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选择性必修 第二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一、走进伟大时代,亲近伟大诸子
01东方中国百家争鸣 02世界轴心时代 03走进元典作品 04走进伟大的诸子百家
二、读懂经典作品内涵、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把握儒家思想特点
01《论语》十二章,每组一人两段,重点实词、虚词突破,读懂内涵
一、走进伟大时代,亲近伟大诸子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回到它的源头,才能有准确的认识,就像我们要吃甘蔗,回甘无穷,但是吃别人嚼过的甘蔗碎,则会失去那份甜美。
01东方中国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开启了文化井喷一样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学术流派的代表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被发展成学派的不过十二家而已。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四处游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著书立说,思想纷呈,共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顽强的中国文化生命力,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02世界轴心时代:只有站在传统文化的源头,吸取养分,才会获得激发后世一次又一次革新飞跃的原始力量。传统文化的源头就是世界文明古国的“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是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诞生了奠定各个文明基石的伟大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这些文明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富有勃勃生机,影响着今天的文化和生活。
03走进元典作品:
这是一个创造了“元典”(原初、最基础)的时代,是一个在它之前都“趋进”它,在它之后都“回味”它的时代。昨天,儒道墨三家的元典作品曾经静静地被古人用毛笔写在竹简之上,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还原貌地保留下来,一大幸事;今天,我们一起有幸步入这个时代,与它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大幸事。你只把当成普通文言文对待,走马观花,看个大概,可惜!不反复品读,仔细咂摸,不努力吸收精粹,更为可惜!
04走进伟大的诸子百家
(一)识百家:
关于百家争鸣,你知道有哪几家?
儒、道、墨、杂(综合学派)、法、名(论辩名实)、农、医、兵、纵横(纵横捭阖游说)、阴阳(五行)、小说(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察民风)
填空题:看一看,你在史书上熟悉名字,都是哪一家的?
孔子、墨子、苏秦、老子、孟子、惠施、庄子、扁鹊、吕不韦、荀子、邹衍、张仪、许行、孙武、管仲、商鞅、列子、韩非、孙膑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墨家(墨子)、法家(管仲、商鞅、韩非)、名家(惠施)、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兵家(孙武、孙膑)、阴阳家(邹衍)、医家(扁鹊)
(二)说诸子: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孔子及其弟子编成《论语》。
2.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代表人物。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并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代表作《荀子》,弟子韩非和李斯。
4.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有人叫他老聃,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作品《道德经》。
5.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作品《庄子》。
6. 墨子
墨子,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7.《论语》成书于战国,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作。
8.《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礼记》和《仪礼》、《周礼》统称为“三礼”。
9.《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10.《庄子》又名《南华真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所著。《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11《墨经》亦称《墨辩》,是中国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和自然科学的问题。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
二、自主学习,逐段梳理,关键词合并,解读思想
01《论语》十二章,每组一人两段,重点实词、虚词突破,读懂内涵
《论语》十二章——君子——道德修养:安贫乐道、谨慎正道、好学、义、文质彬彬、仁、恕
——行动指南:追求理想、反省、锲而不舍
——学习内容:诗功能强大
《大学之道》——修身——“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四端之心
——“今人”救井中孺子
0 2深层阅读,解读思想观念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
大学之(助词,的)道(道理,宗旨),在明(形容词动用,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百姓),在止(达到)于至(最高境界)善。 知止而(连词,表顺承)后有定(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连词,假设,如果)近(形容词动用,接近)道矣。
古之(助词,取独,无意义)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动,使…… 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使动,使…… 真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总结思想观念: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三纲是目标,明明德,德与生俱来,解放自己,恢复本性,个体主观精神的启发,内在修为;新民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新”个体完善之后运用道群里的外用之道,外在事功;至善是道德境界和准则的最高要求,是前二纲领的最终归宿,也是目标要求。三者存在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
八目是具体做法: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前者是修身的起点,对事物规律理性认识,使自己达到新的认知;后者使修身的终点,摈弃外界一切干扰,专心致志,最终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慎独。主体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的层次,最后落到治国平天下层面 ,由内到外的递进式修为之路。外在实践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式渐进过程。这些构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代知识分子激励自我的追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助词,的)心(怜悯心,同情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于是就)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固定词组,……的原因)谓人皆(都)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之心——非所以(固定词组,……的原因)内(通假字,“纳”,结交)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固定词组,……的原因)要誉(通假字,“邀”博取名誉)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萌芽,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名词动用,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通假字,“燃”),泉之始达(流通)。苟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总结思想观念: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同情、内心不安、不忍之心都是善的开端、萌芽。人具有道德理性,所以遇到褥子入井,挺身而出。“四端之心”既有道德价值感,又有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道德行为是自我命令的结果。反求本心,推扩本心,把道德心性实现出来。他善于把四端之心即道德情感调动出来辅佐道德理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动力。四端就是四心,“不忍之心”“羞耻心憎人为恶”“恭敬之心”“明辨善恶曲直之心”慢慢扩充起来就形成了四德。
作业:《论语》分类,主题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