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0: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走近作者:
爱国词人辛弃疾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从 43 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bì lí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上片,分出层次
第一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第二层:“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 ,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草率出兵惨败。“草草”,“封狼居胥”想建功立业。血的教训,宋孝宗隆兴元年用张浚兵败符离,主张有备而战,反对韩侂胄为个人私利草率出兵,对国事的担忧。
拓跋焘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上的入侵者的行宫误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


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恢复中原,再过几十年,恐怕南宋朝廷也会在历史上消失,沦陷区百姓久而久之也会安于异族的统治。
想到这些,辛弃疾对南归后的四十三年的经历感到不堪回首。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2岁时,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其实,这首词就是一位暮年英雄的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叹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使用典故,格调沉郁,悲壮苍凉,词风豪放。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为第一。”
思考: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你认同谁的说法?
思考:有人认为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但也有评家讥笑辛弃疾“掉书袋”“用事多”,你怎么看呢 说出理由。
用典贴切,恰到好处,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是辛词的一大特点。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也显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片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片的议论做好铺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景中含有议论,下片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知识迁移一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上到达了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1、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2、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3、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苏辛词比较
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登高楼,伫立亭上,举目遥望,千里清秋,天际暮云压心头。官场险恶,你不停地叹息,叹尽人生失意,叹尽壮志难酬。你抬头,你低头,而目力所及,全是一片秋色。“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想当年你是何等意气风发!“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现今却已容颜憔悴、疲惫不堪。小楼西风,触动了你的眉梢。虽岁至暮年却壮心不已,你依旧想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奈何世事炎凉,终是壮志难酬。辛弃疾,你的吟诵,你的叹息,你的爱国豪情,永远驻留于人们心中!
谢谢
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