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中国:
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
2、世界: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
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户籍制度
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建造与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两汉 ①百姓入籍,成为“编户齐民”(编户制度);
②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③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西晋 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称“黄籍”
东晋 ①分黄籍白籍管理: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黄籍登记、南渡北民编入白籍管理,但不承担赋税;
②白籍人口土著化: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税,将侨居户口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税。
朝代 户籍制度
隋朝 “大索貌阅”:针对魏晋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为偷税漏税而隐瞒土地和人口数目的情景,隋文帝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唐朝 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宋朝 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无土地的佃户),且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元朝 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定户籍,统称为“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沿袭职业定户籍,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清朝 ①背景: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政府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
②制度: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链接: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东晋:
变化:初期分黄籍和白籍,此后发展为白籍均编入黄籍。
原因:西晋永嘉之乱,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为与本地土著居民相区别故用“白籍”;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白籍入黄籍。
2、宋朝:
变化:户籍制度分为主户和客户。
原因:宋代城市化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宋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制经济大量出现;社会各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总之,户籍制度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政府的需求有关。
总结1: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1.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克服自然经济造成的地方离心力,维持国家统一。
2.统计人口,征发赋役:封建国家通过基层组织编制户籍,并据之征发赋役维持统治结构运转,户籍制度成为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手段。
3.维护等级特特权:封建国家对各类民户所从属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划分与维持,便利政府调节利益结构和激励机制。
4.控制职业,固定身份: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们自由迁徙和职业变更,实现对社会的集中控制。
总结2: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
统治者重视;
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
基层组织: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
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税和维护稳定。
★自主学习:以时间为线索归纳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表现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制度 内容 制度 内容
秦汉 乡里制度 乡设三老 里设里正 什伍组织 五家为什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互相监督
唐朝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邻保制度 四家为邻 五邻为保
相互监督
北宋 乡里制度 沿用乡里基层设置 保甲制 十户为甲 十甲为保
相互监督
明朝 里甲制度 10户为甲 110户为里 十家牌法 十家编为牌 互相监督
清朝 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保 甲 制
宋朝时期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
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
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主要职责是除盗、加强户籍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与募兵相参,藏兵与民,既减少冗费情况,又有利于建立军事储备,保障兵源充足,提高军队战斗力。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原因和基本趋势,并分析其意义。
(1)原因:
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维护小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3)意义: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和控制,维护地方社会治安;有利于强化封建专制,巩固封建政权;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
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宋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优 抚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吉”
——《孟子·梁惠王下》
救 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特点:
(1)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作用: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措施 表现
政府力量主体 粮食供应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养老救济 ①养老: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明初优抚高年平民。
②救济: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
社会力量辅助 宗族救助 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4、具体措施:政府救济和社会力量救济相结合
链接: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宗族在处理乡里事务,解决民间纠纷,负责国家赋税征收,救济族内贫穷老弱,以及维护乡里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地方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封建政府在制定正式的地方编制时,多会给与宗族中一些尊长一定的社会地位,尊之为父老,有时甚至利用宗族之间的利害关系,使之彼此牵制,以维持基层社会稳定。
总结:古代赈济制度
一、古代赈济的种类1.抚恤鳏寡孤独:统治者采用遣使巡行四方等方式,赈济鳏寡孤独和穷民。2.假民田苑:将公有山林、陂池或荒地分给贫苦劳动人民耕种、渔猎,并减免租赋,有时还贷种贷食。3.赈贷:包括无偿的赈济和无息有偿的借贷。4.以工代赈:主要是兴修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工程,计工给值。5.平粜:丰年谷贱,朝廷则增价籴(买入),以免谷贱伤农;荒年谷贵则减价粜(卖出),以周济贫民之急。6.施粥:古人认为救饥如救溺,施粥为最便捷、最有效的应急办法,历代多采用。7.设置收容机构,史称“居养”。宋代设有福田院、安济坊、居养院,金朝有普济院,元、明两代有养济院、济众院,清代有栖流所、养济院、习艺所。
2.特征(1)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早,政府介入深。秦汉以来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措施开始在全国广泛推行,并随时代发展日益完善。(2)社会保障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其他力量补充政府的不足。(3)社会保障大多属于社会救济范畴,层次低。只能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4)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作用不稳定。王朝前期,社保制度运行状态良好,王朝末期,尽管社保制度日渐完善,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5)社会保障制度思想多元,具有鲜明的伦理特色。儒家仁义学说、佛教慈悲观念、宗族观念等,共同构成社保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6)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全面,注重灾前防御与灾后救助。有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有基于年龄和身份的老年保障;有基于解除生存危机的全面的临灾生活保障;有基于扶持和救助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的保障。
3.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对于封建农耕经济给予适度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直接起到减少灾害损失的作用。(2)保证社会安定:保障百姓生产,防止百姓破产和平民流亡,避免社会动荡,保证社会安定。(3)弘扬传统美德:以伦理道德为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现代社保借鉴:一些保障措施对现代社会保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推行预防为主的保障措施、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等。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鸠杖
汉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度
隋 大索貌阅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唐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邻保制度 养病坊
宋 主户与客户 保甲制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元 诸色户计 众济院
明 户帖、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清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赋役制度向土地摊派户籍作用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控制加强
民间救助的作用逐渐增大各有侧重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