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1: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些危机,我们应反思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张力。有学者认为真正反自然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科技在其中只是“催化剂”。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正面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审美、价值观方面都受到了猛烈冲击。由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伦理世界、意义世界正在被重塑。便捷高效的科技引发了生存风险与伦理危机的争议。这不禁让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科技,认为科技正是将人类异化的“元凶”。 刘大椿教授在《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一方面,科技具有价值中立性,给我们带来了战胜自然的力量,并终将帮助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在现代社会领域所表现出的对于人的控制与压迫,关键在于科技被资本所绑架,成为了践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人们对科技的立场,应从之前的正反对立,转向“多元审度”。因此,我们将分析一些观点认为的现代科技具有的反自然性究竟是什么,探讨这种对科技的看法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然后根据这种对科技的批判立场提出自己的中立建议。
(摘编自陆慧《探索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二:
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是科技创新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技创新要遵循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一般体现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生命健康,即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维护人格尊严;二是尊重自然环境,即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规律;三是尊重社会关系,即尊重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侵害他人权益;四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福祉,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类社会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伦理是综合考量上述四个原则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不同时代背景会导致科技伦理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科技伦理认识上的差异。科技活动需始终坚持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科技伦理治理需防止将伦理问题泛化、政治化,避免以抽象教条的伦理概念和规范来限制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应系统地预见,权衡和处置科技前沿的伦理冲突,又不能无限度放大科研活动的风险或挑战而完全限制科技的发展。科技伦理需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合理适度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比如尸体解剖、辅助生殖等,在之前特定时代背景下这些曾是社会普遍反对的技术。但长远来看,凡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其发展趋势终究是不可阻挡的,科技伦理也是不断演进的。所以,需防止将伦理问题泛化,以科技伦理的旗号或子妨碍或限制前沿科技活动,致使科研人员畏手畏脚、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国际上的科技伦理“霸权”,努力提高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话权。科学无国界,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国家的利益。一般而言,科技伦理是科学共同仁在共同价值理念下达成的一定程度的国际共识,但因社会文化等背景差异,不同国家对此科技伦理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当前,少数西方国家在科技伦理问题上起主导作用,基因编辑、干细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伦理共识和规范,一般由国外科学家主导,我国科学家的参与程度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对此应加强开放交流,以大国的担当精神多与国际科技伦理治理,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主动参与伦理议题研讨、明确立场态度,提出公平公正、符合人类福祉、负责任创新的中国方案,以保障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摘编自张亚平、宋利璞《努力实现科技伦理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张力正在被重新认识,有学者认为科技只是它们之间的“催化剂”。
B.“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给人的启示是,对科技的立场应从正反对立转向“多元审度”。
C.科技创新遵循科技伦理观所体现的四个基本原则,应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D.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需协调发展,坚持科技伦理观可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伦理世界、意义世界被科技发展重塑,同样也影响科技的发展。
B.“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可以为当代社会科技伦理的规制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C.科技伦理价值观是动态变化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都会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
D.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伦理治理,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伦理治理上的话语权。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自2008年以来,联想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引入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
B.老子认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故主张“复结绳而用之”。
C.人脸识别相关法规的出台,让便捷和安全隐患并存的人脸识别技术有了司法“保护伞”。
D.目前至少12个国家已将人类胚胎体外培养不得超过14天的限制写入相关的法律。
4.材料一中,“有学者认为真正反自然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句话,有一个隐含前提,请写出这个隐含前提。(4分)
5.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赛上,人们采用了AI技术协助裁判判决,帮助裁判员实现对越位的“一键判罚”,有了人工智能帮忙,卡塔尔世界杯的越位判罚更快、更准。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6分)
二、文学类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象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相同。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7.关于“宝庆一边唱,一边做”这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8.方宝庆做人做艺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
9.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勾。(3分)
既A写B忠C诚D亲E附F于G朕H实I藉J此K人L共M康N时O政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用法不同,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B.材料三“遣使者四辈敦趣”的“趣”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不同。
C.材料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中的“摄”表示代理官职,这说明马周深受重用。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不肖”意思相同,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荀子以“耀蝉”作比,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虽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但并不妨害君主的霸业。
C.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
D.材料三中,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事情,这些事都合太宗心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2)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杜甫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注】关鬲:即关膈,指胸腹之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笔两句描写阮隐居柴门内的秋日景象:一畦一畦的蔬菜环绕在房屋四周。或许种植的蔬菜就是给作者送来的“薤”,即俗称的“藠头”。
B.“盈筐”两句,既有对阮隐居的友情常来常往的交代,又有对自己日常生活潦倒穷顿的暗示:三十捆藠头主动送过来,何其及时。
C.“束比”两句,从色形展开描写,形象地描画出一束束菖头如青青草料、如玉制的筷子,这是作者眼中事物的客观呈现。
D.全诗记叙了诗人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充满感情。
16.这首诗一反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6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诗中“ , ” 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平静和安详的特点。
(3)曹操《短歌行》中 “ ,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六、语言文字应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__。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C.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D.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了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20.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 )。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 ),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八、材料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如果足够勇敢说再见
生活便会奖励你一个
新的开始
材料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提道:“今天的中国,是廖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
漫画中的“再见”和文字材料中的“前行”引发了尔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你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B 4.有人认为,科技自身存在某种反自然性,科技会激化生存矛盾,压迫自然空间。 5.①科技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帮助,在足球比赛中采用AI技术,解决了多年来人工裁判引发的争端,使比赛更加公平公正。②这一科技创新,尊重了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了侵害他人权益,实现了科技伦理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学者认为科技只是它们之间的‘催化剂’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有学者认为真正反自然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科技在其中只是‘催化剂’”可知,选项中的“它们”指“科技与自然”,而文本中“它们”却是指“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和牺牲自然”。
C.“应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是科技创新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技创新要遵循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一般体现四个基本原则”可知,文中只提到了“科技创新要遵循正确的科技伦理观,一般体现四个基本原则”,而没有提到“应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所以于文无据。
D.“坚持科技伦理观可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科技活动需始终坚持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可知,应该是“坚持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规避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都会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科技伦理是综合考量上述四个原则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不同时代背景会导致科技伦理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科技伦理认识上的差异”可知,应是“科技伦理价值观随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是科技创新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B.老子一味抵制“伎巧”,其主张并不符合正确的科技伦理观。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便捷高效的科技引发了生存风险与伦理危机的争议。这不禁让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科技,认为科技正是将人类异化的‘元凶’”可知,有人认为科技正是将人类异化的“元凶”,存在某种反自然性,科技引发了生存风险与伦理危机,激化生存矛盾,压迫自然空间。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正面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知,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正面积极作用很大,在足球比赛中采用AI技术,帮助裁判员实现对越位的“一键判罚”,解决了多年来人工裁判引发的争端,使越位判罚更快、更准,使比赛更加公平公正,发挥了科技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三是尊重社会关系,即尊重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侵害他人权益”可知,人们采用AI技术这一人工智能,帮忙协助裁判判决,尊重了赛场上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避免侵害他人的权益,实现了科技伦理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使越位判罚更快、更准。
6.A 7.B 8.①在做人方面,礼数周到,老练通达,洞悉人性。(2)在做艺方面,技艺精湛,表演精彩,善于把控演出节奏。 9.①老舍所描绘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说书曲目及演出场景都有生活蓝本,是其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艺术表达。②老舍在塑造方宝庆、描绘其说书表演中,时时处处倾注着对民间艺人的礼赞,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错误。原文“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先写方宝庆出场,再写他唱,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不同。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赏析语言的能力。
B.“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错,“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体现他的表演艺术精湛。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在做人方面,结合“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可知,方宝庆出场对观众掌声的回应以及穿戴都是恰如其分;“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结束时“不住地道谢”体现他礼数周到;“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可见他老练通达,洞悉人性。
在做艺方面,“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唱腔动人,技艺精湛;“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他表演精彩;“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善于把控演出节奏。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可知,老舍所描绘的“鼓书艺人”方宝庆、说书曲目及演出场景都有生活蓝本,是其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艺术表达。
结合文本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老舍在塑造方宝庆、描绘其说书表演中,对他的鼓点、唱腔和做功表演等极尽赞美的能事,时时处处倾注着对民间艺人的礼赞;再结合“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可知,方宝庆是战乱年代一个普通的说书艺人,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10.DHL 11.D 12.C 13.(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
(2)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14.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
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写”的宾语为“忠诚”,所以应在“诚”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
“于朕”是作“亲附”的状语,所以应在“朕”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
“藉”的宾语为“此人”,所以应在“人”后断开,即在L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B.正确。同“促”,催促/同“取”。句意: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虽然取舍不同。
D.“都是指‘对父母不孝顺的人’”错误。都是指没有才能的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假如范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它就不会灭亡了”错误。由原文“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可知,范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范中行氏没有尊贤而贱不肖。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害”,毛病;“诚”,确实;“必”,一定。
(2)“不己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用己”;“贱”,看不起;“仇”,仇恨。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太宗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可知,唐太宗知道马周世一位有才能得人,就重用他,授予他官职,这体现了管仲“知而用之”的观点。
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可知,唐太宗重用马周之后,对他非常地信任,任用马周推荐的人,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这体现了管仲“任而信之”的观点。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节选自《荀子·致士》)
文本二: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5.C 16.①本诗取材日常琐事,表达了对普通生活的关注,感情轻松闲适,与“沉郁顿挫”展现的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同。
②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叙事客观真切,与“沉郁顿挫”风格呈现的停顿转折、深沉蕴藉不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这是作者眼中事物的客观呈现”理解错误,“束比青刍色”是指捆起来的长叶青翠可爱,“圆齐玉箸头”是指“蒜头”圆洁鲜亮,而且长短一律。可见,“眼中的事物”不是“客观呈现”,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绪的意象。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沉郁顿挫”的含义,首先,“沉郁顿挫”在情感上展现的宏大的家国情怀。而本诗是作者杜甫写给隐者阮昉表示感谢的诗作。杜甫在秦州期间,隐者阮昉多次拜访他,两人过往甚密,阮昉曾送给杜甫三十束薤,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诗。一二句“柴门内”“绕舍”写出了阮昉院、园、舍的特殊结构;三四句“盈筐”写赠予之多,“露薤”写出了菜的新鲜。可见,本诗取材日常琐事,表达了对普通生活的关注,感情轻松闲适,与“沉郁顿挫”展现的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同。
其次,沉郁是指杜甫诗中情感的深沉蕴藉。杜甫的诗歌中,鲜有个人的小情小爱,并不是说他没有个人情感,而是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情感更为深厚;顿挫是指杜甫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而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客观叙述阮昉送给自己三十束薤的情况,叙事客观真切,“不待致书求”表达诗人对阮昉的感激之情,“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写出了薤的新鲜喜人,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与“沉郁顿挫”风格呈现的停顿转折、深沉蕴藉不同。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D 19.A 20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内语句应承前,以“九歌”为主语,且括号前面说的是运用“深度学习模型”,故紧接着应该说学习的相关内容。另外,要注意“学习”和“摸索”的先后顺序,结合上下文分析,应是先学习,然后才在学习中“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中途易辙,第一分句的主语是“俄罗斯”,第二分句的主语是“张小明”,所以可在句首加上介词“在”;
二是介词残缺,“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前缺少介词“以”。
故选A。
21.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 3.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是说“关于喝水与减肥”的“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下句应与“减肥”关联;由后文“实际上”“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可看出,很多人希望通过“提高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故可填“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第二处,前面说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后面“人体总是恒温的”是结果,此处应当是说其条件“喝热水的多少”,照应“总是”,应当用“不管”之类的词语衔接,故可填“不管喝多少热水”。
第三处,实验的三种水分别是“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C的冰水”,既然“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那么“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的就应该是喝3°C的冰水,意思形成转折,用“而”衔接,故可填“而喝了3°C的冰水”。
题。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
第二段共有四个句子。
前三个句子是一个层次,第一句主要说“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第二、三两个句子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是对第一句的印证;
第四个句子是一个层次,“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新陈代谢提高4.5%”其实提高的幅度很小,二是这么小的热量差对减肥没有什么帮助。
概括主要内容时注意字数限制,由此可得出主要内容是: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题目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第一个句子和后面两个句子形成了转折,可在第二个句子前加上“但是”进行转折。故得到的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为: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23.例文:
挥手自兹去,奋楫再前行
“满眼生机转化钩,天工人巧日争新”,在这春潮奔涌的季节,在这万物蓬勃的时代,我们正在告别往昔疫情与灾害的阴霾,再见举世嘱目的成就,重新踏上建设富强中国的前行之路。
而生逢其时、风华正茂的青年,亦应鼓起向过往说再见的勇气以崭新的开始奋楫出发、逐光前行,走向熠熠未来。
说再见是抛却过往包袱的洒脱,让春风涤荡载途风雪;说再见也是踏出舒适圈的勇气,尘封光环再踏征程。我们钦佩无臂青年杨孟衡,苦练田径、游泳,却都被命运捉弄,向运动生涯说再见的他,在学习之路上走入剑桥大学,这是与困境再见,光明前行;我们唏嘘“卷土重来未可知”的项羽,这其实是对其不敢告别自己往昔辉煌而至一败涂地的反思。
人生旅途上固然必不可少地要向过去汲取经验和信心,但只有从向后看的沉湎转向朝前看的勇气,挥手自兹去,才能奋楫再前行。就像毅然告别过往波折的演员贾静雯,带着最新的优秀作品在演艺之路上再度前行;就像用阿克赛尔四周跳与冰场再见的羽生结弦,用高难度的旋转跳跃铺就未来前行之路。说再见是为了更好地轻装前行,淡化过往、纯粹当下,我们才能开辟前行之路。
在新的开始中奋力前行,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前行之路或许道阻且长,但坚定地走下去方达理想彼岸。前行不仅是为了张扬青春激情、实现个人梦想,更是为了彰显家国担当、助力民族复兴。当代青年当像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在暗夜中砥砺前行;当像重庆山火中义无反顾的志愿者,冲向火海永不退缩。因此,前行之路呼唤着我们勇说再见、抛却包袱,不断突破舒适圈,从而获得新开始、新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的过往既有风雪载途的艰辛,也有光辉耀眼的成就,然而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活在过去,便难以转身出发;决绝再见,才能劈波斩浪。挥手自兹去,让我们拥有新的开始,无牵无挂奋勇前行;奋楫再前行,呼唤我们赓续浩然之气,擘画未来蓝图。
风云激荡岁月峥嵘,时代浪潮永不回头、滚滚向前,我们告别历史,向新的复兴伟业前进。当代青年理应勇向过往的跌宕起伏说再见,以洒脱豁达的胸怀,乘风破浪的勇气,砥砺前行,迈向新的辉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为漫画兼文字。
第一则材料是漫画,漫画中有一个背着书包抬手再见的学生,下面有一行字:如果足够勇敢说再见,生活便会奖励你一个,新的开始。材料二是习近平主席2023年新年贺词内容,贺词主要写这一年中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但是感人场景总是让人感动和振奋。正是辞旧迎新之际,总会让我们前行更有信心。
写作任务给出了写作的话题为“再见与前行”,然后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发展态势,再从当代青年自身入手,写一篇文章。
“再见”是指与以前的一些事情告别,不再去想,不再去纠缠,尤其是一些挫折、失败、遭遇、灾难等。如果总是纠缠,不能从这些失败或遭遇当中走出来,人就很难再往前迈一步,很难再重新开始,只有与过去说“再见”,才能走向新的征程。而“前行”,则是指忘记以前的挫折或失败,继续努力,奋斗拼搏。指的是就是,人要放下“包袱”,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前行。两则材料实际上包含的话题是有关联的。因此,写作的时候,不能只谈“再见”,也不能只谈“前行”,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写作。
文章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开篇先表明观点。说再见再前行。主体安排成并列结构,先说什么是“再见”,为什么要“再见”;再说为何要前行及如何前行等。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再见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3.忘记失败,奋勇向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