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选择性必修 第二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一、走进伟大时代,亲近伟大诸子
二、读懂经典作品内涵、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把握儒家思想特点
01《论语》十二章,每组一人两段,重点实词、虚词突破,读懂内涵
02绘制思维导图:三课的文脉
03 12 章关键词合并,分类阅读,拓展阅读,解读思想观念
《论语》十二章1.4.6
1.子曰:“君子食无(通假字,“毋”,不要)求饱,居无求安,敏 (勤勉)于事而(连词,表并列)慎于言,就(到)有道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顺承)正 (匡正)焉(代词,自己),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 (胜:胜过,超过)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 (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固定词组,这样以后)君子。”(《论语·雍也》)
总结思想观念:君子
这是君子道德修养的一些具体要求。在今天这个异常浮躁的时代,我最欣赏的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在告诉所有有修养追求的人,应该放弃物质享受,注重重塑自己的道德。重视精神世界的提升,放下物质世界的享受,这是大道德的一个准则。
义和利都是人们的追求,但是我们发现,在此处被孔子对立。一种追求义的,孔子肯定其行为,称之为君子;一种追求利的,孔子否定其行为,称之为小人。孔子对待义和利的态度:要重义轻利,利要服从义,追求个人利益更要以正道、道德为基础,切不可舍本逐末。但是世界上本就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心中有大义,为了义去做事,那么这种人要用义去号召、感召;但还一种人做事就为利益,无利不做。这种人的使用慎之又甚,用利益去驱使他做事可以,但提拔重用,会贻害无穷。
在君子那里,文和质二者正确的关系,就是配合恰当,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做人如此。做文章也如此,语言质朴简单,有直观性,但是感觉没有文学的滋养;语言太过华美,则有空洞之嫌,没有脚踏实地的现实,恰当好处的就是二者融和运用,互补互生。
《论语》十二章10.9.7.11.2
10.颜渊问仁。子曰:“克 (约束、克制)己复 (复:实践,实行)礼为仁。一日(一旦,古今异义,一天)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语气词,无意义)。为仁由(靠)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敏:聪明,机智),请(请允许我)事 (实践、从事)斯(这)语矣。”(《论语·颜渊》)
9.子曰:“知(通假字,“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连词,表顺承)后已(已:停止),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代词,它)者乎?”子曰:“其(语气副词,大概)‘恕’ (恕:推己及人)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子曰:“人而(连词,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固定词组 ,“如……何”意为“把(拿)……怎么样”)?人而(连词,如果)不仁,如乐何?(怎样对待乐呢?)”(《论语·八佾》)
总结思想观念:仁、恕、如何达到仁
10.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用礼来规定它,用礼来实现它。所以,此段强调人们要学会自我约束,不符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虽然看似有些迂腐,但仔细想来,学会克制自己,学会遵守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人先天有七情六欲,有各种想法,但是只有学会约束自己,高度的自律,才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人的遵守精神,是一个人契约精神的再现,甚至是一种慎独行为。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方能成就大事。9.仁者没有忧虑。
7.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一批有热血、有理想、有刚强毅力的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他们奋斗的理想,一定是远大而正义,很难实现的。孔子去世,他的无数弟子以传承儒家思想为己任。对于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能够让学生爱上母语,让他们都具备高超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一个语文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但同样,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讲求要博览群书,不断增加广度厚度,做到底蕴丰厚,但是更重要的是记得牢,才能融会贯通;从自己本身出发提出疑问用心思考,那样就不断自我提升修养,从而慢慢养成“仁”所要求的一些品格。
11.孔子在此处给出了怎样到达仁的具体方法指导。会见贵宾,祭祀大礼,人都是认真严肃的,庄重虔诚,彬彬有礼,如果能够将这种行为态度一直保持到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上面,那么对外交往,人际关系就没有问题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强加于人,那么没有人怨恨自己,没有人不满意,必然会让每一个和你接触的人都感觉非常舒服。此处彰显古代的人道主义观点。
2.这句话告诉我们礼、乐与仁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如果一个人,没有内在的仁,不会有外在的礼乐。今天,我们去辨识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没有高雅的志趣爱好,是一个不读书,不学习者,怎么可能有仁德积极的内心?对比论证,强调突出仁的重要性。
《论语》十二章3.5.8
3.子曰:“朝(名词状语,早晨)闻道(道:道理,真理),夕(名词状语,晚上)死可矣。”(《论语·里仁》)
5.子曰:“见贤(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齐:与……看齐,古今异义,整齐)焉(兼词,于之),见不贤而内(内:名词状语,在心里)自省(检查言行,古今异义,觉悟)也。”(《论语·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子曰:“譬如为山(为山:堆积土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古今异义,平坦土地),虽(连词,虽然)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总结思想观念:追求理想、反省、锲而不舍
3.孔子一生在追求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得偿所愿。但是这句话却能够让我们看到他为了追求的“道”,可以献身的精神。这句话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梦醒,追求真理,并为之付出所有。有了前方的光明,有了前进的方向,人生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5.这句话非常精辟得指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该有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全面看待每一个人,用放大镜去发现学习别人长于自己之处,用穿衣镜去看待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对照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人再强大,也会有短板,但要知道,有些不足错误可以改进,会更加完善。所以,交朋友应该慎重,君子主张交朋友要“无友不如己者”。人这一辈子,就是在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如果每日不求进步,只是吃喝玩乐,和一个动物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8.孔夫子在这里用土堆山的比喻,给我们讲述了一道理,功亏一篑,自己放弃,还是锲而不舍高歌猛进,都是自己的选择。一个人在学习知识,品德修养,做成任何事上,其实成功与否,都是在和自己斗争,都在和自己的意志力做斗争。困难这个敌人不可怕,最可怕是自己的懒惰、懈怠、贪图安逸。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苏秦为了不让自己偷懒,用锥刺股;孙敬不让自己瞌睡,头发悬梁。勤学苦练,方能成;对自己狠一点,才能有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做好规划、兴趣喜欢、志向坚定、珍惜时间、及时复习、学与思、择师
《论语》十二章12
12.子曰:“小子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古今异义,男孩子)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 (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 (讽刺时政)。迩 (近)之(助词,取独,无意义)事 (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助词,结构助词,的)名。”(《论语·阳货》)
总结思想观念:学习诗
学习《诗经》,有这么多的好处:激发感情,观察万象,搞好公关,讽谏上级,懂得忠孝,认识万物。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习《诗经》吧。尤其认识鸟兽草木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张丽钧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走在田野里,叫着这朵花的名字,喊着那种花的名字,一路欣赏,一路交谈,岂不美哉?
04拓展阅读 思维导图
《论语》十二章及其拓展——君子——道德修养:谨慎正道、好学、义、文质彬彬、仁、恕
——行动指南:追求理想、反省、持之以恒做好规划、兴趣喜欢、志向坚定、珍惜时间、及时复习、学与思、择师
——学习内容:诗功能强大
作业:《论语》分主题自我阅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