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包身工
基础积累练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蠕动( ) ②水门汀( )
③褴褛( ) ④籼米( )
⑤揩地板( ) ⑥搽粉( )
⑦蹒跚( ) ⑧锭壳( )
⑨谄媚( ) ⑩骷髅( )
船舷( )
(2)多音字
①在导购的介绍下,他买了一款人人称( )道而又称( )心如意的电子产品。
②新搬来的小明在弄( )堂遭到了同伴的嘲弄( ),他感到非常委屈。
③他经过了多方游说( ),终于说( )服很多摇摆观望的人们加入到志愿者行列里来。
④他像哄( )小孩子的语气,惹得大家哄( )堂大笑,甚至有人还起哄( )。
⑤这句话虽然很拗( )口,但他依然执拗( )地练习着。
⑥这头牛看到主人要将它卖掉,就剧烈地挣( )扎起来,最后竟然挣( )脱缰绳逃跑了。
2.辨明字形
①②③
3.判断成语运用正误。
(1)唐朝后期的皇帝过得很惨,生杀予夺、大政方针不是出自宦官,就是出自藩镇强帅,朝廷都是别人的朝廷。( )
(2)教室里桌椅摆放十分整齐,横七竖八,真是横看横成行,竖看竖成列。( )
(3)我反正已经尽力了,考上考不上还是一听天命吧。( )
(4)我们班同学凡事都抱成一个团,干事里应外合,集体荣誉感就是强。( )
(5)当记者问到在中网的ATP选手中有没有她的偶像时,郑洁不假思索地说:“有呀,他就是莫亚!”( )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 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②外头工人与包身工相比,多一些自由,他们有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 。
③历史上每一个朝代 的农民起义,都给作威作福的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A.搜集 权力 爆发 B.收集 权利 爆发
C.收集 权力 暴发 D.搜集 权利 暴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人道,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希望。
B.不仅停生意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C.夏衍以铁的事实、准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包身工们的遭遇公诸于世。
D.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6.下列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的句式,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下列句子中对引号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8.下列句中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B.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C.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代工赚钱的“机器”。
D.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9.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②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③于是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④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借喻 暗喻 借代 借喻
B.借代 借代 双关 借喻
C.借代 暗喻 借喻 双关
D.借喻 借代 暗喻 双关
10.下列关于报告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B.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C.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D.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1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由包工头迫使他们的父母或保人接受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不少被迫致死。新中国建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
A.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工厂中实行的定期卖身的雇佣手段
B.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
C.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工厂中实行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
D.包身工是一种旧中国工厂中实行定期卖身的雇佣手段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包身工起床的时间和慌乱无序的状态写起,一是反映起床时间之早,二是从侧面表现白日劳动之疲累。
B.“猪猡”“懒虫”这些污言秽语,“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穿着,从语言和衣着方面显示监工的素质之低。
C.包身工居住的房子之小,人数之多,管理不善等,是造成包身工居住拥挤、凌乱、卫生差的主要原因。
D.成人期女孩的害羞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包身工身上,表现得“很迟钝了”,可见她们精神受虐之重。
1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部分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包身工恶劣的居住条件,描绘出她们日常生活境遇的悲惨。
B.节选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如“七尺阔、十二尺深”等,表明包身工生活环境的恶劣、受摧残程度之深。
C.本文运用点面结合写法,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生活,其中“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属于“点”的描写。
D.文章描写包身工生活起居的细节,如包身工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抢马桶等,表达了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14.“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5.文中从“十六七个‘猪猡’”写到“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再写到一个“芦柴棒”,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
素养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①“十二跳”惨剧等种种 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 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 ,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②“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③“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视野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怀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文中横线处。
罄竹难书 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生杀予夺 温情 真情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并简述修改理由。
答:
3.文中①②③处引号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叹气,叫喊,寻衣服,打呵欠,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穿错了别人的鞋子,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②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③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4.上面三段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反问 排比 借代
B.比喻 反复 排比 借代
C.对比 比喻 借代 反问
D.比拟 排比 设问 反复
5.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几个睡眼惺忪、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旧家的火葬
夏衍
①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
④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成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
⑥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著,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
⑧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的消息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
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
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1939年5月(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的“痛快”和作者的“痛快”蕴含的感情不同,作者的感情要复杂得多。
B.“墙里和墙外的差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族的败落,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化为乌有。
C.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其实也是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
D.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提示了行文脉络,也揭示了旧家的变迁过程以及“我”对旧家的情感变化。
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
C.第⑨段末句意思是旧家“果园”被毁时“我”虽不在现场,却完全能理解亲人们与契诃夫《樱桃园》最后一场中主人公有同样的感情。
D.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
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答:
9.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答:
第7课 包身工
基础积累练
1.答案:(1)①rú ②tīnɡ ③lánlǚ ④xiān ⑤kāi ⑥chá ⑦pánshān ⑧dìnɡ ⑨chǎn ⑩kūlóu xián
(2)①chēng chèn ②lòng nòng ③shuì shuō
④hǒng hōng hòng ⑤ào niù ⑥zhēnɡ zhènɡ
2.答案:①契 锲 楔 挈 ②揩 楷 ③锭 绽 淀 碇
3.答案:(1)√ (2)× (3)√ (4)× (5)√
解析:(1)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2)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与语境中的“整齐”矛盾,望文生义。(3)一听天命:指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4)里应外合:指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对象误用。(5)不假思索:形容做事说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4.答案:B
解析:①收集:使聚集到一起。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②权力:政治上给予的支配力量。权利:权力和利益。③“爆发”强调猛烈性;“暴发”强调突然性。
5.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改为“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C项,搭配不当,应为“强度最大”;语意重复,应为“公之于世”。
6.答案:A
解析: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强调了语气。②句则是没有强调语气的肯定陈述句。③句中的“粥菜”单提出来,一顿一问,起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④句是一般陈述句,显得很平淡。
7.答案:C
解析: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引用。
8.答案:B
解析:“十六七”表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9.答案:C
解析:②③都把“包身工”比作“机器”,②是暗喻,③是借喻,运用排除法,故选C。
10.答案:B
解析:“但有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有误,报告文学必须报道真人真事。
11.答案:B
解析:根据结尾可知,“包身工”是一种“制度”而非“手段”,排除A、D两项。“一种”作为定语,表指代或数量,应放在动词性定语“定期卖身”之前,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C项,“造成包身工居住拥挤、凌乱、卫生差的主要原因”是带工老板的非人虐待。
13.答案:C
解析:C项,“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属于“面”的描写。
14.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状态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解析: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语句的语序来对照这句话,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是为了强调。据此分析即可。
15.答案: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芦柴棒”仿佛特写镜头,被凸显和放大,让人们感受得更具体、真切。一般和特殊是背景和基础,个别是主角和典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素养提升练
1.答案: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解析: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生杀予夺: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任意残杀人民。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真情:真实的情况;真诚的心情或感情。
2.答案:修改为:《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理由:原句句式杂糅,应去掉“因”“导致的”。
3.答案:不全相同,其中①②为特定称谓,③为特殊含义。
4.答案:B
解析:第③段中“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第②段中“‘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运用的是借代手法。
5.答案:原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三个短语提前,放到主语前边,独立表达,起强调作用,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起床后连整理衣服的时间也没有,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穷苦。改后这一效果就没有了。
解析:首先要明确句子哪里做了修改,通过和原句对比,“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这几个修饰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原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三个短语提前,放到主语前边,起强调作用,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起床后连整理衣服的时间也没有,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穷苦。但是修改之后,这三个短语作为并列定语修饰“懒虫”,就起不到这种突出强调的效果,也不能突显她们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穷苦。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6.答案:C
解析:C项,“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错,主旨故意拔高。
7.答案:B
解析:“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理解错误,应是“为了表现‘我’对故乡和亲情的复杂情感”。
8.答案:①奇特(或“不迷信”)。如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②富有民主精神(或“贫富等级观念不强”)。如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穷人的孩子在一起。③对旧家特别留恋。如担心旧家被哥哥卖掉,建议分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到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加以分析,然后进行总结。如母亲的信仰观念与众不同,说明她不迷信;让邻居的穷孩子和“我”一起玩,可见她贫富等级观念不强;建议“我”与哥哥分家,以免哥哥把旧家卖掉,说明她对旧家很留恋。
9.答案: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的情感是复杂的。其中,有痛快、欢欣,因为作者明白旧屋在时代变迁中的衰败、焚毁是不可避免的,也使作者摆脱了多年的牵挂和情感挣扎;但是,作者又是怀有依恋、惆怅、感伤的,因为旧屋是作者出生、长大的地方,融汇着作者关于故乡和亲情的难忘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对旧家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旧家是阶级社会的象征,隔离了作者和穷人,束缚着作者的心灵,作者对它的感情是厌恶的,对它的“火葬”是感到痛快、欢欣的;另一方面,旧家又是作者出生长大的地方,融汇着作者关于故乡和亲情的所有记忆,故而对于它的“火葬”,作者又是惆怅、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