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 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 新中国以来的重要改革
时代发展下多样化的改革类型
1、古代中国改革:
①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或变法:
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内容——除旧布新,即打破旧时代经济政治秩序,建立新时代经济政治秩序;
意义——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与变化;
代表——战国商鞅变法。
1、古代中国改革:
②分裂割据、民族融合时期少数民族改革或变法:
背景——国家出现分裂割据局面,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内容——推动汉化和民族融合;
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历程;推动经济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后世的统一及繁荣奠定基础。
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
1、古代中国改革:
③封建王朝统治中期或后期的改革或变法:
背景——封建专制统治中后期,弊端不断呈现,国家统治危机加深,如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等;
内容——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统治危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专制本身,改革措施大都被废除。
代表——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和明朝中期张居正改革。
2、近代中国改革:
中国近代探索救国救民的改革或变法
背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半殖半封程度不断加深;
近代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
内容——富国强兵,探索救国救命之路;
意义——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局限——改革或不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专制本身,或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改革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
代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 春秋战国的变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 春秋战国的变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
(1)背景:
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士阶层的崛起;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
唯物史观看历史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代表: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重点突破: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除旧布新;
3、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 ;
4、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5、意义:
①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②政治:打击了贵族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
③军事: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实现秦朝的国富兵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 春秋战国的变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变局中的“新局”
区域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局部统一
(政治内驱力、经济内驱力和民族向心力推动国家统一大势)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图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统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民族交融: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发放; 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中央集权加强;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恢复发展;
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收和徭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 在基层设三长(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史料: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推动汉化、民族融合)
措施一:迁都洛阳
思考:孝文帝执意迁
都洛阳原因?
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推动汉化、民族融合)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汉服
汉姓
通婚
汉语
措施二: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xuàn
①吸取和学习了汉族先进封建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②缓和民族矛盾,推动民族融合,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④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chāng hé
(2)措施及影响
概况 措施 影响
前期 冯太后主持 创建新制度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后期 孝文帝主持 推进汉化 民族融合 迁都洛阳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①吸取和学习了汉族先进封建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②缓和民族矛盾,推动民族融合,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
④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总结: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具体措施:
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根本目的: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客观评价:
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值得肯定。
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 春秋战国的变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3.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统治危机: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三冗两积);
②边患危机: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辽夏侵扰);
③社会要求: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
④直接原因: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结合史料和地图: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链接1:范仲淹“庆历新政”
时间 宋仁宗庆历年间
内容 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结果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改革官僚机构(育才) 改革财政制度(富国) 改革军事体制(强兵)
措施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裁兵法、军器监等
作用 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 减轻人民负担; 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4)意义:
①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②积极: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③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链接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料1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2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
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宋神宗后期改革决心的动摇。
▲ 春秋战国的变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
重要改革和变法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如一条鞭法)。
(3)作用及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材料一:张居正改革内容:
政治:整肃吏治,推行“考成法”。加强官吏考核,以法理政。
经济:赋税改革,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军事:外示羁縻(边防新政策),内修守备
材料二:“务在强公室,杜私门”“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1)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张居正改革的成效。
(2)据材料四思考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张居正改革会一朝颠覆 说明了什么问题
他用“最不齿”的手段,实现了最神圣的理想,让明朝多延续了至少60年。
答案:
(1)成效:
整肃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限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利于农业的发展;
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失败原因:触犯官僚、缙绅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与皇权形成矛盾;君主专制制度(根本)。
说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衰落。
总结:对比中国古代四次重要的变法改革
探究变法改革的规律及启示
1.规律
(1)从原因上看: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者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而进行改革。④少数民族改革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学习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息息相关。
(2)从成败原因看: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②改革者是否拥有实权;③改革举措是否切实可行;④改革者本身的决心和意志;⑤守旧势力是否过于强大。
2.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手段;(2)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发展;(3)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4)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求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课标要求:
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 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 新中国以来的重要改革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清政府(地主阶级)
——清末新政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
(3)内容: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思考:结合表格内容,指出其措施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1、积极意义:
政治上,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人才培养;
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总之,有利于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
2、局限性:没有涉及变革政治制度,如实行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
(4)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
(5)意义:
①政治:一定程度冲击了封建制度,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6)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既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思想解放运动。
(7)结果:变法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8)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材料:
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
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思考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和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对比悬殊;
②主观原因:
软弱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妥协性: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③策略失误:改革范围太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链接: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③由维新派发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实践的开始;
④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的却非常有限。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清政府(地主阶级)
——清末新政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迟到的近代化改革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思考: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阐释该观点。
答案:
①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②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
③革命形势发展: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
2、清末新政——迟到的近代化改革(1901年)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4)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爆发革命。
史料: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总结:多角度认识清末新政的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3.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4.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课标要求:
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 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 新中国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1949——1956年底)
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56底——1978底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978年底以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1949——1956年)
深 刻 改 变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1949-1956年)——深刻改变
(1)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全面建设时期(1956——1978年)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概况: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良好开端。
(2)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出现严重曲折。
(3)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1)目标引领: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成就:
农村改革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城市改革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对外开放 引进来: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走出去: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所有制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经济体制改革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位一体改革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意义: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对古今中国改革的正确认识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