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第七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第七课时(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6: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逻辑的力量(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的区别 2.掌握间接论证中的:反证法、排除法、归谬法 3.了解中国古代墨家和儒家的归谬法逻辑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的 2、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的 2、3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分 析直接论 证与间接 论证的关 系 逻辑是规范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的一切思维活动和知识领域都 离不开逻辑,这一思维活动是可以跨越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它能够 给全人类的思想交流结合和知识交流服务。 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到交流着必须遵守逻辑的规律 和规则,尤其是要关注思维的确定性原则。 下面,我们来谈谈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类型:间接论证。 之前,我们讲过论证的基本含义: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来确定某
1
一判断的真实性或者是虚假性的思维过程。 根据论证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论证分为证明与反驳。 根据论证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论证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直接论证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直接反驳。 间接论证也可以分为间接证明和间接反驳。 下面,我们来看看包含两个推理形式的论证。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直接论证是真——真——真,或者是假 ——假——假。 但是一个间接论证则可能会是: 真——真——假 真——假——假 以上是我们对于间接论证的基本认识,下面我们来看看常见的间 接论证有哪些。
环节一: 间接论证 的分类 逻辑单元主要接触到的间接论证是以下三种: 它们分别是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环节二: 排除法与 反证法 (一) 排除法的定义是“不断否定各种错误观点,从而证明某论点的正 确性。”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 ”或者自己去拿(当时 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 ” 只有自己去拿 明确:在分析了“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等几种不同的做法,否 定了这些错误做法,进行排除之后,就证明了“拿来主义 ”的正确性。 (二) 反证法的基本定义是: 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
2
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反证法作为一种间接证明,在逻辑学界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个论证方法至少有两个推理层次,而且论述或者的思路是有所 转折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文下列文段中的“反证法 ”使用。 鲁迅的《祝福》 中,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如果不是发 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 旧历 ”的说法,可是课文头一句就 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 明确:以上这个文段就是一个反证法的使用,通过发现文本中“旧 历 ”二字与辛亥革命的先后关系,从而发现了《祝福》一文背后的深 刻内涵。
环节三: 归谬法分 析 归谬法的定义是: 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 误。 归谬法常用于驳论,它所拥有的诙谐而辛辣、生动而深刻的特点 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又拍案叫绝。 首先,从归谬法的逻辑基础来看。 归谬法的的语言表达尽管形式很多样,但是基本要求一样:都是 一个典型的反事实条件句来构成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文段: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 ”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 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 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 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 则明,偏信则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以史为鉴 ”等也来自古 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 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明确: 这里,第一句话是一个观点。 第二句话对此进行归谬。
3
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只要使用封建时代的语言,我们就会把思想倒 退到封建社会。 因此接下来,使用了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使 用了很多古代社会的语言,不仅有精警的表达,还有极强的思想价值,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不能因为这些这些表达来自封建社会,就 因噎废食,这是很可笑的。 因此,以上归谬法的使用是非常恰当的。 学习任务: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的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由此 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 世界上的绝作了。 以上是我们从西方逻辑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那么归谬法在中国 古代的逻辑学中是否也有总结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墨家在《墨经》中的一段话。 在《墨经》的《小取》篇中: 推也者, 以其所不取之,同于所取者,予之也。 明确:用现代汉语来解释: 以上内容是说以对方不赞同的观点,与其赞同的观点属于同类作 为根据,反驳对方,使对方处于自相矛盾的境地,然后使得对方论点 不成立。 我们现在来看一段墨经中的推理。 儒家观点:君子必古法古言然后仁。 墨家论证: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 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 明确:从以上语段中,我们继续提取这段文字的逻辑思路。 所谓古话、古衣,都曾经在当时是新的。
4
而古人说它穿它,就不是君子吗? 那么必须穿不是君子的衣服,说不是君子的话,而后才为仁吗? 以上论证是与儒家进行论争中使用归谬法的例子。 在论证方法上,鲁迅先生研究颇深,他曾经说到:“孟子非墨子, 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批判墨子,但是他的言辞和论证方法与墨 家有相通之处。 这里提示我们,不仅仅是墨家有归谬法的使用,我们也应该研究 一下儒家学派的归谬法使用。 在儒家这里,归谬法被称为“察其类 ”。 明确: 这种思想——知类的意思是: 先认同对方的观点,然后以“知类 ”思想为依据,对对方观点加 以推论,类推出对方观点的矛盾处,从而得出对立结论, 以此驳倒对 方。 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事例,进一步体会儒家察其类的论证方法。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 然后已,何如? ”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 已矣,何待来年? ” 明确: 明确:我们简化一下,这个论证思路是这样的: 收取重税和偷鸡一样不义, 如果月攘一鸡是不义, 那么收重税以待来年也是不义。 鲁迅作品驳论文分析 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
5
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 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 ”,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 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明确:这篇杂文是面对那个时代的父权提出了挑战,鲁迅认为允 许青年人超越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强调做 父母的对于子女要抱有无条件的爱,要以孩子为本位为中心,要尽完 全的义务和责任,要乐于牺牲自己,要彻底的解放孩子。这样的表达 在现在的时代依然有价值。 除了上述的杂文之外,鲁迅在《三月的租界》 中也有归谬法的使 用。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 ……有人这样对我说:‘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 ’”,就是由 于他感觉到田军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果再丰富了自己以后,这部 作品当更好。技巧上, 内容上,都有许多问题在,为什么没有人指出 呢? ” 这些话自然不能说是不对的。假如“有人 ”说,高尔基不该早早 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外国,如 果坐在希忒拉的集中营里,他将来的报告文学当更有希望。倘使有谁 去争论,那么,这人一定是低能儿。 明确:这里的田军就是作家萧军的笔名,希忒拉指的是希特勒。 这段文字是对“ 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 ”这一论点进行驳斥 的。 既然论点是田军不应该从东北回到上海,那么高尔基和吉须也应 该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生活。使用这样的归谬法,选取了同类型的作 家来进行分析,这就体现了归谬法的说服力。 明确:归谬法的使用是能增加艺术效果的。 它既诙谐又辛辣 荒诞又理智
6
表面上的无理蕴涵了实质上的有理,这种巧妙的方式让人得到了 阅读和思维的快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