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30 11: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3题)
1.用NA表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将0.1 mol SO2溶于水形成1 L溶液,溶液pH>1
B.标准状况下,11.2 LCH3OH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5NA
C.pH=3的醋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0.001NA
D.100mL 1 mol/L 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A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或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蒸干溶液制无水固体
B.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配制的溶液
D.用装置丁测量溶液的
3.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阴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向混盐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水溶液与氯化铝溶液混合生成的沉淀是硫化铝
B.中含离子数为
C.上述反应中,每产生S,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D.为混盐,向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会有产生
4.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向2支盛有4mL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0.1mol/L草酸溶液,记录溶液褪色的时间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前者pH大于后者 S的非金属性比C强
C 将湿润的石蕊试纸伸入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D 向1mL0.1mol·L-1MgSO4溶液中,滴入2滴0.1mol·L-1NaOH溶液,再滴入2滴0.1mol·L-1CuSO4溶液,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逐渐变为蓝色 Ksp[Mg(OH)2]>Ksp[Cu(OH)2]
A.A B.B C.C D.D
5.下列实验中,现象与结论均正确且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用pH计测定CH3COONH4溶液的pH pH计读数为7.0 CH3COONH4属于强电解质,不水解
B 常温下,将铁片加入过量浓硝酸中 铁片溶解,有红棕色气体生成,溶液呈棕黄色 浓硝酸将Fe氧化为Fe3+,硝酸还原为NO2
C 用铂丝棒蘸取待测溶液做焰色实验 火焰显黄色 待测溶液中含有Na+,不含K+
D 用两支试管取0.1mol·L﹣1酸性KMnO4溶液各2 mL ,分别加入5 mL 0.1mol·L﹣1和0.2mol·L﹣1 H2O2溶液 两试管溶液均褪色,且加0.2mol·L﹣1H2O2的试管中褪色更快 其他条件不变,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6.已知25℃时二元弱酸H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等浓度的Na2A、NaHA溶液中,pH前者大于后者
B.向0.1mol·L-1的H2A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至pH=3,若H2A的电离度为0.01%,则Ka1≈10-7
C.向H2A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中性,则c(A2-)>c(HA-)
D.取pH=a的H2A溶液10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mL,则该溶液pH7.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B.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C.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D.已知氢气的热值为,则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全部溶于氢碘酸:
B.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C.用溶液处理锅炉中水垢:
D.氨水与过量溶液反应: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2Na++CO2↑+H2O
B.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2Ag++Cu =2Ag+Cu2+
C.石灰石放入稀硝酸中:+2H+=H2O+CO2↑
D.铁钉放入稀盐酸中:2Fe +6H+=2Fe3++3H2↑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利用覆铜板制作电路板的原理: 2FeCl3+ Cu = Cu2+ + 2Fe2+ + 6Cl-
B.泡沫灭火器灭火原理: 2A13+ + 3 + 3H2O = 2Al(OH)3↓ + 3CO2↑
C.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 2S2- + 5SO2+ 2H2O=3S↓+ 4
D.纯碱溶液吸收Br2 : + Br2= + Br-+ CO2↑
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Na +H2O=Na++OH-+ H2↑
B.铁粉与稀H2SO4反应:2Fe+6H+=2Fe3++3H2↑
C.Cu(OH)2固体与稀H2SO4反应:OH-+H+=H2O
D.Na2CO3溶液与足量盐酸反应:CO+2H+=CO2↑+H2O
12.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D.用移液管取盐酸待测液时没有润洗,测得盐酸含量偏低
13.t℃时,向蒸馏水中不断加入NaA溶液,溶液中c2(OH-)与c(A-)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温度下,H2O的Kw为1×10-14
B.该温度下,A-的水解常数的数量级为10-11
C.溶液中:c(HA)+c(H+)=c(OH-)
D.x点溶液中:c(Na+)>c(A-)>c(HA)>c(H+)
二、填空题(共9题)
14.某一元弱酸(用HA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AH++A-,回答下列问题:
(1)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A固体,以上平衡将向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2)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Cl溶液,以上平衡将向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A-)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溶液中c(OH-)将 。
(3)在25℃下,将amol·L-1的氨水与0.01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c(Cl-),则溶液显 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
(4)①现有室温下pH均为5的溶液和溶液。两种溶液中, 。
②和两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分别为 、 。
15.常温下将AgCl固体通入到下列溶液中,计算相应离子浓度,已知常温下Ksp(AgCl)=1.8×10-10
(1)完成表格
将AgCl固体投入0.1molAgNO3溶液中 [Cl-]=
将AgCl固体投入0.1molNaCl溶液中 [Ag+]=
(2)用平衡移动理论解释AgCl固体在上述溶液中溶解度变小的原因?
16.根据信息书写方程式或描述反应过程。
(1)BMO(Bi2MoO6)是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用于光催化降解苯酚,弱酸性条件下降解苯酚的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虚线框内BMO降解苯酚的过程可描述为: 。
②写出与苯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氯化银可以溶于氨水中,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7.温度为t℃时,某NaOH稀溶液中c(H+)=10 -amol L -1,c(OH -)=10 -bmol L -1;已知:a+b=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 ,t (填“<”、“>”或“=”)25。
(2)该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该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为 。
(3)回答下列有关醋酸的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向冰醋酸中加水稀释,溶液导电能力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①加水量为0时,导电能力也为0,请解释原因: 。
②a、b、c三点醋酸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pH最小的是 ;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
18.磷能形成次磷酸(H3PO2)、亚磷酸(H3PO3)等多种含氧酸。
(1)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化工产品,已知10mL 1mol·L-1H3PO2与20mL 1mol·L-1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组成为NaH2PO2的盐,回答下列问题:
①NaH2PO2属于 (填“正盐”“酸式盐”或“无法确定”)。
②若25℃时,Ka(H3PO2)=1×10-2,则0.02mol·L-1的H3PO2溶液的pH= 。
③设计两种实验方案,证明次磷酸是弱酸: 。
(2)亚磷酸(H3PO3)是二元中强酸,某温度下,0.11mol·L-1的H3PO3溶液的pH为2,该温度下H3PO3的电离平衡常数Ka1约为 (Ka2=2×10-7,H3PO3的二级电离和水的电离忽略不计)。
(3)亚磷酸的结构式为(式中P→O表示成键电子对全部由磷原子提供),含有两个“-OH”,分子中有两个可电离的氢原子,因而是二元酸,由此类推次磷酸分子中含有 个“-OH”。
(4)向H3P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①当恰好中和生成Na2HPO3时,所得溶液的pH 7(填“>”“<”或“=”,下同);
②当溶液呈中性时,所得溶液中c(Na+) c(H2PO)+2c(HPO);
③若用甲基橙做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所得溶液中c(Na+) c(H2PO)+2c(HPO)。
19.汽车安全气囊常用叠氮化钠(NaN3)作产气剂,NaHCO3作冷却剂。当汽车发生剧烈碰撞时,NaN3会迅速分解产生N2和Na,安全气囊迅速打开,起到保护作用。
(1)Na、Na+、O2-的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 ;
(2)NaHCO3作冷却剂的原理是 (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
(3)NaN3中存在的化学键为 ;若NaN3分解产生6.72LN2(标准状况),转移电子 个。
(4)可以用NaClO溶液销毁含NaN3的溶液,原理如下。补充完整化学方程式: 。
_______NaClO+_______NaN3+_______→_______NaCl+_______NaOH+_______N2↑
(5)常温下向20mL0.1mol·L-1HN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Na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
①NaN3溶液呈 性;
②等物质的量的NaN3和HN3混合溶液中含氮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 ;结合图中信息写出判断理由 。
20.铁元素的化合价有+2和+3价,某兴趣小组利用含铁的盐溶液进行化学实验:
(1)取一定量氯化亚铁固体,配制成0.1mol/L 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 。
(2)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 色,接着在变色的溶液中滴入2 mL 0.5mol/L 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已知:AgSCN为白色沉淀) ,溶液逐渐恢复到原来颜色,这种变化是因为 (请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
用下图装置进行SO2性质的研究。
(3)用 取25.00mL FeCl3和Ba(NO3)2的混合溶液,通入SO2气体一段时间后,发现A中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推测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
(4)工业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技术的原理是: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碳酸钙以及空气反应生成石膏(CaSO4·2H2O)。某电厂用煤300t(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2.5%),若燃烧时煤中的硫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硫,用该方法脱硫时有96%的硫转化为石膏,则理论上可得到 吨石膏。
21.已知常温下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化学式 HF HClO H2CO3 NH3·H2O
电离常数 6.8×10-4 4.7×10-8 K1=4.3×10-7 K2=5.6×10-11 Kb=1.7×10-5
(1)常温下,物质的量溶度相同的三种溶液①NaF溶液②NaClO溶液③Na2CO3溶液,其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序号)。
(2)25℃时,pH=4的NH4Cl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
(3)NaClO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为 。
(4)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5)25℃下,将的苛性钠溶液与的稀硫酸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则 。
(6)25℃时,的电离常数,则该温度下的水解常数 ;若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则溶液中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2.铬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用途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铁铬液流电池是一种酸性介质中,正、负极活性物质均为液体的化学电池,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电池结构原理如图所示,a和b代表电极。电池放电时a级的电势 b级电势(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电池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为 .
(2)含的废水毒性较大,某工厂废水中含的.为了使废水的排放达标;进行如下处理:
若处理后的废水中,则废水中 .
;)
(3)以铬酸钠()为原料,用电化学法可制备重铬酸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电解一段时间后,测得阳极区溶液中物质的量由变为,则生成重铬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常温下,将0.1 mol SO2溶于水形成1 L溶液,亚硫酸的浓度是0.1mol/L,亚硫酸是弱酸,所以溶液pH>1,故A正确;
B.标准状况下CH3OH是液体, 11.2 LCH3OH的物质的量不是0.5mol,故B错误;
C.没有溶液体积,不能计算 pH=3的醋酸溶液中H+数目,故C错误;
D.FeCl3水解,100mL 1 mol/L 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小于0.1NA,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受热会分解生成、,且氯化铵会水解,A错误;
B.乙烯不与反应,而与反应生成,B正确;
C.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配制溶液,C错误;
D.试纸不能直接放入溶液中测定溶液的,且不能用试纸测量溶液的,D错误;
故本题选B。
3.D
【分析】混盐Na4S2O3中S元素的平均化合价为+1价,应为Na2SO3和Na2S的混盐。
【详解】A.由分析可知Na4S2O3为Na2SO3和Na2S的混盐,Na2SO3和Na2S都是强碱弱酸盐,与铝离子双水解,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铝,A错误;
B.由分析可知Na4S2O3为Na2SO3和Na2S的混盐,所以1molNa4S2O3共含6mol离子,B错误;
C.由可知,S元素化合价由-2和+4均变为0价,其中+4价硫的化合价只有部分发生变化,则每产生3molS,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C错误;
D.混盐CaOCl2中含有Cl-和Cl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Cl-+ClO-+2H+=Cl2↑+H2O,即向CaOCl2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会有Cl2产生,D正确;
答案选D。
4.D
【详解】A.浓度不同,且生成锰离子可作催化剂,不能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错误;
B.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pH ,前者pH大于后者,说明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亚硫酸根,也能说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但不能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C强,因为亚硫酸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B错误;
C.将湿润的石蕊试纸伸入到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石蕊试纸变红,不能说明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因为其中含有强电解质HCl,其水溶液显酸性,C错误;
D.向lmL0.1mol·L-1MgSO4溶液中,滴入2滴0.lmol L-1NaOH溶液,再滴入2滴0.1mol·L-1CuSO4溶液,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逐渐变为蓝色,现象正确,因为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在硫酸镁过量的前提下,氢氧化镁遇到后加入的少量0.1mol·L-1CuSO4溶液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两种沉淀的组成相似,故可以得出Ksp[Mg(OH)2]>Ksp[Cu(OH)2],D正确;
本题选D。
5.D
【详解】A.CH3COONH4属于弱电解质,pH=7.0是因为醋酸根和铵根水解程度相差不大,水解产生的H+和OH-相互抵消,故A错误;
B.冷的浓硝酸会使铁钝化,阻碍进一步反应,所以铁片不会溶解,故B错误;
C.K+需要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不能确定其是否含有,故C错误;
D.双氧水浓度不同导致颜色不一样,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在等浓度的Na2A、NaHA溶液中,A2-的水解程度大于HA-,水的电离程度前者大于后者,pH前者大于后者, A正确;
B.溶液中c(H+)=10-3mol/L,若H2A的电离度为0.01%,溶液中c(H2A)≈0.1mol/L,c(HA-)=0.1mol/L 0.01%=10-5mol/L,则Ka1=, 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Ka1=10-7,则Kh2==10-7>Ka2,即HA-的水解大于电离,即NaHA溶液显碱性,向H2A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若c(A2-)=c(HA-),则溶液肯定显碱性,所以要想至中性,必然是 c(A2-)<c(HA-), C不正确;
D.H2A是弱酸,取pH=a的H2A溶液10mL,加蒸馏水稀释至100mL,H2A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则该溶液pH故答案为:C。
7.C
【详解】A.由于H2CO3是多元弱酸,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Na+和,则NaHCO3的电离方程式为:,A错误;
B.铅蓄电池中电解质为H2SO4,PbSO4是沉淀,故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B错误;
C.由于Al3+和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则向溶液中滴加溶液:,C正确;
D.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水为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已知氢气的热值为,则,D错误;
故答案为:C。
8.C
【详解】A. 全部溶于氢碘酸,为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碘化亚铁、碘和水:,A错误;
B.按反应机理可知, 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B错误;
C.锅炉水垢中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不溶于酸,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可用碳酸钠溶液处理、使硫酸钙转化为难溶物碳酸钙,则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 氨水与过量溶液反应生成草酸氢铵:,D错误;
答案选C。
9.B
【详解】A.碳酸钠是强电解质应写成离子的形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CO2↑+H2O,故A错误;
B.铜比银活泼,会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硝酸银为强电解质,所以离子方程式为2Ag++Cu =2Ag+Cu2+,故B正确;
C.石灰石难溶于水,不能写成离子,正确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C错误;
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Fe +2H+=Fe2++H2↑,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0.C
【详解】A.利用覆铜板制作电路板,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 Cu = Cu2+ + 2Fe2+,A错误;
B.泡沫灭火器灭火原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氯酸钠、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13+ + 3 = Al(OH)3↓ + 3CO2↑,故B错误;
C.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SO2生成亚硫酸氢钠、S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S2- + 5SO2+ 2H2O=3S↓+ 4,故C正确;
D.纯碱溶液吸收Br2生成溴酸钠、溴化钠、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3Br2= + 5Br-+ 3CO2↑,故D错误;
选C。
11.D
【详解】A.选项中反应方程式未配平,正确的离子方程为为2Na+2H2O=2Na++2OH-+H2↑,A错误;
B.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生成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B错误;
C.氢氧化铜为难溶性固体,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C错误;
D.碳酸钠与足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H+=CO2↑+H2O,D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湿润的pH值试纸会稀释碱液,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测定的溶液碱性减弱,测定pH值偏小,故A正确;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结合c=可知,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B错误;
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气体占据液体应占有的体积,会导致所测溶液体积偏小,故C正确;
D.用移液管取盐酸待测液时没有润洗,会使所量取的盐酸溶液中n(HCl)偏低,导致测得盐酸含量偏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3.B
【详解】A.由图中信息知横坐标为零,即未加入NaA溶液,此时c2(OH-)等于110-14,又水电离的氢离子等于水电离的氢氧根,所以,A正确;
B.NaA溶液中存在A-的水解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溶液中A-浓度越大,溶液中OH-与HA的浓度越接近,A-的水解常数,由图可知,A-浓度较大时Kh ≈ 1×10-10,数量级为10-10,B错误;
C.NaA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故有质子守恒关系c(HA)+c(H+)=c(OH-),C正确;
D.由图可知,x点溶液中A-浓度为3×10-4 mol/L,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2×10-7 mol/L,则氢离子浓度为5×10-8mol/L,由C项分析可知NaA溶液中c(HA)+c(H+)=c(OH-),溶液中HA的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则溶液中各微粒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 > c(A-) > c(HA) > c(H+),D正确;
故选B。
14.(1)逆
(2) 正 减小 增大
(3) 中
(4)
【详解】(1)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A固体,A-浓度增大,HAH++A-平衡逆向移动。
(2)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Cl溶液,相当于稀释HA溶液,HAH++A-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c(A-)减小,c(H+)减小,Kw不变,溶液中c(OH-)将增大。
(3)在25℃下,将amol·L-1的氨水与0.01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根据电荷守恒c()+c(H+)=c(Cl-)+ c(OH-),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c(Cl-),则c(H+)= c(OH-),溶液显中性;c()=c(Cl-)=0.005 mol·L-1,根据物料守恒, mol·L-1,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
(4)①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两种溶液中,。
②抑制水电离,由水电离出的= c(OH-)=10-9 mol·L-1;溶液促进水电离,由水电离出的=10-5 mol·L-1。
15.(1) 1.8×10-9 1.8×10-9
(2)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改变离子浓度Ksp不变,平衡发生移动
【解析】略
16.(1) C6H5OH+7O2 6CO2+3H2O 3C6H5OH+28+28H+=18 CO2↑+23H2O
(2)AgCl+2NH3= +Cl-
【详解】(1)①根据图知,虚线框内BMO降解苯酚的过程中:反应物是苯酚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过程的总反应为:C6H5OH+7O2 6CO2+3H2O;故答案为:C6H5OH+7O2 6CO2+3H2O;
②由图可知,C6H5OH可被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C6H5OH+28+28H+=18 CO2↑+23H2O;故答案为:3C6H5OH+28+28H+=18 CO2↑+23H2O;
(2)氯化银可以溶于氨水中生成银氨络离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Cl+2NH3= +Cl-;故答案为:AgCl+2NH3= +Cl-。
17. 10 -13 > 10 -b mol/L 10 -amol/L O点时,冰醋酸中只有分子,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 c>b>a b c
【详解】(1)在t℃时,某NaOH稀溶液中,c(H+)=10-amol L-1,c(OH-)=10-bmol L-1,已知a+b=13,则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10-(a+b)=10-13,常温下Kw=10-14,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增大,t℃时的Kw大于常温下的Kw,说明此时温度大于25℃,故答案为:10-13;>。
(2)氢氧化钠溶液中c(NaOH )=c(OH -)=10 -bmol L -1,氢氧化钠和水均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只有水电离出氢离子,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等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浓度等于10 -amol L -1,故答案为:10-b mol/L;10-a mol/L。
(3)①在醋酸是共价化合物,本身不存在离子,O点时,冰醋酸中只有分子,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
②加水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加水越多,醋酸的电离程度越大,所以醋酸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在b点时,溶液导电能力最强,离子浓度最大,此时氢离子浓度也最大,则该点溶液对应的pH最小;醋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氢离子浓度越大,对水电离的抑制程度越大,加水稀释,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减小,水的电离程度增大,c点加水最多,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最小,所以c点溶液水电离程度最大,所以答案为:c>b>a;b;c。
18. 正盐 2 测NaH2PO2溶液的pH,若pH>7,则证明次磷酸为弱酸;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次磷酸溶液中各滴入2滴石蕊溶液,若次磷酸溶液中红色浅一些,则说明次磷酸为弱酸(答案合理即可) 1×10-3 1 > = <
【详解】(1)①NaOH过量,只生成NaH2PO2,说明次磷酸中只有一个可电离的氢原子,说明NaH2PO2是正盐;
②设溶液中的H+浓度为x mol·L-1,
Ka(H3PO2)==1×10-2,解得x=0.01,故pH=-lg 0.01=2;
③若H3PO2是弱酸,则NaH2PO2是强碱弱酸盐,则该盐的水溶液呈碱性,故可以测定NaH2PO2溶液的酸碱性,若溶液pH>7,则说明H3PO2是弱酸;还可以比较同浓度下一元强酸和H3PO2的酸性的强弱:取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次磷酸溶液,各滴入2滴石蕊溶液,若次磷酸溶液中的红色浅一些,则可说明次磷酸为弱酸;
(2)忽略H3PO3的二级电离和水的电离,则c()=c(H+)=1×10-2mol·L-1,c(H3PO3)=(0.11-1×10-2) mol·L-1=0.1mol·L-1,电离平衡常数Ka1===1×10-3;
(3)根据题中的信息,亚磷酸分子的结构式中有2个“-OH”,该酸是二元酸,而次磷酸是一元酸,则可以推出次磷酸分子中有1个“-OH”;
(4)①Na2HPO3溶液中,水解使得溶液呈碱性,pH>7;
②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2c()+c(OH-),当溶液呈中性时,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2c();
③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Na+)+c(H+)=c()+2c()+c(OH-),用甲基橙做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呈酸性,则c(H+)>c(OH-),故c(Na+)< c()+2c()。
19.(1)Na>O2-> Na+
(2)NaHCO3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分解吸收热量,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可作冷却剂
(3) 离子键、共价键 0.2NA
(4)2NaN3+NaClO+H2O=NaCl+3N2↑+2NaOH
(5) 碱 c(N)>c(HN3) 图中b点为等物质的量的NaN3和HN3,pH<7,溶液呈酸性,HN3电离程度大于N水解程度,则c(N)>c(HN3)
【解析】(1)
Na原子电子层数为3,Na+、O2-电子层数都是2,则Na原子半径最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的离子半径越小,则O2-> Na+,半径由大到小顺序为:Na>O2-> Na+;
(2)
NaHCO3分解产生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分解吸收热量,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因而它可以起到冷却作用,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
(3)
NaN3由Na+和N形成,存在的化学键为离子键、共价键;NaN3会迅速分解产生N2和Na,反应方程式为2NaN3=3N2+2Na,标准状况下产生6.72LN2,物质的量为,生成3mol N2转移电子2mol电子,则0.3mol氮气转移0.2NA个;
(4)
根据氮元素化合价高,氯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只有N2一种气体生成,则氯只能从+1降到-1价,其他元素化合价不变,水参加反应,生成氯化钠、氮气、氢氧化钠,则反应方程式为:2NaN3+NaClO+H2O=NaCl+3N2↑+2NaOH;
(5)
①HN3为一元弱酸,当加入20mL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N3,此时pH>7,则NaN3溶液呈碱性;
②当加入10mL0.1mol·L-1NaOH溶液时,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aN3和HN3,即为图中b点,此时pH<7,溶液呈酸性,HN3电离程度大于N水解程度,含氮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c(N)>c(HN3)。
20. 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 血红 溶液中发生Fe3++3SCN- Fe(SCN)3使局部变红, Ag+与SCN-反应生成AgSCN沉淀,降低了c(SCN-),平衡逆向移动,血红色逐渐褪去 酸式滴定管 BaSO4 Fe3+将SO2氧化成SO42-,再与Ba2+结合生成BaSO4白色沉淀或酸性条件下NO3-将SO2氧化成SO42-,再与Ba2+结合生成BaSO4白色沉淀 38.7
【分析】(1)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铁粉防止氯化亚铁被氧化;
(2)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1滴KSCN溶液,发生Fe3++3SCN- Fe(SCN)3,滴加AgNO3溶液,Ag+与SCN-反应生成AgSCN沉淀,降低了c(SCN-),平衡逆向移动;(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能被硝酸根离子或铁离子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4)二氧化硫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与二氧化碳,亚硫酸钙在水存在的条件下被氧气氧化生成CaSO4 2H2O;根据关系式S~SO2~CaSO4 2H2O来计算。
【详解】(1)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防止氯化亚铁被氧化;(2)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则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1滴KSCN溶液,发生Fe3++3SCN- Fe(SCN)3,使溶液变血红色;滴加AgNO3溶液,Ag+与SCN-反应生成AgSCN沉淀,降低了c(SCN-),平衡逆向移动,血红色逐渐褪去;(3) FeCl3和Ba(NO3)2的混合溶液呈酸性,且有较强氧化性,则量取25.00mL FeCl3和Ba(NO3)2的混合溶液,应选用酸式滴定管;向混合溶液中通入SO2,因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酸性条件下,能被硝酸根离子或铁离子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4)二氧化硫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SO2+CaCO3═CaSO3+CO2,亚硫酸钙在水存在的条件下被氧气氧化生成CaSO4 2H2O,反应方程式为:2CaSO3+O2+4H2O═2[CaSO4 2H2O],总反应为:2CaCO3+2SO2+O2+4H2O═2[CaSO4 2H2O]+2CO2;
S~SO2 ~CaSO4 2H2O
32 172
300t×2.5%×96% m
=,解得m=38.7t。
21.(1)③>②>①
(2)
(3)
(4)
(5)90:11
(6) 增大
【详解】(1)由图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酸性HF>H2CO3.>HClO>HCO,对应盐的水解程度则F-②>①;
(2)pH=4的NH4Cl溶液,说明水解呈酸性,溶液中c(H+)>c(OH-),根据电荷守恒:,故离子浓度大小为:;
(3)NaClO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为:;
(4)已知H2CO3>HClO>HCO,根据强酸制弱酸规律可知: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5)混合后溶液显酸性,酸过量,混合后,解得90:11;
(6);根据,c(H+)浓度增大,故, 增大。
22.(1) 高于
(2)
(3)
【分析】根据放电时的总反应,可知放电时Fe3+发生还原反应,Cr2+发生氧化反应,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为Cr2+→Cr3+,放电时正极反应为Fe3+→Fe2+;难溶电解质析出固体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熵等于溶度积常数;电解池中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详解】(1)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可知放电时a极发生反应,a是正极、b是负极,电池放电时a级的电势高于b级电势;放电时的负极为充电时的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池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为;
(2)处理后的废水中,,则废水中 。
(3)①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根据,生成1mol阳极区减少2mol,测得阳极区溶液中物质的量由变为,则生成重铬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