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1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2 07: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概念解析:民族政策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背景
历史渊源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近代状况 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法律规定 建国前已根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部分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标志: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链接: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分布状况: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政治认同: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建立与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法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表现: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制度优势: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话。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想、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实践证明:成就巨大,汇集边疆
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9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38元,比上年增长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6元,增长7.1%。
全区现行标准下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摘编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20年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脱贫攻坚,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全区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链接: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港澳特别行政区
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统一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权限 一定的自治权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相同点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体现执政理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