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培优练】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人教版化学九下(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培优练】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人教版化学九下(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30 11:50:53

文档简介

自我评价: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知识要点全练
夯实燕础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知识点1中和反应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5.蚊子、蜜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
A.CO2+2NaOH-Na2 CO+H2O
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红
B.CaO+H2O-Ca(OH)2
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抹下列物质中
C.NaOH+HCI-NaCl+H2O

()
D.AgNOs+HCI-AgCI+HNO
A.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2.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加人稀盐酸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
6.按要求写出下列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顺序是
色→


(1)用含A1(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3.“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
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如图
(2)苛性钠久置于空气中变成白色粉末:
所示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用熟石灰处理工厂污水中含有的硫酸:
Na
H
H
(4)用稀盐酸除去水垢中的碳酸钙: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应用了中和
(2)写出图中方框内甲、乙两种粒子的符
反应原理的是
(填序号)。
号:甲:
乙:
易错点对中和反应理解不正确

0
(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的实质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粒子符号,下同)和
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结合成HO。
B.中和反应一定无明显现象,都需加酸碱
知识点2中和反应的应用
指示剂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4.(2021·安徽)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C.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碱
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
D.中和反应的四种物质属于不同类别,可
的是
能含有某种相同元素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48
九年级化学下册
规律方法全练
提升能力
探究创新全练
挑战自我
XWX5XX0X0X0X305XX0X6X026X3002
8.(2021·广东梅州)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
14.(2021·黑龙江绥化)中和反应在日常生
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①X十碱→盐十水;②X十金属氧化物·
(1)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
1温度光
盐十水。
密闭隔热容器中,加入
A.HCI B.CO C.NaOH D.CaO
氢氧化钠固体,利用数
9.(2021·湖南湘潭)在A十B→C十D的反
字传感器测出反应时间
时s
应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A.若C和D为盐和水,该反应不一定是中
①甲同学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
和反应
钠反应过程中放热。乙同学不同意
B.若A是氧化铜、C为铜,该反应不一定
他的观点,乙同学的理由是
是置换反应
C.若将20gA和30gB混合,则生成C
②丙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和D的总质量一定为50g
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
D.该反应不可能是化合反应
象,于是三位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
10.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
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
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
猜想一:NaCl
A.铁片和稀盐酸
猜想二:NaCl和NaOH
B.氧化铜和稀硫酸
猜想三:
C.烧碱溶液和稀盐酸
③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
D.氢氧化镁和稀盐酸
一定不正确;
12.2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
④为了验证其余猜想,丙同学进行如
液和2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
下探究。
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显()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蓝色B.红色C.无色D.紫色
另取少量反应后
13.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向
的溶液于试管
猜想三
正确
左、右两管中分别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
中,加人锌粒
(2)丁同学在试管中加入约1mL氢氧化
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硫酸(如图所示)。
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
(1)开始时
a化钠
(填“左”或“右”)
稀硫暇
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硫酸,边不断振荡
稀济液
管溶液呈红色。
价钛的
试管,至溶液颜色
为止,说
蒸蹈水
(2)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呈无
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色,除酚酞外,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质的名称是
,可能含有
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写出上
(3)结合上述实验可知,中和反应的实质
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2)大于6.A7.C8.A9.B10.C
11.A12.A13.(1)乙(2)浓盐酸具有挥发
11.A12.D13.(1)试剂瓶塞没有倒放搅
性,HC1逸出使盐酸质量减少(3)变小
拌,加快溶解(2)7.5用药匙取出部分氯化
14.(1)酸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2)汽水
钠,直至天平再次平衡50mL(3)ABD
中的碳酸也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红色不褪去
专题二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
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
1.C2.B3.B4.(1)t2(2)加水(或溶剂)
1.C2.铁钉表面的铁锈逐渐诚少,溶液变成黄
(3)乙>甲>丙(4)155.(1)B>A=C
Fe2 Os+3H2 SO-Fez(SO)3+3H2O
(2)升高温度(3)蒸发结晶(4)<(5)①②
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Fe+HSO,一FeSO,十
③④6.D7.(1)在20℃时,甲和丙物质的溶
H↑3.(1)A(2)BC(3)B(4)D(5)E
解度相同(2)加入丙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6)Fe+2HCI =FeCl2+H2 CuO+
(3)75(4)乙>丙>甲8.(1)甲和丙
2HC1CuC12+H2O4.B5.A6.(1)酸
(2)甲=乙>丙9.(1)C(2)不饱和(3)镁
石蕊溶液(2)Fe2O。(3)铁(4)CuO十
和稀盐酸反应放热,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H2 SO-CuSO+H2O 7.B 8.B 9.D
高而减小(4)D10.(1)NaC1(2)增大
10.A11.C12.C13.(1)固体溶解,溶液由
(3)乙(4)蒸发结晶(5)小于11.(1)丁
无色变为浅绿色,有气泡产生(2)H+C1
(2)A(3)乙(4)8(5)BD12.(1)>
Fe2+(3)BC 14.(1)HCI CaO (2)CaCO.+
(2)80(3)甲(4)B
2HCI-CaC2+CO2↑+HO②CuO+
单元复习与提升
2 HCl-CuCl2十H2O(合理即可)③置换
一、考点11.(1)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④CaO+2HC1CaCl2+H2O放热(3)2
(2)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蓝色浅绿色
第3课时几种常见的碱碱的化学性质
2.NH.NO2 NaOH NaC13.乳化溶解
1.D2.A3.C4.B5.C6.(1)Ca(0H)2
乳化
(2)CaO(3)CaO+H2O一Ca(OH)2(合理
考点21.不能继续溶解饱和不饱和
即可)7.C8.(1)红(2)CO2+2NaOH
考点31.(1)一定温度100g饱和状态
Na2 CO+H2O(3)碱溶液中都含有OH
(2)KNO:NaCl Ca(OH)22.(1)101 kPa
9.D10.D11.B12.C13.B14.B
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气体体积(2)小
15.(1)2HCI+CaCO:=CaCle+H2O+CO.
大3.(1)较大KNOg(2)NaC1
(3)Ca(OH)24.(1)饱和溶解度饱和不饱
2H,0通电2H,↑+0。◆2HC1+Zm
和(2)溶解度
ZnC12+H2◆置换(2)放热(3)作干燥剂
溶解度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考点42,100g十溶解度×100%
第1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考点51.(1)托盘天平胶头滴管烧杯玻
1.C2.蓝紫红3.(1)2NaOH+
璃棒量筒药匙(2)计算称量溶解
H2 SO-Na2 SO+2H2O (2)Na+SO
装瓶贴标签2.溶质3.(1)偏小(2)偏小
(3)HOH4.A5.C6.(1)A1(OH)s+
(3)偏小(4)偏大(5)不变
3HCI-AICl +3H2O (2)2NaOH+CO2
二、1.D2.C3.A4.D5.C6.D7.(1)C
Na2 CO2+H2O (3)Ca(OH)2+H2 SO-
(2)降温结晶(3)C>B>A8.(1)饱和(2)增
CaSO,+2H,O (4)CaCO+2HCI
加(3)无(4)25%9.(1)丙>乙>甲
CaCl2+H2O+CO↑(1)和(3)7.D8.A
(2)饱和(3)加入甲物质至不再溶解(或恒温
9.C10.C12.A13.(1)左(2)硫酸钠
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4)25g
H2 SO 2NaOH+H2 SO --Na2 SO,+2H2O
10.(1)乙(2)135(3)3314.(1)①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
④11.B12.C13.(1)7.542.5(2)左
②NaC1、HC1③二④产生气泡(2)红→无
(3)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4)AB(5)100
2NaOH H2 SO=Na2 SO+2H2O
第十单元酸和碱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2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几种常见的酸
1.B2.A3.D4.D5.(1)稀硫酸浓硫酸
1.A2.酸性无3.D4.B5.B6.(1)浓
溶于水放热B(2)2NaOH十HSO,
硫酸(2)液滴溅出伤人(3)防止浓硫酸吸收
NaSO,+2H0(3)Na+、H+6.(1)10(2)红
空气中的水分7.C8.D9.D10.B
无(3)NaC1、HC17.D8.A9.D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