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2 07: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社会动荡。
文 官 制 度
文官:也称公务员,一般是指经过公开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在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
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又称公务员制度 ,就是由国家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各级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传递、培训、晋升、调动、解 职、退休、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
材料1:
17世纪中叶以前国家官吏由国王任命,官吏的选用和升迁凭门第出生和对国王的忠诚。(光荣革命后)执政的大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也享有恩赐权,这些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徒充斥官场宦海。
到19世纪,英国的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总结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背景1: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等传统选官制的弊端重重。
恩赐官职制
个人徇私制
政党分肥制
链接:中古后期至近代早期的官员任用弊端
时期 社会背景 官员任用方式 弊端
中古时期 前中期 西欧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王权与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后期 后期国王权力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 恩赐官职制:国王和权贵常常凭个人的喜好随意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来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⑴随意性(或缺乏制度化);
⑵私人性(官员只是为国王和显贵服务,类似于仆从)
时期 社会背景 官员任用方式 弊端
近代早期 17—18世纪 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个人恩惠制: 统治集团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 ⑴(特点)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
⑵(弊端)官职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
西方内阁制和政党政治逐步形成 “政党分肥制”: 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一旦内阁重组或更换执政党,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 (弊端)执政党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材料2:
(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背景2: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改革选官制度;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重点突破: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事务日益繁杂,亟须建立高效的职业官僚体系;
②工业革命后,政党竞争更加激烈,政府(内阁)官员更换频繁,需要有能保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文职)管理队伍。
③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文官队伍。
④工业革命后,民主制度日益完善,平等参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要求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
总之,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公平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
材料3:
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 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背景3:启蒙思想影响和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背景4::中国科举制考试选拔和择优录取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传统官制弊端:旧的官吏制度弊端重重,不适应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①中古时期恩赐官职制: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奴仆;
②近代前期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腐败低效。
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事务日益繁杂,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亟须建立高效的职业官僚体系;
3、良好政治基础:议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4、思想教育因素:启蒙思想影响和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5、外来制度影响:中国科举制考试选拔和择优录取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18世纪初 限制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19世纪初 开始设立常务次官,政府官分两类,分别是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不受党派影响,可长期任职
1855年 政府接受1954年提出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870年 颁布法令,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文官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建立起文官的退休和晋升制度,不同等级的文官根据功绩和资历晋升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对。民主政治制度下享有政治地位的非职业政府公职人员。或直接由选举产生,或由选举中的获胜者提名、任命产生,有权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并负有政治责任。如英国政务官就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为文官公务员系统成员。相对于政治系统中的政务官,事务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参加党派活动,聘任不受内阁任期影响,即任期不由选举和党派转换所影响。如英国的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历史解释:
拓展:体现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务官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事务官)和政治中立两项原则,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区别 政务官 事务官
任期 任期制 常任制
产生方式 选举产生,或由选举中的获胜者提名、任命产生 考试选拔
职能权力 执掌国家权力,承担政治风险 管理国家事务,不承担政治风险
政治面貌 与执政党统一政治立场,与内阁共进退 不参加党派活动,保持政治中立
链接:文官制度下“两官”区别
(1)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2、其他欧美国家
——以英国文官制度为基础,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
★思考:通过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及发展的进程,谈谈对制度改革的认识?
认识:
文官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渐进、长期的过程;
制度的改革具有渐进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连续性,任何一种制度在形成过程中都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时间 背景 表现
18世纪初 为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英国规定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纪初 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 ①开始设立常务次官职位。
②政府官员分两类:
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即文官,包括次常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链接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
时间 背景 表现
1855年 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严重不满。 政府接受1854年提出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年 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
角度 特点 作用
横向 党政关系 政治中立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任期 职务常任
选拔录用方式 考试选拔、择优录用 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提高行政效率
选拔过程 公开竞争 有利于选才的公平公正
如何晋升 论功晋升 有利于激发文官的工作积极性
纵向 发展历程 不断完善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
链接2:西方文官制度发展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各种录用考试都要以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公告必须写明招考的职务、责任、待遇、资格、 考试科目及时间地点,成绩张榜公布,并通知本人;
所有公民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而受歧视,主要以“品行”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
文官的录用主要是按考试成绩,并参考个人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来鉴别优劣 , 择优录用。
—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
思考:根据材料总结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特点一: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
材料二: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特征二:政治中立
(补充:忠实执行、工作隐名)
材料三:《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联邦政府官员分成两个集团—职业文官与政治官员集团……划入职业文官行列的行政官员不再是由总统或是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终身任职。
——Pendleton Act of 1883[R].Basic Documents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1776-1950 [M].
材料四: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特点三:职务常任、论功晋升
“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
激励机制
1、特点:
(1)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政治中立: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4)忠实执行和工作隐名: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只需要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承担政治风险。
2、影响: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1)积极:
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弊端:
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③文官层次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链接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比较
项目 角度 科举制 文官制度
相同 性质 官员选拔考试制度,属于政治组织制度的范畴
方式 公开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标准 才能和品德
趋势 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
影响 ①积极:追求公平与效益;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弊端: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出现僵化现象。
项目 角度 科举制 文官制度
不同 社会环境 封建专制社会,受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 近代民主社会,不受国王、内阁控制
根源 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内容 受儒学影响,考试内容趋于单一 受启蒙思想影响,考试内容综合多样
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思想 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
价值取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自由、平等、博爱;公平和效率
联系 中国科举制体现的“机会均等”原则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链接2: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考试内容
中国科举制考试内容 最初为综合性考试,虽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
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 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