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1 22: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录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


1、爆发的原因:
个人原因:洪秀全科举失利,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战费和赔款由参战各省分摊,各级官吏借机搜刮,吏治极端腐败。加之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广西地瘠民穷,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中国近代历史》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内部原因:封建统治的剥削和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注意: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根本原因
2、经过:
金田起义【爆发】: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并分封诸王;
定都天京【建都】:1853年3月,太平军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北伐西征【鼎盛】:定都天京后,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天京变乱【转折】: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开始衰落;
后期防御:1857-1863,陈玉成、李秀成在后期军事作战的成败(浦口、三和大捷,安庆失守)
天京陷落【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前期(1853年)
3、纲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生产资料—平均主义
产品分配—圣库制度
进步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平均分配)的理想,具有革命性。
局限性: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太平天国后期(1859)
洪仁玕
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对比:《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产生背景 全盛时期 衰落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企图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当时形势没有实施
历史地位 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但反映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空想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时代特点 几千年来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农民阶级能够接受新事物
相同点 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方案;都没有真正付诸实施
材料一 李秀成弟弟所用的“砚是玉制的,盛水的盂是用红石雕成的,笔是金制的…王弟之手上则是金镯银镯累累也。” ——谢世诚《太平天国与吏治》
材料二 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的。” ——毛泽东
材料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农民阶级自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不得不在中外反革命联合压迫下宣告失败。
——范文澜
4、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领导集团内讧
②内因:
③外因: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①根本:
经验教训: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③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②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史料一 太平天国起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二 财权和兵权逐渐地落到了地方督抚手中,朝廷的权力也慢慢只剩下了任官命将一项(这一项权力后来也受到侵蚀)……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饷要自己筹。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宁》
1.下图是对中国近代某历史文献的评价。这一文献(  )
C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既具有革命性也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练习
2.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镶嵌着十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其中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如图是其中的一幅浮雕《金田起义》。它能名列其中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B.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思想
C.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D.引起清朝统治集团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
B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具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倾向
C.打破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D.代表的阶级属性发生变化
3.1851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太平礼制》,以天王诏令的形式对称呼、服饰、仪卫、舆马作了明确规定,不准逾越,“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这表明,太平天国( )
4.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太平天国,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
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太平天国声明:“我军肩负
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A.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坚守闭关自守政策
C.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张之洞

晚清四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农民阶级进行的反抗以失败而告终,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势力面对千年大变局,他们又做出什么样的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1、洋务运动的背景
内忧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清朝的半壁江山,给清朝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使得部分清朝统治者开始思考国家治理改革的问题。
外患
1856年,英法联军掀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为了挽救国家颓势,部分官员开始思考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史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史料二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薛福成《筹洋刍议论》
史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口号: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目的。
学习西方的“火器”,即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本质: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自强”、“求富”
直接目的:
指导思想:
学习内容:
中体西用(中体:封建制度;西用:技术)
①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②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③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官办的军用工业(“自强”)
2、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求富”)
3、创办新式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京师同文馆、留美幼童
3、内容
4、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最终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基础,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进行改革。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的目标未能实现。
三十年洋务,
竟毁于甲午一役!
泱泱之大国,
竟败于弹丸东夷!
5、评价
②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失败是必然的。
积极性
局限性
①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
材料一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唐凌《洋务运动进步意义简论》
性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
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防,推动了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3.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推动教育事业近代化。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轮船招商局
2.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时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器不如人”。正如李鸿章所言“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弓矛小枪小炮,故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而解决之道,在“讲求洋器”。这种认识,在当时 (  )
A.引发了全盘西化浪潮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促进了维新运动的深入
B
练习
1.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成立了总理衙门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创办了新式学堂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3.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工业生产    B.抵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发展资本主义    D.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D
4.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B
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1894-1895)

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根据提供的地图并结合教材,梳理边疆危机的表现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1、西北塞防——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内乱。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渡过危机。
2、西南门户——中法战争
1883年8月,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12月战争爆发。
1884年8月,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1885年3月,广西,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史料一 强兵为富国之本……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68明治天皇《亿兆安抚之宸翰》
史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史料三 东学党运动原本是宗教性质的,带有一些民族主义色彩但不含政治意识,但后来由于官方的迫害,它才带上政治色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史料四 19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邻近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李侃《中国近代史》
1、原因
日本方面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积极向外扩张。为应对国内市场狭小和原料不足,日本颁布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世界方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朝鲜方面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2、战争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军清军运兵船,战争开始;
2.继续:1894年9月,平壤陆战,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损失:1894年9月,黄海海战,清军失败,丧失黄海制海权;
4.危机: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
5.失败: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丰岛海战
威海卫战役
旅顺大屠杀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3、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款 内容 危害
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备战充分。
②中国国力不如日本,战略指挥上错误。
4、失败原因:
③封建落后腐朽的制度。(根本原因)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6、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10月)
原因:《马关条约》签署后,日本侵占台湾;
概况:台湾义勇军和刘永福黑旗军一起抗日;
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练习
1.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其后果是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2.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
A.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C
3.1897年1月,法国公使施阿兰在给国内的信件中写道:“这个时刻来到
了!今天,工程师和银行家取代海陆军成为中国的征服者。”这一观点反
映出,当时( )
A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B.列强不再谋求侵占中国的领土
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得到发展 D.法国放弃了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4.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  )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
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C
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侵略的加剧
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1、开端:
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1898年,谢缵泰感慨“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蚕食鲸吞,瓜分豆剖,中华大地群魔乱舞”的时局,悲愤难当,特绘制《时局图》,以警国人。
2、表现:
①政治:(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为:开工厂、修铁路、贷款等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直接出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投资办企业。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肠代表德国;
蛙代表法国;
太阳代表日本;
鹰代表美国。
争相成为中国债主(为向日本交出巨额赔款,清政府多次向外国银行团进行高额利息借款),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②经济:(资本输出)
练习
1.“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湾,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  )
A.自身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2.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  )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D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促使中国人民思考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甚至抛弃清朝统治,按照近代民族国家的模式建立新的国家的观念已经开始出现。从此以后,维新与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