化的 根脉,各家学说精彩纷呈, 以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 ”迸 发出耀眼光芒。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第二单元的经典篇章来仰望中华文明轴 心时代的灿烂星空,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特质和时代价值。(1 分 14 秒)
时 间 4 分 50 秒 教 学 环 节 二 环节二:了解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轴心 时代 ”这个概念。他说,“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 800 年至 200 年之间 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 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选自顾伟列《中 国文化通论》 )雅斯贝尔斯指出,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 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 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这时,几大文明古国同时实现了思想文化上 的超越与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飞跃到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 始,到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截止,一共约有 550 年的时间。其中,“从 周平王东迁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三百〇三年 ”,为春秋时代; “春秋以下,迄 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告成,其间共二百四十六年。即所谓战国时代。 ”这段时间 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化,造成百家争鸣的大时 代 ”。(参看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年 6 月第一版,77 页。) 这一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任务二】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 特点。 (1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 兴 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 秦、 楚、 吴、 越, 夷狄也 为强伯 田氏篡齐, 三家分晋 并为战国 争于攻取 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懂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 · 天官书第五》) (2)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 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诵,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 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 兄弟不相亲 夫妇离散 莫保其命 泯然道德绝矣。 (西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 【学生活动】 参照阅读两个文本,用“互见法 ”和“整合法 ”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 【教师解说】 力政(zhēnɡ):用武力征伐。 代兴:相继兴起。 (“五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更( ɡēnɡ):交替。更为主命:交替行驶盟主的政令。 暴:欺凌。 并:吞并。 篡:非法地夺取。
3
田氏篡齐:齐本姜姓之国,陈国的田完奔齐,其后代多任齐大臣,逐渐夺取 政权,最终由田和自立为齐君,时在公元前 403 年。 三家分晋:晋国三个大臣魏斯、韩虔、赵籍瓜分晋国,建立魏、韩、赵三国, 时在公元前 453 年。 捐:废弃。 贵:重视。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道德沦丧、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 是“大争之世,多事之时 ”。
时 间 10 分 教 学 环 节 三 环节三: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士 ” 为什么“天下无道 ”的东周时期,却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士人们活跃在各诸侯国的政治思 想舞台上,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游说诸侯,他们宣扬各自的政治主张、思想理 论。在道德堕落、武力征伐的乱世,儒道墨各派推崇着个体人格的完善,追求高 尚、美好、和谐的境界,这种理性精神的觉醒运动,使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辉煌 的时代,铸就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魂,因而具有长远的、巨大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士 ”? 【学习任务三】 请朗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谈一谈你对先秦时期“士 ”的认 识。 (1)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无恒产而有恒 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 · 梁惠王上》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 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墨子 尚贤上》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 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老子 · 第十五章》 参考译文: ⑴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 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 很遥远吗? ” ⑵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才能做到。 恒:长久,固定不变。 恒产,指能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恒心,指守道 不变的思想。 惟:副词,只有。 ⑶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辅相:辅佐君王的大臣。承嗣:副官,助 手)。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身体不必劳苦。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美 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就是由于得到了士的缘故。 ⑷豫:小心,谨慎。 犹:迟疑,警觉。 俨:庄重。 涣:离散。 敦:敦厚,纯厚。 旷:广大。 古代那些善于做士的人,他对世界的认识精微而又贯通,达到了深不可测的
4
境界。正因为如此,我只能勉强地刻画一下他的形象:他小心谨慎,就像是冬天 涉水过河;他提防警惕,就像是害怕来自四邻的伤害那样;他庄重礼貌,就像是 做宾客那样;他闲散和蔼,就像是冰雪融化那样;他淳厚无华,就像是纯朴的原 木;他心胸豁达,就像是虚谷那样;他混同合一,就像是雨后的污泥浊水。试问, 谁能使流动的浑水停止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使事物平稳活动并慢慢地成长? 不就是善于做士的人吗?善于做士的人,他保持着“道 ”而不自满。正是因为他 不自满,所以他就能保持不变。 【教师解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说: “士,事也。 ”段玉裁疏此字道: “凡能事其 事者,称士。 ”所以,在古代“士 ”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他们掌握了一 定的文化知识,有躬行勤勉的传统,重视个人在道德、才能、功业方面的进益。 从儒道墨三家对“士 ”的阐释来看,“士 ”不仅仅是阶层名称,更是一种群体的 人格理想,是在社会伦理体系中自觉承担起社会落在个人肩上的各种职责,是追 求崇高之“道 ”的一类人。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现象折射出天下有能之士皆“穷神竭 虑 ”“举其知闻 ”而“欲救世弊 ”。各家虽所言所行殊异,但旨归都是为了黎民 安康,都是通向对生命、社会等的理性认识,来建构生命的价值意义。“士 ”有 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天下无道 ”变为“天下有道 ”,解救生民于倒悬, 重建社会秩序。 下面,请朗读《庄子·天下》 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翻译画线句,并从整段材 料中提取出中国士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理念。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①焉以自好(hdo) 。譬如耳 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 该不遍 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 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 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 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a 【注释】①察:一端之见。②该:兼备。遍:全面。③判:割裂。④析:离 析。⑤察:读为“杀 ”,减损,破坏。 【参考译文】 天下大乱,贤王不显,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譬如 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犹如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 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都是孤陋寡闻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离 析万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很少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 神明之容。所以, 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 自为方术。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学者,不幸 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所割裂。 【教师解说】 《庄子·天下》中的这段文字,既指斥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无道,又提出了“ 内 圣外王 ”的最高理想人格理念。“ 内圣 ”就是修养、完善内在德性,臻于圣人境 界,从而对于人生意义有充分透彻的理解; “外王 ”就是治国经世。庄子提出的 “ 内圣外王之道 ”这一崇高理念为各家接受后,千百年来成为历代哲人共同的追
5
求目标,并以此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办法。梁启超认为“ 内圣外王之道 ”“包 举中国学术之全部 ”(《清代学术概论》 )。 (《墨子》《老子》《庄子》所用版本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年 9 月“ 中 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袁行霈主编)
时间 教 学 环 节 四 环节四:学成语典故,知儒道墨基本要义 中华成语是文化的微缩景观,出自《论语》 《孟子》《老子》 《庄子》 《墨 子》 的成语超过 300 条,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来快速了解先秦时期儒道墨三家的基 本思想。 【学习任务四】 (1看)谁写得多——请在5分钟内写出出自《论语》《孟子》 《老子》《庄子》 《墨子》的成语,然后与同学交流。 (2)下列成语包含了儒道墨三家的什么思想?请任选其中5个成语做简要解说。 派别 典籍 成语 儒 《论语》箪食瓢饮 过勿惮改 近悦远来 有教无类 君子不器 慎终追远 周而不比 克己复礼 当仁不让 见义勇为 《孟子》舍生取义 与民同乐 反求诸己 舍我其谁 解民倒悬 与人为善 仁民爱物 浩然之气 得道多助 仁者无敌 道 《老子》无为而治 大巧若拙 有无相生 和光同尘 上善若水 虚怀若谷 绝圣弃智 道法自然 知足不辱 少私寡欲 《庄子》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庄周梦蝶 邯郸学步 安常处顺 呆若木鸡 相忘江湖 曳尾涂中 朝三暮四 无中生有 墨 《墨子》 手足胼胝 量体裁衣 以人为镜 快马加鞭 任重致远
3结)合下列与先秦圣贤相关的典故、诗文,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你对这 几位圣贤的简要评价。 圣贤相关典故我的评价 孔子①《史记 · 孔子世家》: 读《易》, 韦 编三 绝, 曰: “假我数年, 若是, 我于《易》 则彬彬矣 。 ” ②班固《答宾戏》: 是以圣哲之治, 栖栖遑遑, 孔席 不 暖, 墨突不黔。 孟子①王安石《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遗编 一 读想风标 。 何妨举 世嫌 迂 阔, 故有斯人慰寂寥。 ②清圣祖《孟子赞》 : 哲人即萎, 杨
6
墨昌炽 。 子舆辟之, 曰仁曰义 。 性 善 独 阐, 知 言 养 气 。 道称尧舜, 学屏功 利 。煌煌七篇, 并垂六艺 。孔学攸传, 禹功作配。
老子 ①孔子: 鸟, 吾知其能飞; 鱼, 吾知 其能游; 兽, 吾知其能走 。 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 ēnɡ]。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 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 龙 耶? ②刘向: 老子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道 一 生 死, 迹入灵奇 。 塞兑内镜, 冥神绝 涯 。 德合元气, 寿同两仪。
庄子 ①《庄子 · 天下》 :庄周 … … 以谬悠 之说, 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时恣 纵而不傥, 不以觭见之也 。 以天下为 沉浊, 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为曼衍 ,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 。 独 与 天地 精神往 来, 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 非, 以与世俗处。 (沉浊:多喻指风俗败坏的时世。) ② 李白《上李邕》: 大鹏 一 日同风起, 扶摇直 上 九万里 。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墨子 ①《孟子 · 尽心上》: 墨子兼爱, 摩 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 ②班固《答宾戏》: 是以圣哲之治, 栖栖遑遑, 孔席不暖, 墨 突 不黔。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周室寝衰,风人辍采;故曰: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志士欲救 世弊,则穷竭神虑,举其知闻。而诸侯又方并争,厚招游学之士;或 将取合世主,起行其言,乃复力斥异家, 以自所执持者为要道,聘辩 腾说,著作云起矣。然当时足称“显学 ”者,实止三家,曰道,曰儒, 曰墨。
时间 教学环节五 环节五: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任务五】 同学们,第二单元所涉及的先秦诸子经典著作,是我们在初中、高一学段有 所学习或是自己课外有所涉猎的,希望你能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活动,提炼出有 效的学习方法,以让自己走进经典,让孔孟、老庄、墨子等先贤不再是熟悉的陌 生人。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①知人论世:了解先秦圣贤的历史地位及“轴心时代 ”的社会背景。
7
②疏通章句:通过准确理解词意来疏通句意、文意,从而理解思想要义。 ③整合资源: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盘活各种资源以深化对各派学说的理解。 ④比较异同:儒道墨三家思想各异,在理解各家基本要旨的基础上理解彼此 的碰撞、传承、借鉴等关系,是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之根的有效路径。 在接下来的各个篇章学习过程中,希望你能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并提炼出更 多、更独特的有效方法,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研讨专题。 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学派竞勃兴,诸子互争锋。 百家齐争鸣,学术特繁荣 ”, 如果你能在运用多样方法举一反三有所收获的话,就把自己的方法、心得和你的 同学分享一下吧,那样,你们班的语文学习也会因争鸣而繁荣。
时 间 教 学 环 节 六 环节六:布置作业。 1. 熟读第二单元的诸子论说,标注出疑惑不解处,批注出心有所悟处。 2.《吕氏春秋·不二篇》说: “老聃贵柔,孔丘贵仁,墨翟贵兼…… ”请在 学完本单元课文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仿照句式完成填空:孟轲贵 ,庄周贵 。 ②从相关典籍中找出佐证章句,并加以解说。 ③联系现实,阐述诸子观点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诸子侧重点佐证章句我的理解现实意义老聃贵柔孔丘贵仁墨翟贵兼孟轲贵 庄周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