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逻辑的力量(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虚假论敌 ”在论证中的作用 2.掌握图尔明模式的基本要点 3.掌握辩论稿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 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的 2、3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初 识“虚假 论敌 ” 之前我们接触到了间接论证的三种方法: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 法。 从古代经典作品中归谬法的使用到现代著名文化旗手鲁迅先生的 作品,我们感受到了归谬法在轻松笔触下深刻的内涵,也品析到了调 侃中折射出来的思想锋芒。 我们将一起共同学习逻辑论证的相关知识,共同感受逻辑的力量。 我们将接触到逻辑中的“虚假论敌 ”这一概念。
1
环节一: 认识“虚 假论敌 ” 的含义及 意义 虚假论敌的定义是: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 明确:通过提出各种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论据,从而让你 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 虚假论敌的创设其实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思想的批评家,是你能为 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之所以制造出来一个虚假论敌不是 为了否定自己,而是为了自我提高,而是为了练习思维的艺术。 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自己的思维,审视思维的结构,观察语言的 言外之意,认识到思维有偏差的地方和优势所在。 我们需要了解到自己坏的思维习惯和能够提升的空间,这样就能 真正发现思维活动的乐趣。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虚假论题 ”的意义: 明确:可以发现自己和论敌之间的观点,同时也可以观察各自的 优势或者劣势。在这一过程中,逻辑进一步严密起来了,也能够在思 维的深度上继续进发。
环节二: “虚假论 敌 ”分析 接下来,我们假设自己是写作者,来梳理一下逻辑链条。 面对“兼听则明 ”的论题,我们很可能会写得比较平庸。 比如有一个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写出这个例子可能毫不费力, 因为我们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已经学习过了,这一个经 典例子的用来谈“兼听则明 ”是很恰当的。 但是,这样的写作是不深刻的,我们来就其中一个点分析如何在 写作中深刻下去。 我们尝试设置一个虚假论敌对我们的第一次论证进行分析。 论点:兼听则明 概念:兼听 (举例)齐王——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 四境之内
2
但是以上的逻辑与事例就能完全匹配吗? 明确: “则 ”的意思是“就是 ” 我们会思考: 兼听就明?偏信则暗? 明确:这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范围相比,这不能 算兼听。 这就说明,兼听这个概念需要厘清,面对这个概念,我们要想明 白,何谓“兼 ”。 如果从数量上来界定,那么“兼 ”就是多。 但是只从数量上来界定,这个“兼 ”的解释就太浅显了,举例也 不恰当。 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六国论》为例,分析其中的驳论艺术。 明确: 首先是提出了论点:弊在赂秦 接下来解释了原因:赂秦力亏 这时候:苏洵设置了一个虚假论敌,这个虚假论敌的观点是:还 有不赂秦的三个国家——齐燕赵。 因此,针对这个虚假论敌的观点:苏洵对此进一步进行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 这里就体现了对虚假论敌的反驳,严密了文本的逻辑,使得文本 更加深刻。
环节三: 图尔明模 式分析 之前我们讲了几个虚假论敌的示例,现在我们来交流一种思维模 式。 这种思维模式是当代著名思想家图尔敏提出来的,他的学术视野 很开阔,研究的题材很广泛。图尔敏认为形式逻辑的标准和分析方法 对于日常论辩的处理存在局限,于是他在《推理导论》 中对图尔敏论 证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他提出的论证逻辑在逻辑学领域影响深远。 这个论证模式主要涉及了六个基本概念,这里主要体现了有关论
3
证和推理的有效性。 这六个基本概念是: 根据、限定、观点、保证、辩驳、支撑。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定义。 根据(数据):论证的事实论据、理由。 结论:要被证明的陈述、主题、观点。 保证: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常常是 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者是隐含假设。 支撑:用来支持上面的保证(大前提) 的陈述、理由,它不是直 接支持结论,而是支持保证,表明这些原则或关系为真。 辩驳:对已知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限定:对保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有对反例 的考虑,从而对结论进行限定。 在传统的论证模式中,我们发现形式逻辑只注重的是形式和结构 的有效性,而对于听众的质疑和具体内容的有效性并不关心。 但是图尔敏模式不一样,它不仅关注形式上的有效,还关注实质 上的有效性。 三段论的结论是从前提必然提出的,而图尔敏论证模式中主张的 正确性是要通过限定、辩驳、支撑来进一步保证的。三段论是静止的, 而图尔敏论证则具有动态性。三段论由于简单而固定的模式,无法进 行具体的解释。但是图尔敏模式则可以设计到具体领域,借助具体的 数据和权威的言论以及科学依据,使得论证过程更加清楚、理性和全 面。 我们对图尔敏形式的意义进行总结: 没有任何形式能解释它本身 没有任何体系能证明它本身 没有任何理论能举例说明它本身 没有任何表达能用图画展示它本身 没有任何语言能预先决定它自己的意义
4
我们现在可以利用图尔敏模式进行作文修改,下面大家来看两个 表。 第一张:主张表(自问) 1.你的主张是什么? 2.你的理由和证据是什么? 3.你遭到的质疑是什么? 4.你为自己的主张进一步辩护什么? 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二张表,这个表是以小组内部提问的方式进行。 提问表(小组提问) 1.你为何有这样的主张和观点? 2.有没有其他可能的主张和观点? 3.是什么理由和证据让你这样思考? 4.你希望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5.你发现的新结果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 6.你打算如何修正你的主张和观点? 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之前的思考,在作文修改方面我们可以梳理 一下几个基本流程: 提出论点 阐述论点: 目的、核心 举例分析:抓住事例核心 进行限定:反例、前提、原则
环节四: 辩题分析 由于逻辑论证既是确定思想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又是人们有说 服力的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所以,一个成功的辩论总是需要辩论双方借助论证来证明自己言 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剑桥大学) 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 首先,这个辩题有“必要条件 ”一词,我们来回顾一下必要条件
5
推理。 生活中常用“只有…… ,才 …… ” 或“不…… ,不…… ”来表示必要条件。 例如: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那么这个辩题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只有温饱解决,才能谈道德 呢? 从逻辑上看,因此,根据今天的辩题,反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 能谈道德。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辩题: 1. 观点解析 2. 概念界定 3. 论证思路 4. 攻防策略 (1)观点解析 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立场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立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那么下面的观点,究竟该如何分类呢?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正方)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正方)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反方)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非辩题)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非辩题)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 ”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 正方: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 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够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6
正方的温饱概念是相对温饱 反方的温饱概念是绝对温饱 因此: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正方)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反方)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正方)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反方)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 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方)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反方)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正方)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反方)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 饱状态(正方)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反方) 学习任务( 一) 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 ”(反复钻研) 和“鲸吞 ”(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 ’与‘鲸吞 ’孰优 孰劣 ”的辩论会。 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辩词。要 求语言简明,可以适当引用名言。 学习任务(二) 某中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 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
7
论 ”,请你以反方队员的身份,针对正方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 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 过 85 字。 正方发言: 网络匿名的作用在于保护发言人的隐私,在触及敏感 话题时,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人们会敢于站出来说话,不再麻木、 冷漠。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打开思考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