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0: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衡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
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
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
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从这个看法,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哪一种农作物具备从一场为时短暂的旱灾中幸存下来的能力。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即使我们能够猜度未来灾变的情况,又能否预言即将产生的环境情况呢?现在没有食草蛇类的小动物,因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类。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达尔文于1833年写下的遗传思想认为人猿有共同祖先,该理论虽饱受质疑,终由一系列的实验证实。
B.莱伊尔认为,猿人骨骼与人类结构的差别,是合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撑。
C.地质记录显示,平静期内物种数量相对平衡,另一时期中物种的形成和灭绝会先后快速成倍地增长。
D.环境变化速率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
B.“草草”一词,看似批评达尔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论时草率而没有依据,实则体现了大胆预言的科学精神。
C.“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已超出了该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
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环境中,我们难以预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能力。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全球因大陆板块的运动快速变冷,进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因此大幅度下降,突然的环境变化造成了大量物种集群性灭绝。
B.泥盆纪晚期,地核熔岩泄露,西伯利亚地区熔岩喷涌而出,瞬间杀死大量海洋生物,熔岩中大量有毒物质融入海洋,海洋动物大量死亡。
C.在环境几乎没有变化的短时间内,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更能适应环境,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物种,那些原来的生物反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D.二叠纪时期,因多个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火山喷发,海洋中大量甲烷水合物汽化,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导致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重新洗牌。
4.在作者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错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疑点、错误的同时,为什么竭力证明达尔文进化论中“共同祖先”理论的正确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领作
徐向林
陆翔的出海渔船快要造好了,船身支架在一望无垠的海滩上。远远望去,像一幢吊脚小木楼,煞是威风。
造船时,陆翔脸上挂满笑容,天天到海滩上看进度,还跑前跑后给造船师傅打下手。但船体成型后,陆翔脸上的笑容却消失不见了。因为领作的李师傅告诉他,这排斧还得由老于头领作打。
在传统造船工艺中,打排斧是造船最后一道至为关键的工序。打排斧时,二三十位造船师傅分列船舷两侧,应着领作师傅吆喝的节奏,众人一齐发力敲钉卯榫。打排斧很有讲究,必须整齐划一、前后呼应、力道均衡,否则造出的船不结实,还易漏水。对于常年在海上经受风浪的渔民来说,排斧打得不好,就会上演船毁人亡的悲剧,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领作师傅是打排斧的灵魂人物,备受渔民尊崇。①按照渔村的老传统,领作师傅有对渔船命名的特权。领作师傅一旦命了名,谁也不能改。如此一来,做领作师傅数十年的老于头在当地渔村当然是个人人尊敬的人物。他领作造出的渔船有上百艘,全是他命的名。他命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船的形状来命名,如“成菜瓢儿”,说的是渔船像咸菜根部的菜瓢儿。另一种是根据船主的为人来命名,比如船主性格暴躁,人缘差,他就把船命名为“臭车奥”;有的船主为人斤斤计较,他就把船命名为“着肉刀”。在老于头所在的渔村,只要知道船的名字,就能了解到船主的为人,十有八九不会出错。
陆翔原先跟老于头是邻居,两家因宅基地的事闹过不少矛盾。陆翔搬到新居后,本以为跟老于头老死不相往来,没想到还是有事求到老于头。当然,陆翔是不想去求的,他在造新渔船时,特意到外面请了李师傅。李师傅先是推辞,说你们渔村有老于头在,不敢来班门弄斧。陆翔只得借口说老于头忙,请不到。李师傅这才带着一班人来帮陆翔造船。可眼看造船就要大功告成,李师傅突然“将”了陆翔一军,要把打排斧的领作权交给老于头。
陆翔不解,问李师傅:“你们不是造过好多船吗,为啥要老于头领作?”
李师傅笑答:②“一方领作管一方事,这船只有老于头来领作才灵光。”
有点儿讲迷信的陆翔听得这话,不好再问了。他改问村里的老渔民,村里的老渔民告诉他,我们的船都是老于头来领作的,还从没请过外村的领作师傅。
陆翔没辙了,只得硬着头皮去请老于头。老于头倒也没为难他,随口就应承了下来。怎料,老于头这么爽快,反倒引起陆翔的疑惑,老于头会不会借机报复?
隔天上午,老于头精神抖擞,率着李师傅的那班人马,声势浩大地打好了排斧。等到最后一斧落定,老于头在前头领声高呼:③“鱼翔出港,鱼虾满舱。”众人跟呼:“鱼翔出港,鱼虾满舱。”
陆翔悬在心中的石头这才落了地。这“鱼翔”就是新船的名号,既吉祥,又威风。
老于头随后绕船体走了三圈,细细端详,又把李师傅拖到一边聊了会儿后,挑了根散置在船体边上的长木头,让人放进底舱的指定位置。老于头跟着钻进底舱一番敲打,出来时把斧头交给陆翔,叮嘱他:“我在底舱安了根定船木,任何时候都不能移动。要是在海上遇到突发情况,你拿这把斧头对着这定船木两端各敲三斧,保证无恙。”老于头说完这话,自顾自走了。
三个月后,陆翔有次驾船出海打鱼。不料天气突变,海上风高浪急,渔船在风口浪尖中漂浮不定。陆翔好不容易掌稳了船舵,底舱却开始渗水,眼看着海水就要漫过小腿,情急之中,陆翔想起低悬在底舱的定船木,拿起斧头对着定船木两端各自狠敲了三下,奇迹出现了,下沉的定船木精准地堵住了渗漏处,渔船得以平安回港。
陆翔有惊无险地上了岸,旋即请李师傅来检修渔船。李师傅里里外外认真检查一番后,对陆翔说:“不用修,船体绝对稳固。”
当天晚上,陆翔热情地留李师傅吃饭。李师傅的酒喝得有点儿多,他趁着酒劲儿说:“告诉你一个秘密,造你这艘船时,底舱的卯榫没算好,留有缝隙,如果拆掉重做,船身就得解体,耗费点儿船材我们赔得起,但这一拆,我们这班人以后就再也不能接活儿了。”陆翔惊讶地问:“所以你们就让我请老于头?”李师傅点头称是。陆翔再问:“老于头是怎么知道的呢?”
李师傅答:“打排斧时,老于头能听音辨声。他知道底舱有问题,就放了根定船木,以备不测。”
“那当时为啥不说?”陆翔道问。
“都是做工匠的,总得留点儿脸面……”说到这儿,李师傅不胜酒力,趴在桌上打起了呼嗜。
陆翔看看李师傅,又看看门外。④室外,星光斑斓,星河璀璨。陆翔想了想,明天,明天一定请老于头好好喝两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介绍老于头给船命名的两种方式,从所举的几个例子可见,所取的名字寓意独特、形象有趣,让读者了解到了这些命名的特点。
B.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传统造船工艺,如打排斧时众人齐力敲钉卯榫、老于头命名船只、领声喊号子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对陆翔的心理刻画细腻,这些心理刻画既能让读者把握这个人物的特征,也贯穿了故事情节。
D.在海上遇到危险,陆翔按老于头所教的方法及时处理了险情,这里既呼应了上文老于头的叮嘱,又铺垫了后文揭开的真相。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处介绍当地对渔船命名的特有传统,可见作为领作的师傅威望极高,受人尊重和信任。
B.第②处是李师傅哄骗陆翔请老于头领作的说辞,意在表达对李师傅这种做法的不赞赏。
C.第③处很有意蕴,既将船主陆翔的名字嵌进了这句话,也是美好的祝愿,巧妙而又温暖。
D.第④处景物描写营造了美好氛围,映射出人物心境,暗示陆翔真正认识到了老于头的人格魅力。
8.文中老于头出场并不多,却凸显出独特的魅力,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老于头这个人物形象的。(4分)
9.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事势不便/唯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事势不便/唯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事势不便/唯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事势不便/唯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在古文中既指丧服,也比喻俭朴。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万乘,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代以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各按方位称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许县,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远赴。
(2)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14.第三段中展现董昭献计智慧的表现有哪些?(不得用原文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咏剪白罗花
[清]孔尚任
飘风拂雨碎纷纷,玉树珑璁态出群。松洒青山浑是雪,零裁白练不成裙。
梨花谢后魂能返,柳絮飞来影莫分。正赏浓春红紫处,谁怜缟素看文君。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渲染刻画剪白罗花晶莹繁盛的外貌特征。选择以静写动之法,借助生动贴切的比喻,赋予了剪白罗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特点。
B.诗歌颔联交错运用借喻和暗喻,重点突出剪白罗花的色泽与奇特的花束花瓣。形象地刻画出剪白罗花晶莹如白纱,片片花瓣皆有不规则裂纹的典型特征。
C.诗歌颈联将梨花、柳絮与剪白罗花融为一体,几为一物,形影不离,难分难辨,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忆。
D.诗歌尾联化用卓文君丧夫守寡的典故,写出世人多注目于姹紫嫣红之处,无人怜爱如浑身缟素的卓文君一样的剪白罗花的现实。
16.作者在这首诗中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出傍晚时候山林声音轰鸣,使人害怕的诗句是:“ , 。”
(2)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登高》中“ , ”两句含有八层意思,写尽人生悲苦。
(3)《归园田居》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想摆脱官场束缚,向往田园隐居的句子是:“ ,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如果说尽可能提高食材的利用率是“节流”,那 A 就是“开源”;如果说“节流”表现了中华美食背后的地大物博,那“开源”则揭示了 B 。
②俗语有云:“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疾。”“五谷”,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五谷”有两种说法,一是郑玄认为的“麻、黍、稷、麦、豆”,二是赵歧认为的“稻、黍、稷、麦、菽”。无论哪一种说法,麦——这里主要指小麦,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重要、最普遍的主食之一。
③然而,小麦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换句话说,支撑起中国几千年文明、给中华美食带来无限荣光的小麦,其实是个货真价实的舶来品。小麦起源于新月沃地,在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等西北地区分别发现了公元前两三千年的小麦遗存,这让后世的考古学家大致能勾勒出小麦传入中国的路线。小麦古称“麳”,在甲骨文中,“麦”为小麦植株形象,“来”的“行来”之义正渊源于小麦的舶来品身份。当然,小麦的本土化大规模种植也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直到北宋时期,中国农人才在土壤耕作、种子处理、栽培管理等技术层面积累到了足够的经验知识,让小麦在北方种植制度中取得了核心地位。
④“高粱”二字,很东北,也很中国,但不要意外——高粱的原产地不是中国,甚至不是东亚,而是遥远的非洲。高粱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线更难考证,因其早期有“蜀林”“巴禾”之称,可能是由西南地区渐次传入中原,直到宋元两代成为北方人的主食。
⑤除了主食,中国人对蔬菜瓜果更是海纳百川。中国人的菜谱上,有三类食材从名称就能看出其“海外血统”:第一类名称中带“胡”,基本于汉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主要有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蒜(大蒜)等。胡萝卜也源于西亚,但传入中国的时间稍晚。第二类名称中带“番”,主要于南宋、元明及清初由番舶引入,如番茄、番薯(红薯)、番椒(辣椒)等。第三类名称中带“洋”,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洋葱、洋芋(马铃薯)、洋白菜(甘蓝)等。如今,这些外来物种早已融入中华美食,甚至成为很多中国菜肴的灵魂所在——没有了蒜泥,火锅会黯然失色;没有了辣椒,整个川菜系都会“哑火”;没有了番茄,多少人学会的第一个炒菜恐怕就不是番茄炒蛋了……
(摘选自江隐龙《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有改动)
18.阅读选文,在文中第①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下列语句,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用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除了主食,中国人对蔬菜瓜果更是海纳百川。
B.中国人的菜谱上,有三类食材从名称就能看出其“海外血统”。
C.这些外来物种早已融入中华美食,甚至成为很多中国菜肴的灵魂所在。
D.没有了辣椒,整个川菜系都会“哑火”。
20.第④段画线句可以改写成:“‘高粱’二字,很有东北的风格,也很有中国化的感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丝绸产业如何在新时代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想①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强化。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整个过程的丝绸生产技艺和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织机和工具,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和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民俗活动。因此,丝绸“传承”的内涵,② ,还要传承丝绸产业的自信自立的价值观。
③ ,发展需要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来驱动。中国丝绸史可以说是一部丝绸科技不断进步的发展史,汉代马钧发明的新式织绫机、唐代窦师纶创造的陵阳公样,都给丝绸科技工作者留下了自立自强的创新范式。
新时代,中国丝绸产业需要把“传承”与“创新”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参透悟全,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在自信的基点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根在丝绸的强国梦”,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鼓动中国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宣传片。片中,“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惊喜“出镜”,带我们打开四川画卷。选择大熊猫“花花”,不仅在于它可爱的外貌,还在于它独特的性格。
由于先天不足,花花行动缓慢、不擅长爬树,但最近有人发现,花花已经可以爬过曾经常常卡住自己的树杈,虽然慢了一点儿;花花常常在被抢食时,慢悠悠地选择新的食物,平和而洒脱……从花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
上述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
D
A
C
①达尔文对灭绝现象的解释是错误的。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无法预测结果,因而没有意义。
5.①体现了对科学理论严谨性的坚守。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错误的同时,也肯定了“共同理论”的正确性。②为下文论证达尔文的错误做铺垫。通过捕捉适者生存论断的漏洞,引申分析出达尔文结论的错误。③从达尔文的正确理论出发,运用反证法论证达尔文的错误,以矛攻盾,使自己的观点更科学鲜明,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D.“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错,原文“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中的“规律”指的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而不是整个进化论,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错,原文“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C.“在环境几乎没有变化的短时间内”强调环境没有变化,不是本文探究的范围。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知,达尔文对灭绝现象的解释是错误的。②结合“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可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无法预测结果,因而没有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①体现了对科学理论严谨性的坚守。结合“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可知,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错误的同时,也肯定了“共同理论”的正确性。
②为下文论证达尔文的错误做铺垫。结合“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可知,通过捕捉适者生存论断的漏洞,引申分析出达尔文结论的错误。
③文章从达尔文的正确理论出发,运用反证法,捕捉适者生存论断的漏洞,从而论证了达尔文的错误,以矛攻盾,使自己的观点更科学鲜明,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答案】
6.C
7.B
8.①正侧结合:通过老于头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技艺高超、认真负责;通过李师傅造船出现纰漏请老于头解决问题,衬托出老于头高超的专业技能。②细节描写:如“老于头随后绕船体走了三圈,细细端详,又把李师傅拖到一边聊了会儿后,挑了根散置在船体边上的长木头,让人放进底舱的指定位置”,表现了老于头富于智慧和经验。③抑扬结合:老于头与陆翔曾经闹过矛盾,让人觉得他不会真心帮陆翔;老于头随口应承,让人以为他在敷衍,后面情节的发展却是老于头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9.①线索清晰。以陆翔请人建造渔船的过程(或标题“领作”)为线索,从最初的兴奋和期待,到面临困难及解决问题,再到由此促成了人物关系发生改变,情节紧凑自然。
②巧设悬念,陆翔专门外请了李师傅,却在船体即将完成时,突然被告知要将领作权交给老于头,陆翔感到困惑,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面对陆翔的邀请,老于头随口应承、爽快答应的举动,引起了陆翔的担心与顾虑,吸引读者也想一探究竟。③运用插叙。小说插入对打排斧传统工艺的介绍,既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也为下文海上遇险的相关情节作铺垫。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对陆翔的心理刻画细腻”错。文中对陆翔的心理描写较简略,谈不上细腻。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B.“意在表达对李师傅这种做法的不赞赏”错。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是为了衬托领作师傅老于头在渔村中备受尊敬和重视。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正侧结合:原文“老于头随后绕船体走了三圈,细细端详,又把李师傅拖到一边聊了会儿后,挑了根散置在船体边上的长木头,让人放进底舱的指定位置。老于头跟着钻进底舱一番敲打,出来时把斧头交给陆翔,叮嘱他:‘我在底舱安了根定船木,任何时候都不能移动。要是在海上遇到突发情况,你拿这把斧头对着这定船木两端各敲三斧,保证无恙。’老于头说完这话,自顾自走了”,通过老于头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技艺高超、认真负责;原文“告诉你一个秘密,造你这艘船时,底舱的卯榫没算好,留有缝隙,如果拆掉重做,船身就得解体,耗费点儿船材我们赔得起,但这一拆,我们这班人以后就再也不能接活儿了”“打排斧时,老于头能听音辨声。他知道底舱有问题,就放了根定船木,以备不测”,通过李师傅造船出现纰漏请老于头解决问题,衬托出老于头高超的专业技能。②细节描写:如“老于头随后绕船体走了三圈,细细端详,又把李师傅拖到一边聊了会儿后,挑了根散置在船体边上的长木头,让人放进底舱的指定位置”“我在底舱安了根定船木,任何时候都不能移动。要是在海上遇到突发情况,你拿这把斧头对着这定船木两端各敲三斧,保证无恙”,表现了老于头富于智慧和经验。③抑扬结合:老于头与陆翔曾经闹过矛盾,让人觉得他不会真心帮陆翔;“陆翔没辙了,只得硬着头皮去请老于头。老于头倒也没为难他,随口就应承了下来。怎料,老于头这么爽快,反倒引起陆翔的疑惑,老于头会不会借机报复?”“情急之中,陆翔想起低悬在底舱的定船木,拿起斧头对着定船木两端各自狠敲了三下,奇迹出现了,下沉的定船木精准地堵住了渗漏处,渔船得以平安回港”老于头随口应承,让人以为他在敷衍,后面情节的发展却是老于头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谋面布局的分析鉴赏能力。①线索清晰。以陆翔请人建造渔船的过程(或标题“领作”)为线索,从最初的兴奋和期待,到面临困难及解决问题,再到由此促成了人物关系发生改变,情节紧凑自然。②巧设悬念,“陆翔是不想去求的,他在造新渔船时,特意到外面请了李师傅。李师傅先是推辞,说你们渔村有老于头在,不敢来班门弄斧。陆翔只得借口说老于头忙,请不到。李师傅这才带着一班人来帮陆翔造船。可眼看造船就要大功告成,李师傅突然‘将’了陆翔一军,要把打排斧的领作权交给老于头”,陆翔专门外请了李师傅,却在船体即将完成时,突然被告知要将领作权交给老于头,陆翔感到困惑,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陆翔没辙了,只得硬着头皮去请老于头。老于头倒也没为难他,随口就应承了下来。怎料,老于头这么爽快,反倒引起陆翔的疑惑,老于头会不会借机报复”,面对陆翔的邀请,老于头随口应承、爽快答应的举动,引起了陆翔的担心与顾虑,吸引读者也想一探究竟。③运用插叙。“在传统造船工艺中,打排斧是造船最后一道至为关键的工序。打排斧时,二三十位造船师傅分列船舷两侧,应着领作师傅吆喝的节奏,众人一齐发力敲钉卯榫。打排斧很有讲究,必须整齐划一、前后呼应、力道均衡,否则造出的船不结实,还易漏水”,小说插入对打排斧传统工艺的介绍,既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也为下文海上遇险的相关情节作铺垫。
【答案】
B
A
A
13.
(1)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提倡兴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
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
14.①规劝曹操迁都许县;②准备厚礼送给杨奉以消除隐患。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许多不利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但是天子在外流离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近都踮起脚观望,盼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要移驾,是不符合民心的。“耳”为句末语气词,所以“耳”后面应断开,排除A、C;
“播越”为固定词语,解释为“逃亡,流离失所”,作“朝廷”的谓语;且“新还旧京”“远近跂望”“今复徙驾”等都是四字句,根据文意和语句规律,应该在“然朝廷播越”后面停顿,排除D。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说法错误,“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的意思是:汉高祖为义帝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所以“缟素”在文中的意思是“穿丧服”而不是“俭朴”。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曹操认为……”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这段话的前面有“荀彧曰”三字,可知这句话是荀彧的观点,而并非曹操的观点。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蒙尘”,流离在外;“唱”,提倡;“义兵”,兴起义军;“徒”,只。(2)“勇而寡虑”,有勇无谋;“见”,被;“比”,等到;“何能为累”,哪里能成为隐患。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可知,规劝曹操迁都许县;②由“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可知,准备厚礼送给杨奉以消除隐患。
参考译文:
曹操在许县,计划迎接献帝。部下众人都认为:“崤山以东尚未平定,而且韩暹、杨奉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凶暴,不能马上制伏。”荀彧说:“以前晋文公重耳迎接周襄王,各诸侯国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汉高祖为义帝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提倡兴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如今献帝返回洛阳,但洛阳荒废,忠义之士有存续国家正统的想法,黎民百姓有怀念旧的王室的哀伤。如果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坚守君臣大义,招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尽管四方还有叛逆者,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生出奉迎的念头,以后就算再费尽心思,也来不及了。”曹操于是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迎接献帝,董承等扼守险要之地阻拦曹洪,曹洪不能前进。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我对将军早已闻名,倾慕您的大义,所以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如今将军从艰难之中救出天子,护送他回到旧都,护卫辅佐的功勋盖世无双,是何等的美善!现在群凶扰乱华夏,天下不宁,天子朝廷至尊至重,责任在于维护和辅佐;必须依靠众位贤士来重建王朝秩序,确实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得到的,心腹与四肢,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缺少了任何一件,都不完整。将军应当在朝廷主持事务,我则作为外援,如今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互通有无,足以相辅相成,我们生死相约,祸福同当。”杨奉接到信后十分高兴,对其他将领说:“兖州的军队已经靠近许县,有兵有粮,正是朝廷可以倚靠仰仗的。”于是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费亭侯。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问道:“现在我来到洛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说:“将军兴起义兵,讨伐作乱之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像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打算,未必服从将军的指挥,如今留在洛阳匡正辅佐朝政,有许多不利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但是天子在外流离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近都踮起脚观望,盼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要移驾,是不符合民心的。不过,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将军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曹操说:“这正是我的本意啊。只是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兵强马壮,难道不会成为我的隐患吗?”董昭说:“杨奉缺少与他结援相助的人,所以他愿与将军结交,任命您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的事情,都是杨奉的主意,应该及时派遣使者送去重礼表示感谢,使他安心。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让献帝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较为便利,可以免去粮食匮乏的忧虑’。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哪里能成为隐患!”曹操说:“好!”立即派使者去拜见杨奉。庚申,献帝车驾出辕关向东行进,于是迁都许县。己巳,献帝抵达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答案】
A
16.借助剪白罗花与春夏之交的姹紫嫣红的对比,字里行间蕴涵着对因循随俗之辈的鄙薄与嘲弄;托物言志,表达了对遗世独立、不附庸风雅的高洁人格的肯定与赞扬;将白罗花比作着素妆的丧夫守寡的卓文君,其貌虽美,却无人赏识,寄托作者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哀叹。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以静写动”错,应为以动写静。“飘风拂雨碎纷纷,玉树珑璁态出群”,正当剪白罗花怒放之际,远远望去,迎风摇曳的花束,犹若微风拂雨,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亭亭而立的花茎,宛如玉树临风,玲珑剔透,鲜洁明丽,超尘绝俗。诗人不屑于对剪白罗花作刻板的静态描摹,选择了以动写静之法,借助贴切生动的比喻,让猝然闪现于读者面前的剪白罗花,洋溢出童男少女般的青春活力。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剪白罗花开放在春夏之交,正是绿色葱茏,红深紫浓之时,素白的剪白罗花,处在色彩纷呈的葳蕤世界。未免显得过于谈雅,以致于不大引人注目。但诗人却极力盛赞这白罗花,因为其洁白的花朵象征着纯洁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诗句借助剪白罗花与春夏之交的姹紫嫣红的对比,字里行间蕴涵着对因循随俗之辈的鄙薄与嘲弄;诗人别有深意地咏叹,尾联“正赏浓春红紫处,谁怜缟素看文君”是说:值此百花争艳,异彩纷呈的季节,游人多聚观于姹紫嫣红之处,有谁怜爱这粉白晶莹、犹如浑身缟素的卓文君一样的剪白罗花呢!字里行间,潜藏着对因循随俗之辈的鄙薄与嘲弄;对峻洁清高的人格精神的肯定与赞扬。托物言志,表达了对遗世独立、不附庸风雅的高洁人格的肯定与赞扬;“谁怜缟素看文君”,将白罗花比作着素妆的丧夫守寡的卓文君,其貌虽美,却无人赏识,“正赏”与“谁怜”相对,爱憎褒贬异常鲜明,寄托作者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哀叹。
【答案】
17.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殷、巅、作、登、羁、渊。
【答案】
A积极引入外来物种为己所用 B中华美食文化的兼容并蓄
B
20.①原句“东北”“中国”两个名词形容词化(省略原有中心词,让修饰语成为谓语),这种新鲜的表达(陌生化表达)给人以眼前一亮(独特)的阅读感受,容易引发读者关注。②原句句式短小,结构对称,简洁明快。③将“东北”“中国”由地理概念引申为风格化概念,突出了“高粱”二字具有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格。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前句“如果说尽可能提高食材的利用率是‘节流’”等信息,可知A处是说“开源”就是引入外来物种,故补写内容是“积极引入外来物种为己所用”。B处,根据前句“那积极引入外来物种为己所用就是‘开源’”和“如果说‘节流’表现了中华美食背后的地大物博”可知,此处是说“开源”揭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融合中外不同的东西,故补写内容是“中华美食文化的兼容并蓄”。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采用了拟人修辞,“拣”“寂寞”赋予“孤鸿”以人的动作和心绪,写出了它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的心情。A.比喻。把“蔬菜瓜果”比喻成“川”,把“中国人”比喻成“海”,把中国人对蔬菜瓜果的接受程度比喻成“海纳百川”; B.拟人。“海外血统”把这些外来物种人格化;C.比喻。把“这些外来物种”比喻成“中国菜肴的灵魂”;D.比喻,把辣椒比喻成“火”。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原句中两个名词“东北”“中国”,省略原有中心词,让修饰语成为谓语,形容词化了,这种表达给人以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发读者关注。(2)从句式角度分析:原句“‘高粱’”二字,很东北,也很中国,句式短小,结构对称,简洁明快。而改句“‘高粱’二字,很有东北的风格,也很有中国化的感觉”与原句相比,显得拖沓冗长。(3)从风格方面分析:原句将“东北”“中国”由地理概念引申为高粱的风格,突出了“高粱”二字具有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格。而改句中“很有东北的风格,也很有中国化的感觉”直接采用风格化概念。
【答案】
21.①这离不开“传承”与“创新” ②不仅要传承丝绸技艺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展
22.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推进中国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根在丝绸的强国梦”。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第二段提到了传承,第三段提到了创新,此处强调发展中国丝绸产业的方法,故填写“这离不开‘传承’与‘创新’”。
第二空,前文提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强化”;后文提到“还要传承丝绸产业的自信自立的价值观”可知,此处强调丝绸“传承”内涵的技艺方面,故填写“不仅要传承丝绸技艺”。第三空,下文提到发展需要产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来驱动,此处强调科技的发展,故填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发展”。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鼓动……的高质量发展”,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推进……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语序不当,整个句子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明确做法,再强调结果,故改为: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推进中国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根在丝绸的强国梦”。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介绍了大熊猫花花的独特性格。先天不足,不擅长爬树,却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爬过卡住自己的树杈;被抢食也不气不恼,反而平和洒脱地选择新食物。从世俗意义上看,大熊猫花花并不完美出众,甚至因为自身缺陷而落后于其他熊猫,但它却成为了“顶流”。究其原因,是它后天的努力、平和的心态、自洽的性格使然。熊猫花花如此,人亦是如此。材料的最后一句“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为本则材料的关键句,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积极平和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即使生而平凡甚至生来便有缺陷,只要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便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精彩人生。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结合材料分析大熊猫花花成为顶流的原因,然后由动物及人,指出只要心态平和、努力前进便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精彩人生。然后论证心态平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立足当下,选取当下社会存在的“佛系躺平”以及过于浮躁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全面严谨。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不懈努力,行稳人生之路。参考立意:1.心态平和,方能致远。2.没有生来的完美,只有努力获得的成功。3.保持平和心态,行稳发展之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