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五石之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庄子“有用 ”与“无用 ”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 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 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 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庄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 值。 2.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庄子“有用 ”与“无用 ”观点的深刻内涵, 2.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 结合的片段写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五石之瓠》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先从两个小故事中走进庄子,了解一下庄子的为人处事。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 “ 愿以境内累矣! ” 庄子持竿不顾, 曰:“ 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 王巾笥(sì) 而藏之庙堂 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 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译文】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邀请他出仕做官,说: “愿意把国事委托给先生!”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 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蒙上罩巾装在竹箱里,供奉在 太庙明堂之上。对于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尊贵呢?还是宁 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 里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原文】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 “ 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日月为 连璧,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 。 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加此! ”(《庄子 列御寇》) 【译文】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 “我 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 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 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 ” 从上面两个小故事,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庄子怎样对待名利、对待生死, 感受到庄子安时处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司马迁《史记》也记载说 庄子“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死亡,也不过是再一次体 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而已。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首先,我们师生一起来朗读庄子的《五石之瓠》,请大家注意读 准字音,注意断句。 五石(shí)之瓠(hù)(《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yí)我大瓠(hù)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 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 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 子曰:“夫(fú)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 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 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 说( 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 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f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学习任务』解释文中重点词句,请做好笔记。 ①惠子:即惠施,他是宋国人,曾做梁惠王的相。惠施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哲
学家,也是庄子的朋友。他们都博学思辨。庄子的很多思想,是通过与好友 惠施的辩论闪现出来的。《庄子》一书中多次记述了惠施与庄子的辩论故事, 大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②贻( yí):赠送。 ③而实五石:实,盛放,容纳。 ④以盛(chéng)水浆:“以(之)盛水浆 ”。用大葫芦盛水浆。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 ⑥举:拿起。 ⑦为(wèi): 因为。 ⑧固:实在,确实。 ⑨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⑩方:药方。就是这个药冬天涂在手上,可以防止手生冻疮。 (11)鬻( yù)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 (12)以说(yuè)吴王: 以(之)说吴王。意为:用药方取悦吴王。 (13)将(jiàng):动词,带领(军队)。 (14)裂地:割地,划地。 (15)一:同一,同样的。句意为:能让手不冻裂的药方,都是同样的。 (16)或:有的人。以:凭借。以封: 以(之)封。 (17)大樽:这里指大瓠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这种凫水工 具,俗称腰舟。 (18)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而,表转折的连词,。 【解说大意】 『学习任务』解说大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文中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 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 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 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 ” 庄子说: “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 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 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 ‘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 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 给他吧! ’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 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 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 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 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 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 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 【理解内涵】
『学习任务』惠子和庄子分别讲了两个故事,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的故 事各有什么用意。 (
。
)惠子讲的故事:“大瓠之种 ”的故事,用意在于说明这个大葫芦大而“无用 ” (还隐含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讲的故事: (1)意在说明同样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 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这背后隐含着宋人 与客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 (2)意在批评惠子的见识不通达,只看到事物表面“无用 ”,看不到大葫芦 背后的“有用 ”之用。 (3)讥讽惠子把大葫芦打破的做法,本质上与用百金出售药方的宋人一样, 还是从“功用 ”从“利 ”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境界不高。 『学习任务』说说《五石之瓠》的寓意。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 的作用也不同。 (2)这则寓言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 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 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 但这个寓言故事,是否就只在讲变换角度看问题、从无用事物中发现它 的有用价值呢?这样理解是否就是就庄子的真正意思呢? 课前提供了阅读资料,阅读《逍遥游》全篇。把《五石之瓠》放在《逍 遥游》 的整体语境中来进行理解把握,这样才能更明白庄子写这段“五石之 瓠 ”的深刻用意。 【探究章旨】 『学习任务』通读《逍遥游》,重新阅读《五石之瓠》,你发现它与《逍遥游》 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五石之瓠》后边,庄子紧接着又写了一段他与惠子的对话,进一步说 明他“无用之用 ”的观点。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 ,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其 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辟高下; 中 于机辟 ,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 。 此能为大矣 ,而不能执鼠 。 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 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 遥游》) 【译文】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 ’(chū) 。它的树 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 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
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 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 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 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lí)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 了,不过它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里,你可以无所 事事、悠然自得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棵树不会遭受斧头 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侵害它。虽然没有用处,可哪里又有什么祸患呢!” (《逍遥游》) 『学习任务』从庄子关于“大瓠之用 ”与“大树之用 ”两段文字看,庄子所 说的大用,究竟是怎样的大用?从中能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呢? 大瓠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大树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大用 ”并不只在大树本身。大树没有受到伤害, 它的确自性逍遥;而人与树同在,“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那 虚空广袤的天地,直接向人的心灵敞开,与人的精神相融合,这是生命绝对 逍遥自由的境界,更是无用之大用,它已经转化为个体生命的逍遥自适的心 境。 “大瓠之用 ”与“大树之用 ”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突破现实束缚、 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 ”的逍遥游形象,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追求超尘脱俗、 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它表现出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的生命境界,也就是《逍遥游》 中描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 游无穷 ”的境界。 庄子所说的大用,是长久而无形的精神之用,而惠子看到的是世俗人眼 中的“无用 ”。庄子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抛开一切所谓有用的外 物条件,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无用之用 ”才是“大用 ”。 可见,庄子不仅批评了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了《逍遥游》追 求身心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 从这个角度说,《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全篇主旨有内在一致的联系, 也是由此对《五石之瓠》理解才更深入。 『学习任务』庄子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逍遥游》中还写到类似的事情,你 能具体说一说吗? 【原文】蜩(tiáo)与学鸠(jiū)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qi 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 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 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 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 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 ”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
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 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 呢? 『学习任务』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 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自身本就飞不高,行不远,感受 不到廓大辽远的时空,所以它们认识事物就有局限,因而它们根本无法理解 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更不明白飞得高凭借就大,飞得低凭借就小的道理, 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这就是认识不通达、不自由的表现了。 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人在认识上存在“小知 ”与“大知 ”的区别。 可见惠子的认识,正和前文写到蜩、学鸠、斥鴳等一脉相承,它们都是 “小 ”的代表。在他们的生命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当然不知天 地辽阔,时间恒久。局限于“小知 ”,当然没有“大智 ”,也就认识不到“无 用之大用 ”。但他们还自以为是, 以“小 ”来嘲笑讥讽“大 ”。庄子借对惠子 的批评,也代表着“大 ”对“小 ”的反击。 由此来看,《五石之瓠》 的“无用 ”“有用 ”之辩,与《逍遥游》的“小 大之辩 ”,其实都表明“小知 ”不及“大知 ”,小天地和大世界不同,世俗价 值和圣人境界存在差异。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在内容上的紧密联 系。 【练习作业】 『练习一』难句翻译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其坚不能自举也 (4)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练习二』熟读课文《五石之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