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提优训练】最新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含答案)
(测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姓名 得分 .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yīnɡ tí jīnɡ yínɡ yáo lán hé ǎi kānɡ kǎi
kū jié ɡònɡ xiàn huǐ huài làn yònɡ mù dǔ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山郭(ɡuō) 肆虐(niè) 璀璨(cuì)
B.咸菜(xián) 耙地(pá) 盘踞(jū)
C.蝈蝈(ɡuō) 铁锹(qiāo) 拐杖(zhànɡ)
D.威胁(xié) 记载(zhǎi) 闺女(ɡuī)
2.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列数字 B.列数字 作比较
C.举例子 作比较 D.打比方 列数字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五行:金、木、水、火、土
B.五谷:稻、麦、薯、菽、麻
C.五音:宫、商、角、微、羽
D.五彩:黄、青、赤、白、黑
5.对下列文段所要表达的观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如果一个人不吃饭,依靠自己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或消耗自体组织,可以活上一个月。但是如果不喝水,连一周的时间也很难度过。
A. 水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
B. 水是生命之源。
C.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D. 水千变万化。
6.“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对这句话中的“土”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处的“土”都是指提供绿树生长需要的黄土坡上的泥土。
B.前一个“黄土”是指提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
C.两种“土”都是指流失的泥土。
D.两处的“土”都是指自然界的物质。
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于是在郊游踏青时,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④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8.下列对古诗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
B.《浪淘沙》(其一)中“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之意,体现了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写法,突出表现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点。
D.《书湖阴先生壁》由院外写到院内,既写出了山水的情态,又有对主人的赞叹。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古诗中常常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书湖阴先生壁》中的“ ,
. ”两句诗化静为动,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极富情趣。古诗中也常常用典,如《浪淘沙》(其一)中的“ , ”两句诗借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古诗中还常常描绘独特的景致,如《江南春》中的“ ,
. ”两句诗让人感受到江南春景中烟雨迷蒙的朦胧美。(6分)
2.《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采用了 、 、 等多种说明方法,从 、 、 三个方面科学地介绍了关于地球的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 。(5分)
四、阅读理解。(33分)
(一)古诗阅读。(9分)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 朝诗人 ,他被人称为“ ”。这首诗中写作者所见的诗句是“ ”,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3分)
2.“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 和 。(1分)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分)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①作者以浪漫的想象,并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 )
②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
③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 )
(二)课内阅读。(11分)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思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奏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1.选文中提到了四种自然资源,分别是 、 、 、 。(2分)
2.选文中“再生”的意思是 。“它们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
. 。(2分)
3.“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选文中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至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只限于 这个范围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3分)
4.从选文中可知,人类不珍惜自然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的后果是什么 (2分)
.
.
5.人类的很多行为给地球带来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结合本文及你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呢 (2分)
.
.
(三)课外阅读。(13分)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太阳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人类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可再生资源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默读短文,文中的关键句是 。思考:这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A.承上启下,伏笔铺垫 B.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C.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D.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结合关键句,短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 (2分)
3.“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句中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的是 。文中引用古人诗句“杞人无事忧天倾”的作用是 。(2分)
4.“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太阳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这一句使用 的说明方法,强调 。(2分)
5.读一读第⑥、⑦段,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说说你对“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这句话的理解。(3分)
.
.
.
五、习作展示。(30分)
为响应国家“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学校决定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请你拟写一份倡议书。要求:题目自拟,写明发出倡议的原因、倡议的具体内容,并发出号召。注意格式要正确,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提优训练】最新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含答案)
(测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姓名 得分 .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yīnɡ tí jīnɡ yínɡ yáo lán hé ǎi kānɡ kǎi
莺啼 晶莹 摇篮 和蔼 慷慨
kū jié ɡònɡ xiàn huǐ huài làn yònɡ mù dǔ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目睹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A.山郭(ɡuō) 肆虐(niè) 璀璨(cuì)
B.咸菜(xián) 耙地(pá) 盘踞(jū)
C.蝈蝈(ɡuō) 铁锹(qiāo) 拐杖(zhànɡ)
D.威胁(xié) 记载(zhǎi) 闺女(ɡuī)
2.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B.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
D.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C)。
A.举例子 列数字 B.列数字 作比较
C.举例子 作比较 D.打比方 列数字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
A.五行:金、木、水、火、土
B.五谷:稻、麦、薯、菽、麻
C.五音:宫、商、角、微、羽
D.五彩:黄、青、赤、白、黑
5.对下列文段所要表达的观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B)。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如果一个人不吃饭,依靠自己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或消耗自体组织,可以活上一个月。但是如果不喝水,连一周的时间也很难度过。
A. 水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源。
B. 水是生命之源。
C.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D. 水千变万化。
6.“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对这句话中的“土”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两处的“土”都是指提供绿树生长需要的黄土坡上的泥土。
B.前一个“黄土”是指提供绿树生长的黄土坡上的泥土,后一个“土”指养育人们的这片土地。
C.两种“土”都是指流失的泥土。
D.两处的“土”都是指自然界的物质。
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A)。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于是在郊游踏青时,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④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8.下列对古诗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
B.《浪淘沙》(其一)中“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之意,体现了诗人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写法,突出表现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点
D.《书湖阴先生壁》由院外写到院内,既写出了山水的情态,又有对主人的赞叹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古诗中常常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化静为动,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极富情趣。古诗中也常常用典,如《浪淘沙》(其一)中的“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两句诗借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古诗中还常常描绘独特的景致,如《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诗让人感受到江南春景中烟雨迷蒙的朦胧美。(6分)
2.《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从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个方面科学地介绍了关于地球的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5分)
四、阅读理解。(33分)
(一)古诗阅读。(9分)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他被人称为“诗豪”。这首诗中写作者所见的诗句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3分)
2.“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1分)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分)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①作者以浪漫的想象,并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
②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③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
(二)课内阅读。(11分)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思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奏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1.选文中提到了四种自然资源,分别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2分)
2.选文中“再生”的意思是重新生长。“它们不能再生”的原因是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2分)
3.“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选文中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至少”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只限于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这个范围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3分)
4.从选文中可知,人类不珍惜自然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的后果是什么 (2分)
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5.人类的很多行为给地球带来了不可修复的伤害,结合本文及你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呢 (2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人快醒悟过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一起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三)课外阅读。(13分)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太阳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人类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可再生资源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默读短文,文中的关键句是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思考:这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是(B)(3分)
A.承上启下,伏笔铺垫 B.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C.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D.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结合关键句,短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分)
3.“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句中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的是人类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文中引用古人诗句“杞人无事忧天倾”的作用是想说明地球上的人类不必去忧虑和担心地球的外在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2分)
4.“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太阳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这一句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强调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2分)
5.读一读第⑥、⑦段,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说说你对“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取决于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和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者觉得第二方面更重要,即要控制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倡导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五、习作展示。(30分)
为响应国家“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学校决定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请你拟写一份倡议书。要求:题目自拟,写明发出倡议的原因、倡议的具体内容,并发出号召。注意格式要正确,500字左右。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