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时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30 10:42:50

文档简介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下列对于生态平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生态平衡是一种绝对的平衡
B.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的数量相等
C.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D.生态系统一旦平衡就不会改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
A.所具有的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所具有的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有大有小
D.所具有的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3.[2023·陕西宝鸡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越容易维持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正反馈调节来实现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稳态的方向发展
B.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
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5.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C.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D.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
知识点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生态学角度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D.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通常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D.极地冻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8.[2023·四川凉山高二统考期末]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与a呈正相关,与b呈负相关
C.北极苔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但恢复力稳定性强
D.外来物种引入可能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9.[2023·陕西榆林高二校考期末]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北极荒漠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冰川大量融化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的稳定性
D.物种特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知识点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2023·江西赣州兴国中学校考]下列措施中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
A.捕捉和消灭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B.提高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
C.引进外来物种,重建全新的生态系统
D.利用生态系统的多种资源
1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
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
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12.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下列叙述错误的(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
B.山体滑坡后,投入适当的物质和能量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C.过度利用的草原,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
D.与天然林相比,单一种植樟子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知识点4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3.[2023·吉林省吉林一中校考期末]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缸的生物成分齐全,比例适宜
B.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以保证能量的供应
C.生态缸内的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D.为充分利用生态缸的空间,应将生态缸用清水充满
14.设计制作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
A.应该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B.应该经常向生态缸中通气,从而保证缸中生物的呼吸
C.其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应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15.某同学打算制作一个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越多越好
C.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给自足的
D.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辽宁高二校联考期末]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会保持相对稳定
C.加快物质循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高、抵抗力稳定性低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减少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3.[2023·四川乐山高二统考开学考试]将城市污水、污泥有计划地投放到人工湿地中,利用人工湿地的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对污水、污泥进行净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科学搭配人工湿地的植物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若没有外界能量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稳态
D.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
4.[2023·山东临沂高二统考期末]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经足够长时间可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
B.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控制人类活动,禁止放牧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强
D.给予农田生态系统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提高其稳定性
5.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因为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6.[2023·内蒙古通辽高二校联考开学考试]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力稳定性弱,而恢复力稳定性强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7.热带雨林是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通常能够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该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C.该生态系统具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该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8.天津市针对甘肃古浪县水资源短缺现状,实施“农业水利现代化与智慧灌溉技术帮扶项目”,通过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落实国家“药肥双减”目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项目需遵循一定生态学原理。下列原理有误的是(  )
A.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项目实施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
C.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投入
D.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水肥
9.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废弃多年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B.山区植被遭到掠夺式砍伐后,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发生泥石流
C.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
10.将一个在光下保持稳定的生态缸,移入黑暗环境中保持较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该生态缸的变化是(  )
①缸中的生物总量增加 ②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在开始时最多,之后逐渐减少 ③演替将发生,最后达到稳态,保持能量流动 ④演替将发生,但最后所有生物将死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森林火灾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请完整的写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面火”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桉树林与天然林相比的最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4)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速度较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自然演替外,人类应辅以有效的方法,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12.如图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
A.甲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强
B.乙的恢复力稳定性比甲强
C.甲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比乙强
D.乙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比甲强
(2)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都能恢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具有以下的特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4)当外来干扰过强,严重时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缸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缸 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缸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原因是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________________,不能生长。
(2)丙缸比甲缸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缺少泥沙,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缸与甲缸相比,氧气含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也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可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3.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A正确;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越容易维持相对稳定,B、D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C错误。
4.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这使得生态系统常常朝趋向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A正确;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能量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故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D正确。
5.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A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B正确;生物圈内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能力限度范围内,当一定程度的CO2增多,可通过加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增多的CO2;当超过它的能力范围时,稳态才会被破坏,形成温室效应等,D错误。
6.答案:C
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说明火灾过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C正确。
7.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而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A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超过该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B正确;通常,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C正确;极地冻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D错误。
8.答案:C
解析:随着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所以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随着物种丰富度变大、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B正确;北极苔原营养结构简单,气候恶劣,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低,C错误;外来物种引入可能增加物种多样性,使营养结构变复杂,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9.答案:D
解析:北极苔原食物网相对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正确;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弱,无论是物质的积累还是能量的周转都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正确;非生物环境的变迁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川融化影响北极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物种特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也有关系,只是关联性强与弱的区别,D错误。
10.答案:B
解析:捕捉和消灭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提高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通常是通过增加生物种类实现的,该途径可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因为生态入侵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错误;利用生态系统的多种资源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减少,稳定性降低,D错误。
11.答案:D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能力降低,甚至灭绝,降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A错误;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没有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数目,所以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是减少了该地的物种种类,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避免有些物种因为人类活动灭绝,有利于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
12.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山体滑坡后,投入适当的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正确;过度利用的草原,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以保护生态系统,C正确;与天然林相比,单一种植樟子松林的组分少,食物网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D错误。
13.答案:D
解析:生态缸内生态系统成分齐全、比例恰当,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生态缸的材料是透明的,为生产者光合作用提供光能,B正确;生态缸中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且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C正确;生态缸的水量不宜装满,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使得瓶子内存储一定的空气满足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D错误。
14.答案:C
解析:生态缸应放在散射光下,不能放在直射光下,否则会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A错误;生态缸是密封的,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物质,包括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B错误;生态缸的制作原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生态缸中各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正确;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的数量比例要适中,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错误。
15.答案:D
解析:整个生态缸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错误;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其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需要外界输入,C错误;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D正确。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B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维持生态平衡,B正确;不能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低,D错误。
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A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越高,还要看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C错误;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使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降低,D错误。
3.答案:C
解析: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建立人工湿地时,科学搭配植物,形成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正确;任何生态系统若要保持稳态,正常进行下去,都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C错误;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后将其重新返还到非生物环境中,加快物质循环,D正确。
4.答案:D
解析:苔原生态系统是永久冻土带,温度低,即使其经足够长时间的演替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A错误;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可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弱,C错误;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故给予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5.答案:B
解析:①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通常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①错误;②由于该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②正确;③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相对平衡,③正确;④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④正确;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⑤正确,A、C、D错误,B正确。
6.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中生物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A正确;热带雨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冻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B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都较快,D错误。
7.答案:D
解析:由题意“能够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可知,该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种丰富度高,A、B正确;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生产者的数量一般大于消费者的数量,处于平衡状态,但一般不会大于分解者的数量,D错误。
8.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人工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是循环的,因此不能促进能量的循环,B错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水和无机盐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水肥,D正确。
9.答案:D
解析:废弃多年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错误;山区植被遭到掠夺式砍伐后,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发生泥石流,是人类破坏植被后,引发的自然现象,没有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10.答案:D
解析:①黑暗环境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缸内的氧气含量逐渐下降,生物总量会下降,①错误;②移入黑暗环境以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态缸内的总能量在开始时是最大的,之后逐渐减少,②正确;③生态缸缺少能量的输入,生态系统将崩溃,生物全部死亡,③错误,④正确。
11.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物质循环
(3)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4)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结构与功能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作为生产者(例如自养型细菌)、消费者(例如寄生细菌)、分解者(例如腐生微生物)。(2)适当的“地面火”能够烧掉枯枝落叶,实质上是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3)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差。(4)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地群落的演替速度较快;除自然演替外,人类应辅以有效的方法,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12.答案:(1)BD (2)收支平衡 (3)负反馈调节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曲线波动幅度较大,因此甲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A错误;由图可知,乙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正常运行范围所需要的时间比甲短,说明乙的恢复力稳定性比甲强,B正确;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乙生态系统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幅度小,且恢复到原状需要的时间短,因此乙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比甲强,C错误,D正确。(2)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来干扰过强,严重时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
13.答案:(1)下降 进行光合作用
(2)分解者数量太少
(3)较少 消费者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 保持适宜比例
解析:(1)乙瓶中,在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因此藻类的种群密度下降。(2)丙瓶与甲瓶相比,缺少泥沙,即分解者数量太少,无法将瓶中动植物遗体、动物的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3)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丁瓶与甲瓶相比,其中氧气含量低。(4)根据观测结果可知: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下列信息中不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虫媒花释放有香味的物质
B.孔雀展屏向异性求偶
C.蜜蜂舞蹈展示蜜源位置
D.狒狒梳理同伴毛发表示友好
2.下列关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种类对应错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物理信息
B.蜜蜂跳舞、孔雀开屏——行为信息
C.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化学信息
D.莴苣种子接受某种光信息发芽——行为信息
3.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猫竖尾巴向对手示威;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4.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实例与信息的种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山里的东北虎用尿液标记自己的领地范围——物理信息
B.地甫鸟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以告知雌鸟——行为信息
C.红三叶草花通过色彩和形状告知当地土蜂和其他昆虫前来采蜜——物理信息
D.猪笼草分泌“蜜汁”引诱昆虫并将其捕食——化学信息
知识点2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能体现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的是(  )
A.蝗虫释放聚集素引起蝗虫聚集
B.单侧光照使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C.雄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来吸引异性
D.狼群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猎捕兔子
6.[2023·河南南阳高二校考期末]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日照处理使菊花延时开放,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属于化学信息
C.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
B.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物理信息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都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8.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必须接受适宜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分泌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知识点3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9.下列措施不属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
B.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
C.施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D.使用一定频率的光处理种子,促进萌发
10.下列对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控制虫害优缺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学防治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B.化学防治会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C.生物防治将有害生物彻底消灭
D.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11.下列不属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D.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
12.[2023·四川广安二中校考]下列措施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B.将油菜幼苗摘心可促进侧枝发育,增加油菜籽的产量
C.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13.[2023·四川凉山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B.人工控制农作物光周期,使农作物早熟、高产
C.施用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进行传递
1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C.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
D.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江西赣州兴国中学校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昆虫学家法布尔把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风雨交加,仍然有许多雄蛾赶来交配。为了探究雌蛾是通过分泌某种物质还是通过声波来向雄蛾传递信息的,法布尔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雌蛾吸引雄蛾的信息及其种类分别是(  )
组别 处理方式 是否有雄蛾前来交配
A组 雌蛾+透气袋子 有
B组 放置过雌蛾的滤纸+透气袋子 有
C组 雌蛾+不透气袋子 没有
A.分泌的物质,化学信息
B.分泌的物质,物理信息
C.发出的声波,化学信息
D.发出的声波,物理信息
2.下列信息传递实例中,属于行为信息传递的是(  )
A.毒蜂身上的斑斓花纹表达了警告、威吓的意思
B.蚂蚁分泌出的尾迹素可以告诉其他的蚂蚁一些信息
C.蜜蜂发现蜜源时通过舞蹈动作来告诉其他同伴
D.田鼠多的地方能够吸引饥饿的老鹰前来捕食
3.[2023·福建三明一中校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4.[2023·浙江温州高二校考]在田间释放适量的性外激素以干扰害虫的雌雄交配,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之一。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措施对害虫种群的出生率影响远大于性别比例
B.该信息素能干扰害虫间化学信息的正常传递
C.该措施能促进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演变
D.本实例属于行为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5.[2023·四川乐山高二统考开学考试]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发现寄生植物后,释放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的气味,以实现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B.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C.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D.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且都具有单向性
7.[2023·陕西汉中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所利用的信息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
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
C.“我最闪亮”——孔雀开屏:求偶炫耀
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8.[2023·河南洛宁一中统考期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蝴蝶起舞可能是一种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只能向同种生物传递
C.黄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以来源于非生物环境
D.为防止果树遭受虫害,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
9.[2023·贵州贵阳校考期末]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下列对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花香引蝶、老马识途和心猿意马属于化学信息
B.蜜蜂跳“圆圈舞”和“8字摆尾舞”属于行为信息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10.[2023·河南新乡校联考期末]在某果园生态系统中,有一种雄蚊通过感知雌蚊翅膀扇动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科研人员通过模拟雌蚊翅膀扇动的声波来吸引雄蚊以达到灭杀雄蚊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灭杀雄蚊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的手段
B.灭杀雄蚊的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种间关系的调节
C.灭杀雄蚊的方法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D.灭杀雄蚊的过程体现的是物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1.贝克是英国一个农场的经营者,他在农场种植了一些粮食作物,栽培了多种果树,同时还饲养着优质的家禽、家畜等。他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农场中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以下是他采取的一系列增产措施:
①根据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利用部分的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使作物达到早熟、高产。
②释放过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③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④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⑤在稻田中竖立人工扎成的稻草人,风吹稻草人转动,起到驱赶鸟类的作用。
请据此回答问题:
(1)上述增产措施中,涉及的信息依次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2)请根据以上措施,总结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植物处于不利环境下,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会像动物一样,产生各种“补偿作用”和“防御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甲植物受到动物取食后,产生单宁、生物碱等来对付动物取食,不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单宁、生物碱属于______________信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乙(一种草本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后,会产生毒素X,食草动物逐渐产生了相关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能产生特殊的酶进行解毒,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解毒酶产生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遗传信息的传递角度回答)。
(3)以下各项中,属于植物“防御反应”实例的是________。
A.适当遮光后的植物,叶绿素的含量有所增加
B.禾本科植物被取食后,分枝增加
C.在病原体入侵植物后,植物细胞壁变厚
D.干旱环境中,樟树的根系更为发达
13.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烟草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烟草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A
解析:虫媒花释放有香味的物质是化学信息,不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孔雀展屏是一种行为,向异性求偶,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蜜蜂舞蹈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狒狒梳理同伴毛发是行为,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2.答案:D
解析:蝙蝠依据声音定位属于物理信息的体现,A正确;蜜蜂跳舞、孔雀开屏均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性外激素是动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光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3.答案:B
解析: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其中“闪光”属于物理形式,因此通过“闪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猫竖尾巴向对手示威属于通过行为传递信息;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合物是一种化学物质,传递的是化学信息。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即B正确,A、C、D错误。
4.答案:A
解析:山里的东北虎用尿液标记自己的领地范围,尿液是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地甫鸟雄鸟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属于发现天敌以告知雌鸟的特殊行为,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红三叶草花通过色彩和形状告知当地土蜂和其他昆虫前来采蜜,色彩和形状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猪笼草利用叶子中脉顶端的罐子分泌“蜜汁”引诱昆虫并将其捕食,其蜜汁是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5.答案:D
解析:蝗虫释放聚集素引起蝗虫聚集,不涉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A错误;单侧光照使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B错误;雄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来吸引异性,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错误;狼群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猎捕兔子,狼群和兔子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6.答案:D
解析:长日照处理使菊花延时开放,即日照时间能改变开花的时间,同时能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说明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可以由生物产生,也可以由非生物环境发出,例如光照、温度等,D错误。
7.答案:B
解析:行为信息是指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的某种信息,所以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A正确;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开花受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C正确;化学信息是指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都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D正确。
8.答案:C
解析:莴苣的种子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反映的是草与食草动物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
9.答案:C
解析:延长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A不符合题意;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不符合题意;施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属于信息传递的应用,C符合题意;使用一定频率的光处理种子,促进萌发,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化学防治会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A正确;使用农药这种化学防治的方法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会杀死其他生物,如害虫的天敌,B正确;生物防治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但不会将有害生物彻底消灭,C错误;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D正确。
11.答案:D
解析:利用信息传递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A不符合题意;利用信息传递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B不符合题意;利用信息传递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如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C不符合题意;利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属于多倍体育种,不属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D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利用昆虫信息素(化学信息)诱捕有害昆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A不符合题意;将油菜幼苗摘心可促进侧枝发育,利用的原理是解除顶端优势,并没有利用生态系统信息的传递,B符合题意;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因此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能提高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C不符合题意;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D不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延长对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A不符合题意;人工控制作物的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是利用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B不符合题意;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模拟性外激素的作用,属于化学信息,C不符合题意;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这是信息传递的途径,D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利用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错误;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利用的是物理信息控制有害动物,B正确;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C错误;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并没有涉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D错误。
15.答案:C
解析: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灯光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光照这一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B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A
解析:分析题意,A组和C组对照说明雌蛾传递的信息必须通过透气性装置才能传递,A组和B组对照说明雌蛾分泌的应是某种物质,综上分析,该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
2.答案:C
解析:毒蜂身上的斑斓花纹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蚂蚁分泌出的尾迹素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蜜蜂发现蜜源时通过舞蹈动作来告诉其他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田鼠多的地方能够吸引饥饿的老鹰前来捕食,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3.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不仅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非生物环境,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A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即行为信息,B正确;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不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错误;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对二者都有利,D错误。
4.答案:D
解析:干扰雌雄交配主要影响出生率,但对性别比例影响不大,A正确;利用性外激素类调节剂干扰害虫雌雄交配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正确;在田间释放适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促进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演变,C正确;本实例中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人为投放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的化学信息传递,属于化学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D错误。
5.答案:C
解析:小囊虫发出的聚集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榆树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群体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形成的,属于化学信息,C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错误;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可由非生物环境产生,如光,B错误;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个体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属于化学信息的作用,C正确;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但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D错误。
7.答案:C
解析:“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8.答案:B
解析:日照时间的长短属于物理信息,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蝴蝶起舞可能是一种行为信息,该信息可向同种生物或异种生物传递,B错误;黄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如光、温度等,C正确;为防止果树遭受虫害,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以降低有害动物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9.答案:A
解析:花香引蝶中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老马识途可能通过气味、对地形的记忆,属于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心猿意马属于心理活动,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错误;蜜蜂的“圆圈舞”和“8字摆尾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也有单向的,D正确。
10.答案:B
解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利用灭杀雄蚊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的手段,A正确;灭杀雄蚊的过程,破坏了蚊子的性别比例,降低了该种群的出生率,体现了生物的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错误;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D正确。
11.答案:(1)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
(2)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析:(1)①根据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利用了物理信息光能使得作物达到早熟、高产。②性引诱剂属于化学物质,通过化学信息破坏种群的雌雄比例,从而影响害虫的出生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③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光照属于物理信息。④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声波、磁场、光辐射属于物理信息。⑤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是利用物理信息实现对鸟类进行控制。(2)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2.答案:(1)化学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协同进化 基因的表达(或转录和翻译)
(3)C
解析:(1)由题可知,单宁、生物碱属于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由于植物产生的这些化学信息是来对付动物的,使动物减少对植物的捕食,故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草本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后产生毒素X,而食草动物也产生了相应特殊的酶来解毒,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这种现象为协同进化。解毒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产生过程为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3)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是对入侵者的“防御”,为了防止病原体再次入侵,植物细胞壁变厚,而其它选项都不能体现“防御反应”,故选C。
13.答案:(1)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物 不污染环境
(3)捕食 (4)种间竞争
解析:(1)烟草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利用烟草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其主要优点是不会污染环境。(3)甲种蛾幼虫采食烟草叶片,这说明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都采食烟草叶片,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碳循环
1.[2023·新疆巴音郭楞高二校联考期末]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
①光合作用 ②细胞呼吸 ③化能合成作用 ④燃烧作用 ⑤分解作用 ⑥蒸腾作用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⑤⑥
2.[2023·陕西西安市远东一中校考期末]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式之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地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乙地的生产者利用
B.碳进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方式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近年来碳循环平衡的打破很可能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之一
3.[2023·浙江1月]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4.[2023·河南洛宁一中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
D.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
5.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A. B.
C. D.
知识点2 生物富集
6.[2023·广东佛山高二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元素都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铅与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
C.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生物富集现象越明显
D.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物质的循环与分布,引发生物富集现象
7.DDT曾作为一种高效农药广泛用于防治害虫,而现在被禁止使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食物链的延长,生物体内的DDT含量下降
B.DDT性质稳定,不易失效
C.DDT污染环境,危害多种生物
D.DDT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至其他地区
8.[2023·吉林一中校考期末]以下是某水域DDT的污染状况: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 植物 浮游 动物 底栖 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表明DDT具有生物富集现象
B.表中所列消费者中乌體的营养级最高
C.DDT在生物群落各营养级间循环往复
D.鲫鱼摄入的DDT有部分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知识点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循环往复的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相依相伴进行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粪便作为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知识点4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2.下列关于“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A.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为自然状态
B.对照组和实验组应该包埋同种等量落叶
C.实验组土壤灭菌的方法为100 ℃恒温加热1 h
D.实验时间为几天甚至几周,因此要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
13.下列有关“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落叶分解的时间
B.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土壤要灭菌处理
C.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
D.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
14.[2023·吉林一中校考期末]下列有关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操作及分析,正确的是(  )
A.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B.自变量是对土壤的灭菌方式,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
C.对实验组土壤的处理要尽可能地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D.实验组中落叶的腐烂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15.关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课题,设计不合理的是(  )
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处理等量淀粉糊
B.实验应分别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高温消毒后再处理淀粉糊
C.应在20 ℃左右处理7天后,再进行相关检测
D.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吉林长春市第五中学校考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2023·湖北十堰高二统考]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以CO2的形式通过丙的自养代谢进入生物群落
B.碳在丙→乙→甲这条食物链间的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C.图中的乙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①②③均包括呼吸作用将碳返回到非生物环境的过程
3.[2023·河南新乡高二校联考期末]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a、b、c表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⑤是相关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主要发生在a、b、c之间
B.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碳元素能通过c的分解作用⑤进入大气
D.碳在a、b、c中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4.[2023·河南安阳一中校考开学考试]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习近平主席宣布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体现了全球“碳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碳共同体”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C.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往返利用
D.低碳生活、使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环境中的氮元素无法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可以循环往复
C.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循环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树造林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  )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7.下列关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动力
B.仅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渠道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8.[2023·四川德阳高二统考期末]生物富集的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为: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C.BCF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
D.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其浓度在较高营养级中一般较高
9.[2023·四川凉山高二统考期末]下图表示生物圈的碳循环示意图,A、B、C、D代表生物群落,箭头代表循环过程。请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图中缺少的箭头。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输入生物圈的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X是指________,其被A吸收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
(4)B、C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X含量过多造成温室效应,请列举两条“低碳”、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验证“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时,将取自某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步骤 A B
①加淀粉糊 10 mL 10 mL
②加土壤浸出液 30 mL /
③加蒸馏水 / X
④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加适量的试剂Y摇匀
⑤观察实验现象 不变蓝 变蓝色
注:“/”表示不加
(1)步骤①A和B烧杯均加入10 mL淀粉糊是为了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变量。
(2)步骤③中的“X”处应填________,B烧杯作为实验设计的________组。
(3)步聚④中的试剂“Y”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现象,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B
解析:①③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利用CO2和H2O合成有机物,从而使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①③正确;②动植物通过细胞呼吸将自身的有机物分解,其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②错误;④通过燃烧作用,可以将化石燃料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④错误;⑤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等中的有机物分解,其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⑤错误;⑥蒸腾作用是指水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⑥错误。
2.答案:B
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甲地生物呼吸产生的CO2能作为乙地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A正确;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固定为含碳有机物,碳进入非生物环境的方式除了呼吸作用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近年来碳循环平衡的打破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C正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3.答案:A
解析: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符合题意;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利用,利于实现碳中和,B、C、D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也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A正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化合物,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非生物环境的过程,C正确;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等特点,D正确。
5.答案:D
解析: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非生物环境,因此应是分解者→非生物环境,A错误;消费者能将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不能将无机物转变形成有机物,应该是消费者→非生物环境,B错误;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应是生产者→消费者,C错误;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非生物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非生物环境,D正确。
6.答案:A
解析:生物富集通常是难以降解的有机物或重金属元素等,A错误;铅属于重金属,不易分解,故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富集的铅越多,与碳循环过程不同,B正确;生物富集会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生物富集现象越明显,C正确;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物质的循环与分布,引发生物富集现象,如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可能导致生物富集现象,D正确。
7.答案:A
解析:DDT不易被分解,因而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最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即随着食物链的延长,生物体内的DDT含量逐渐上升,A错误;由于DDT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因而药效长久,表现为不易失效,B正确;DDT虽然能杀死农药害虫,但污染环境,并通过食物链传递,能危害多种生物,C正确;由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且DDT不易被分解,因此,DDT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至其他地区,D正确。
8.答案:C
解析:表中数据表明DDT具有生物富集现象,A正确;表中所列消费者中乌鳢的DDT含量最多,故其营养级最高,B正确;DDT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不能在营养级间循环往复,C错误;鲫鱼摄入的DDT有部分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D正确。
9.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正确;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正确;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正确;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讲,物质循环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而能量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D错误。
10.答案:C
解析: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B正确;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两者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11.答案:A
解析: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植物利用,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循环性,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12.答案:C
解析: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应不做处理,处于自然状态,实验组为了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应对土壤进行处理,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放入土壤中的落叶的种类和数量都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B正确;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实验组的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可以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C错误;实验时间为几天甚至几周,因此要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D正确。
13.答案:B
解析: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落叶的分解时间,如在温暖的环境中,落叶分解较快,A正确;探究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自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量,因此实验组土壤要灭菌处理,B错误;具有分解作用的土壤微生物主要营腐生生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类型,C正确;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时,需提前制备土壤浸出液静置备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微生物,D正确。
14.答案:C
解析:该实验采取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A错误;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B错误;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尽可能地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C正确;实验组由于缺乏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其落叶的腐烂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D错误。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因此对照组用蒸馏水处理淀粉糊,而实验组用土壤浸出液处理淀粉糊,A正确;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高温消毒后,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被杀死,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需要时间,实验中应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20℃左右处理7天后,再进行相关检测,C正确;土壤微生物可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实验可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D正确。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A
解析:消费者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碳循环的过程,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非生物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非生物环境中,是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2.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丙与大气中的CO2双向循环,丙属于生产者,故碳以CO2的形式通过丙的自养代谢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甲是分解者,丙→乙→甲不能构成食物链,B错误;乙是消费者,消费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正确;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三者均有呼吸作用,可以将碳返回非生物环境,D正确。
3.答案:A
解析:碳循环主要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c为分解者,碳元素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进入大气,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4.答案:C
解析:将全球看作碳的共同体,是因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B正确;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C错误;低碳生活、使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都可以减少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5.答案:D
解析: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非生物环境中的氮元素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而不是各种化合物,B错误;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错误;控制温室效应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树造林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
6.答案:A
解析: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错误;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B正确;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庄稼根的呼吸,进而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农田生态系统不断输出农产品,因此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
7.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动力,A正确;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食物链和食物网也是生物富集的渠道,C正确;物质是可循环的,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8.答案:C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因此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正确;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可知,生物富集效率会受到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生物富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生物富集系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从而不断富集,C错误;环境污染物沿着营养级传递过程中,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比在低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高,D正确。
9.答案:(1)见解析
(2)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
(3)CO2 不需要
(4)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有重要作用
(5)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解析:(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使生物群落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中。图中缺少从生产者A到大气的箭头,缺少B和C消费者到大气的箭头,如图所示: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输入生物圈的能量是指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3)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CO2的形式存在,通过气孔被吸收,在该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4)B和C是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有重要作用。(5)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如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缓解温室效应。
10.答案:(1)无关 (2)30mL 对照 (3)碘液 (4)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
解析:(1)淀粉糊体积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故A和B烧杯均加入10mL淀粉糊。(2)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应在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故步骤③中的“X”处应填30mL;B烧杯中无土壤微生物,作为实验设计的对照组。(3)为检测淀粉的存在与否,步聚④中的试剂“Y”应是碘液,可与淀粉反应呈蓝色。(4)观察实验现象可知,有土壤浸出液(土壤微生物)的A组不变蓝色,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淀粉分解。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能量流动的过程
1.[2023·黑龙江富锦市一中校考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形式是光能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
C.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初级消费者体内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  )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D.部分以呼吸热能形式散失
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但图中有不完整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的能量大部分流向次级消费者
B.乙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C.甲、乙处各缺少一个细胞呼吸的箭头
D.①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知识点2 能量流动的特点
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下列叙述中,不能解释能量流动逐级减少的是(  )
A.总有一部分a和b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利用
B.b、c摄入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被排出
C.照射到a上的太阳能不能被全部固定
D.a、b和c生命活动的维持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5.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指的是(  )
A.下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呼吸消耗能量的比例
B.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
C.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
D.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其原因不可能是(  )
A.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B.被摄食后有部分能量未被同化
C.各营养级同化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D.各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7.“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
A.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C.虎性情孤独,不群聚
D.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8.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都相同,下列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获得最多能量(绿色植物提供)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蝗虫→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9.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少,散失的能量越少
10.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
营养级 能量(J·m-2)
a 141.10×105
b 15.91×105
c 0.88×105
d 871.27×105
A.a B.b
C.c D.d
知识点3 生态金字塔
11.如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12.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生物缺少构成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但可以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B.所有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都要少于生产者的数量
C.图中可以表示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可以表示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若图中为能量金字塔,则说明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逐级递减
13.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对于有毒物质来说,还存在有毒物质富集金字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B.一定时间内,某些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可以大于第一营养级
C.流经较高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故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也较少
D.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形成有毒物质富集金字塔
知识点4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4.关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作套种、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均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稻田除杂草养蟹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D.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15.(不定项)家畜养殖时通过一定措施提高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在以植物饲料养猪的过程中,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有(  )
A.利用青贮技术发酵制作猪饲料
B.用秸秆和猪的粪便沤制沼气
C.将猪进行圈养,减少猪的活动空间
D.选择消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良品种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山东临沂高二统考期末]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农田除草和消灭害虫可以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流向下一营养级或分解者的能量
C.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不能再被其他生物同化
D.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地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
D.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2023·辽宁营口高二校联考期末]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B.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一只狼捕食了一只野兔,则该狼获得该野兔10%~20%的能量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之和
D.c的遗体残骸及其产生的粪便都是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4.[2023·河南安阳开学考试]科学家在研究银泉生态系统时,调查了该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统计了各类生物的同化能量值(kJ·m-2·a-1),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为22 859 kJ·m-2·a-1
B.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
C.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0%~17%
D.第四营养级约38.6%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5.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能量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下列关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不会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B.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D.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呈正金字塔形,而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则是倒置的
6.“草→兔→狐→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此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的过程
B.兔产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
C.当狐捕食兔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D.狐捕食一只兔,可获得该兔体内全部的能量
7.如图为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字母表示能量的数值)。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d+e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e的一部分
C.第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a+b)×100%
D.农田除草和杀虫可能影响该食物链和能量流动方向
8.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和人工投入的能量
B.f表示生态系统中输出热能部分
C.c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
D.施用农家肥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9.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营养级Ⅱ)时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远远少于位于营养级Ⅲ的生物个体数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的能量来源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10.回答下列有关荔枝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某果园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该果园有食物链:荔枝(W1)→丽金龟(W2)→食虫鸟(W3),括号内为该生物种群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5W1,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D
解析: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错误,D正确;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错误。
2.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体内同化的能量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A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体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因为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所以其下一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B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即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甲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只有大约10%~20%的能量流向次级消费者,乙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B错误;甲处缺少一个细胞呼吸的箭头,C错误;①是指草食动物粪便所含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正确。
4.答案:C
解析:总有一部分a和b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利用,这部分能量不能进入下一个营养级,A不符合题意;b、c摄入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被排出,而不能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B不符合题意;a固定的太阳能是能量流动的起点,照射到a上的太阳能不能被全部固定,不能解释能量流动逐级减少,C项符合题意;a、b和c生命活动的维持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不能进入下一个营养级,D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6.答案:C
解析: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能量被摄取后有部分未被同化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各营养级同化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是正常的能量转换过程,不是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C符合题意;各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属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一般来说,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虎食量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因此,虎是营养级别很高的生物,可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量也就少,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B正确。
8.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某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低,获得能量越多,所处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越少。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所处营养级最低,是第三营养级,故获得能量最多,A、B、C错误,D正确。
9.答案:C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A正确;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越短,能量损耗越少,可供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B正确;次级消费者能捕食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每个营养级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热能,所以营养级越少,散失的能量越少,D正确。
10.答案:A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表中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三级消费者。
11.答案:C
解析:Ⅰ为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A错误;Ⅳ为三级消费者,为该生态系统的顶级营养级,B错误;E1为Ⅰ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C正确;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所以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可能越多,D错误。
1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由于食物关系可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A正确;由于能量逐级递减,使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一般也逐级递减。但有例外,如森林中绿色植物的数量比初级消费者的数量少,B错误;图中的数量金字塔,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可以表示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若图中为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说明能量逐级递减,D正确。
13.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金字塔型,A正确;某些生态系统,如海洋生态系统在某一季节会短暂出现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可以大于第一营养级的情况,B正确;数量金字塔有时候会呈现出倒金字塔形,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反而多于较低营养级,C错误;有毒物质难以分解,不易排出,沿食物链不断富集形成有毒物质富集金字塔,D正确。
14.答案:B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作套种、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均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并不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稻田除杂草养蟹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做到适度放牧,从而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D正确。
15.答案:AD
解析:利用青贮技术发酵制作猪饲料,有利于猪的消化吸收,可以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A正确;用秸秆和猪的粪便沤制沼气,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将猪进行圈养,减少猪的运动,有利于脂肪积累体重增加,但不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消化能力强的品种,有利于对饲料的消化利用,能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A
解析:农田除草、消灭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生物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流向下一营养级或分解者的能量,B正确;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部分能量,热能不能再被其他生物同化,C正确;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2.答案:D
解析: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有的生态系统还需外源能量的投入),生态系统存在能量散失,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C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3.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它们所制造有机物中的能量,而生产者a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即生产者总光合作用减去呼吸作用散失所得,A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即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而不是个体的同化量之比,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b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传给下一营养级c和传给分解者,b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所以b的同化量大于三者呼吸消耗的能量,C正确;c为次级消费者,c产生的粪便,不在同化范围之内,即c产生的粪便,不能算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应算上一营养级b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
4.答案:D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87127kJ·m-2·a-1,同化的能量除了呼吸消耗的,还会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和未被利用,87127-50158-14110=22859,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小于22859kJ·m-2·a-1,A错误;每个营养级中呼吸作用所消耗能量的比例=呼吸能量值÷同化能量值×100%,分别约为57.6%、56.1%、83.2%,61.4%,B错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值÷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值×100%,分别约为16.2%、11.3%、5.5%,C错误;同化的能量除了呼吸消耗的,剩余的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88-54)÷88]×100%=38.6%,D正确。
5.答案:C
解析:城市生态系统可以从其他生态系统获得能量,所以自然生态系统会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影响,A错误;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外界有机物的输入,B错误;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正确;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都是呈正金字塔形,D错误。
6.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错误;兔的粪便没有经过兔同化,是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B正确;兔和狐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当狐捕食兔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C错误;每个营养级都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等,故狐捕食一只兔,则该兔体内能量只有一部分流向狐,D错误。
7.答案:B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包括生产者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等于a+b,或者等于a+c+d+e,A正确;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量b,不属于图中e的一部分,B错误;第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e/(a+b)×100%,C正确;农田除草和杀虫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8.答案:D
解析: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人工投入的能量,A正确;由图可知,f表示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值,B正确;c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正确;农家肥可经微生物的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不能为生产者提供能量,D错误。
9.答案:(1)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总能量 营养级越高能利用的能量越少,而且营养级高的物种个体一般较大
(2)初级消费者所摄入的全部能量 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能量c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遗体残骸中的能量f
(3)b/y×100%
10.答案:(1)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枯枝落叶等
(2)20%
(3)还有部分能量流入与丽金龟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解析:(1)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枯枝落叶等。(2)图示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初级消费者,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D的同化量÷A的同化量×100%即(1.5×106)÷(7.5×106)×100%=20%。(3)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该果园有食物链:荔枝(W1)→丽金龟(W2)→食虫鸟(W3),丽金龟最多获得的能量为:W2=1/5W1,但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5W1,其主要原因是还有部分能量流入与丽金龟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范围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市场中的所有肉类、蔬菜类和微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是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
2.下列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的所有成年大熊猫属于一个种群
B.四川卧龙保护区的所有冷箭竹属于一个种群
C.四川卧龙保护区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D.四川卧龙保护区的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整个岩石圈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岩石圈上层和整个水圈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4.[2023·四川凉山高二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C.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5.“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中无机盐的生物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 D.次级消费者
6.[2023·福建三明一中校考]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⑥细菌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A.②⑥ B.②③
C.①⑤ D.②⑤
7.[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校考]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
C.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B.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例如多数动物和某些植物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点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0.[2023·吉林长春市第五中学校考期末]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每种生物只被一种生物捕食
B.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C.动物都可以称为第二营养级
D.每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
11.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山鹰
C.植物→兔→山羊
D.植物→鼠→蛇→山鹰
12.[2023·河北衡水高二校考]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可以是植物或动物
B.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C.食物链同一环节上不同种生物的总和构成同一营养级
D.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个数是没有限制的
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下列不属于形成食物网原因的是(  )
A.一种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B.一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取食多种植物
C.一种植食性动物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取食
D.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所取食
1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二校联考期末]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
B.三级消费者包括狐、吃虫的鸟和肉食昆虫
C.狐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D.图示食物网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15.[2023·江西赣州兴国中学校考]实验小组调查了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链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2)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鲅鱼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带鱼和鳀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中国毛虾的数量大量减少,则鳀鱼的数量会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2023·内蒙古通辽校联考开学考试]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聚积的雨水中还生活着水蚤等多种生物,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下列各项中,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结构层次”水平相当的是(  )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害虫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一片松林里的全部生物
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
2.[2023·四川雅安统考期末]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B.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指的是各种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解者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
B.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C.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某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
4.[2023·山西校联考开学考试]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能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只处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5.[2023·河南洛宁一中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它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6.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B.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还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因为动物都是靠捕食获取食物,所以都是消费者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是捕食关系
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
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8.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B.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
C.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中的生物可能与周围的很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D.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
B.乙减少,丙增多是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C.四种生物及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D.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
10.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样,有的生物具有双重身份,如猪笼草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捕食昆虫;大肠杆菌既可以寄生在人的肠道中,也可以生活在腐烂的有机体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猪笼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B.大肠杆菌既是消费者,也是分解者
C.昆虫都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D.有些昆虫虽然以绿色植物为食,但也可帮助植物传粉
11.如图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图,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都有共同的结构和功能,所有生态系统的结构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是________,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________型生物,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3)b中全是________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加快物质循环。
12.某同学在野外观察到的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以%表示)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 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
大鼠 休息20% 寻找配偶 10% 吃植物种子 45% 追逐小鼠 25%
小鼠 休息20% 寻找配偶 10% 吃植物种子 45% 被大鼠追逐 25%
浣熊 休息75% 寻找配偶 10% 吃大鼠 15%
北美郊狼 休息75% 寻找配偶 5% 吃浣熊 20%
(1)此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大鼠和小鼠是________关系。
(2)浣熊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北美郊狼成了当地居民们讨厌的动物,居民们开始毒杀北美郊狼,导致其种群数量显著减少,短时间内小鼠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次级消费者。
(3)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其中鹰所在营养级最高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市场中的所有肉类、蔬菜类和微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C错误;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其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B正确;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等,但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如均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D正确。
2.答案:A
解析:中国所有的成年大熊猫并不包括所有的大熊猫个体,A错误;同一区域内所有冷箭竹是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四川卧龙保护区属于一个生态系统,C正确;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群落,D正确。
3.答案:D
解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表面),A、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错误,D正确。
4.答案:A
解析: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分解者能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动物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非生物环境中,因而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A正确;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B错误;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但不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是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包括细菌,D错误。
5.答案:C
解析:“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秋风吹落叶本是件无奈的事,但来年春天可以化作肥料,滋润花朵生长;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中无机盐的生物是分解者。
6.答案:A
解析:①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可以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属于生产者,②正确;③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③错误;④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④错误;⑤消费者和分解者均为异养型生物,⑤错误;⑥细菌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乳酸菌属于分解者,⑥正确。
7.答案:C
解析:化能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大肠杆菌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属于消费者,但其还可以作为分解者,故一种生物不一定只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B错误;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D错误。
8.答案:A
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正确;蚯蚓是需氧生物,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错误;病毒是异养生物,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部分,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其他的自养型生物,比如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B错误;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大多数是植物,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大多数是动物,C正确;微生物不都是分解者,例如硝化细菌是微生物,但它是生产者,分解者也不都是微生物,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D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不能被捕食,某种生物也不一定只被一种生物捕食,A错误;食物网是由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B正确;肉食性动物不吃植物,不能被称为第二营养级,C错误;有些动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因此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D错误。
11.答案:D
解析: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A错误;田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不是生产者,而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兔和山羊没有捕食关系,两者都是植食性动物,是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鼠、蛇、山鹰四者之间的关系,D正确。
12.答案:C
解析: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动物不能作为该种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A错误;食物网是指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食物网中的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B错误;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C正确;由于能量传递效率通常是10%~20%,故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个数是有限制的,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D错误。
13.答案:D
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因是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其他生物捕食,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该食物网中含有4条食物链,A错误;三级消费者包括狐、吃虫的鸟,B错误;狐占据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C正确;图示中吃虫的鸟一方面捕食肉食昆虫,另一方面吃虫的鸟和肉食昆虫都以草食昆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食物网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种间竞争,D错误。
15.答案:(1)生产者和消费者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7 四 捕食和种间竞争
(3)减少 中国毛虾的数量减少,一方面鳀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带鱼更多的捕食鳀鱼导致鳀鱼的数量减少
解析:(1)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扇贝→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梭子蟹,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带鱼,浮游植物→中国毛虾→鳀鱼→鲅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鳀鱼→鲅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鳀鱼→带鱼。可见鲅鱼所处的食物链有两条,均属于第四营养级;带鱼以鳀鱼为食,且带鱼和鳀鱼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因此,带鱼和鳀鱼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3)若中国毛虾的数量大量减少,则鳀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带鱼会更多的捕食鳀鱼,因而导致鳀鱼的数量有所减少。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D
解析: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所以一段朽木的“生命结构层次”水平是生态系统,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害虫不是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属于种群;一片松林里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属于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
2.答案:C
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A正确;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一些动物也可作为分解者,如蚯蚓,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3.答案:D
解析: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它们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非生物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B正确;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某些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是分解者,C正确;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D错误。
4.答案:A
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A正确;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B错误;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D错误。
5.答案:D
解析: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蜣螂、秃鹫为分解者,A错误;生产者不是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如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B错误;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C错误;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非生物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D正确。
6.答案:A
解析: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但不是植物,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A正确;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B错误;蚯蚓、蜣螂等是动物,但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7.答案:C
解析: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是捕食关系,也可以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根据食物的来源不同,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在捕食食物链中,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错误;食物网是由多条交错复杂的食物链构成的,一种生物可能有多种食物,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其他生物来取代,D正确。
8.答案:C
解析: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B错误;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可能与周围的很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食物网,C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丁种群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营养级,最可能为生产者,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可推出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A正确;ab段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图中仅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该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动植物,C错误;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D正确。
10.答案:C
解析:猪笼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生产者,A正确;大肠杆菌既可以寄生在人的肠道中,从人体中获得有机物,属于消费者,也可以生活在腐烂的有机体中,为腐生型,属于分解者,B正确;昆虫存在植食性昆虫和肉食性昆虫,因此昆虫不都属于初级消费者,而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有些昆虫虽然以绿色植物为食,但也可帮助植物传粉,D正确。
11.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生产者 自养 (3)异养
解析:(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据图可知,由于a的箭头是双向的,即a可以流向b、c,同时a、b均可流向c,所以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代表的是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可能是光能自养型,也可能是化能自养型,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3)据图分析可知,b是消费者,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是异养型的生物。
12.答案:(1)两 种间竞争 (2)三
(3)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4)增多 北美郊狼减少,浣熊增多,大鼠减少,小鼠和大鼠的竞争减弱,小鼠增多
解析:根据表中的信息分析:小鼠和大鼠都以种子为食,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浣熊捕食大鼠;北美郊狼捕食浣熊;所以共有两条食物链:①植物种子→小鼠;②植物种子→大鼠→浣熊→北美郊狼。(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此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大鼠和小鼠是种间竞争关系,两者均以植物种子为食。(2)根据食物链“植物种子→大鼠→浣熊→北美郊狼”可知,浣熊处于第三营养级。(3)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4)毒杀北美郊狼,导致其种群数量显著减少,浣熊由于天敌减少,其繁殖数量会增加,导致大鼠减少,由于大鼠与小鼠是种间竞争关系,二者竞争关系减弱,所以短时间内小鼠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
13.答案:(1)8 捕食和种间竞争
(2)植食性昆虫和老鼠 食虫鸟、食虫昆虫、蛙、蛇和鹰
(3)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或食虫鸟)→蛇→鹰
(4)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食虫昆虫 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解析:(1)该生态系统共有8条食物链,鹰捕食蛇,鹰和蛇都以老鼠、食虫鸟为食物,因此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2)在此食物网中,植食性昆虫和老鼠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食虫鸟、食虫昆虫、蛙、蛇和鹰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3)根据题图分析,鹰占有第三、四、五、六共4个营养级。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为: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或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4)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缺一不可。因此若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增加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5)由于食虫昆虫只能捕食植食性昆虫,食物单一,且天敌多,所以在植食性昆虫减少时,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