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两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两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13:45:34

文档简介

扬州市两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3分)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没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4. 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5.近日,扬州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青白瓷
戴涛
在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那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
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同事)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的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
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高涨。
走进最后一家店,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上。”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薰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板,您真是好眼力。”“快说,什么价?”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老刘把店主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说:“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元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板,听您的,您说了算。”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见我不动,老刘一把将我拉到一边,说:“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
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金。”
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老刘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江西人,可你知道产这香薰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薰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单色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我已经收集研究湖田窑的瓷器十多年了。”
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代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代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老刘说:“当然要请,这香薰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元啊。”
回到家,我把香薰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
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器区。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
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厘米的执壶,造型古朴,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了宋代,应该是高仿的。”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从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元。”“如果你六千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它的釉色和形制。”店主点头。
就这样我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薰一起摆在那里。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
后来,一个朋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帮你送博物馆用仪器测一下吧。”
测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薰为现代。
再后来,接到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薰,开出的价格是三万元,问我卖不卖。我说:“不卖。”
(节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8期)
文本二:
小小说的创作过程、心理机制与长篇、中篇小说完全不同。小小说可以说是灵感的产物。长中篇小说需要严谨的拼图构思和创作提纲,以及长期的生活、情感积累与哲理思考。而小小说常常是一闪念的心灵火花——一个顿悟、一个联想。评论家吴秉杰先生甚至提出: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小小说的“闪光点”和读者的“兴奋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形成了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和共鸣。
(节选自任晓燕《我们为什么读小小说》)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两根手指”表示要价两万,“犹犹豫豫”则写出了店主以退为进的精明。
B.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花纹和色彩都又土又俗的明清瓷器,反映了社会上庸俗的审美观,以及“我”对明清美学的否定。
C. “我”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后对宋瓷产生了兴趣,并买得真品执壶,并非因为他已成为“专家”,而是因为他有良好的审美直觉。
D. 江西老刘之所以给“我”打电话要购回“我”手中的香薰,是因为老刘想用回购的方式对“我”表示歉意。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写“我”有对书架上的两件瓷器“看上几眼”的习惯,引起读者的好奇,又自然引出对瓷器来历的介绍。
B. 作者叙写两次购买青白瓷经历,前后对比鲜明,有“我”和老刘的对比,古玩的对比,有店主间的对比。
C. 作者刻画老刘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再加上店主的侧面衬托,塑造出一个有一定造诣、精明又热心的古玩玩家形象。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生活化的叙述语言,也有古玩交易时的行业用语,还有描写瓷器时用语的典雅凝练,多样而又和谐。
8. 小说在买湖田窑香薰的情节设置上,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简要分析。(4分)
9. 文本二提及“小小说是一种‘闪光的艺术’”,小小说的“闪光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以“闪光的艺术”为主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10~13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除C、D外再选择三处断句,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分)
吾降A张绣等B失不便取其质C以至于此D吾知所以败E诸卿F观之G自今已H后不复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在君乎”中“其”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用法相同。
B.“为流矢所中”中的“中”与《劝》中“木直中绳”中的“中”意义不同。
C.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称谓,要求和本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D.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12.下列句子与“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 栗深林兮惊层巅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3分)
(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3分)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权:王安石的妹夫。
②迢峣:高峻。③分:甘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登山望远,听到乌鸦的啼叫声,想象昌叔此时正坐在某处高山之上,表达了诗人对昌叔深切的思念之情。
B.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和昌叔同饮绿酒共赏黄菊的欢乐场景,他们情调高雅,在宴席之上没有招歌伎弄曲。
C.颈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夕阳西下,落叶纷纷,白云与秋水相连,群山连绵起伏,雾霭缭绕。
D.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色彩相衬,意境开阔,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思。
16.陶渊明采菊东篱、醉倒篱下的典故常用来表达归隐之思,但在本诗尾联中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用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0分)
(1)《短歌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情。
(2)《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平静和安详的特点。
(3)杜甫《登高》中的“ ”与白居易《琵琶行》中“ ”,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飞逝的句子是:“ , ”。
(5)《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与吃饭、呼吸一样,睡眠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尽管几千年来人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但很少有人问: ① ?此前,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包括消除疲劳、巩固记忆、调节机体代谢等,但人们一直无法就此达成一致看法。后来,科学家对睡眠有了新的解释:为了把白天人体积聚的毒素一扫而光。一项美国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进而恢复活力。
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将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 ② ,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由于能量有限,它似乎必须在两种不同功能之间选择一个。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在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睡眠是现代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可不可以不睡觉然后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 ③ 。人脑需要每天花一定时间让脑脊液好好地为它洗个澡,不然那些脑细胞产生的代谢垃圾堆积起来,就会伤害到脑细胞,时间久了人就会生病,比如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每空1分,共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大扫除”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探界者”钟扬》)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拿来主义》)
C. 我们的语汇有的是外来的,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反对党八股》)
D. 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的观念挑战。 ——(《喜看稻菽千重浪》)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21.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Q正传》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B.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C.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不过因为他在赵太爷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
D.阿Q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
2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3分)
A.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B.“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C.“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D.“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常听说:诗和远方属于每一个人。孔子认为,一个人需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韩愈也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西方现代哲学家也特别重视诗歌教育,认为诗歌能够让人有一种宽广自由的胸襟情怀。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的青年一代,诗词佳作又是如何浸润我们生命,涵养我们情怀,培养我们优美人格的呢?
在你的青春时光中,你肯定与诗歌有过不少交集、很多故事,请以“我与诗歌”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扬州市两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D.
“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A
B.“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一律”绝对化。
C.“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D.“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故选A。
3.D
根据原文“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丢弃乡土文化特色,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知,“合村并居”是为了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是简单的物理迁移。
A.“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是对传统的守护,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
B.“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是对传统和乡土文化特色的保护,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
C.“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是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
D.“不够高雅”不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土原生文化,应该给予传承和保护。
4. ①以农业为生(或:乡下人离不了泥土);②聚居一处(或:聚村而居);
③熟人社会;④人口不流动(或: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
(4分,每点1分)
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4分,每点1分)
6.C
A.“写出了店主以退为进的精明”曲解文意,是因为店主心知是为仿制品,自觉心虚,故“犹犹豫豫”。
B.过度解读。“我”对明清瓷器花纹色彩的反感代表的只是个人在瓷器方面的审美爱好。
D.推断没有依据,可能老刘还不知道香薰出自现代还是宋代。
7. C. “塑造出一个有一定造诣、精明又热心的古玩玩家形象。”错误。“精明”不是老刘的性格特征。
8. ①老刘来自江西,鉴定瓷器内行,研究湖田窑瓷器十余年,他断定香薰为宋代青白瓷,而经鉴定香薰竟为现代仿品,形成出人意料的效果。②在老刘与店主议价的过程中,店主先是犹犹豫豫,后突然情绪饱满,变化反常;面对两个瓷器,“我”只能从执壶身上感到历史深处的淡雅宁静,这些铺垫又使反转合乎情理。(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 ①精于艺术构思,“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材料一的小说主人公不为高昂的收购价所动的行为,体现了淡泊金钱、简单淳朴的人格特点。
②篇幅不长,但精心设置故事情节。材料一小说的多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捉住了读者的“兴奋点”,吸引读者,并有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③人物数量不多,但形象鲜明。材料一小说中人物塑造有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方式塑造了老刘热心又喜欢自作聪明的形象。
④节奏上快捷简明又不失小说的完整,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新鲜的审美愉悦。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10. BEG
【详解】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
11. C.
A. 正确。都表揣测语气,大概。B. 正确。第一个“中”:射中;第一个“中”:合乎。C. “要求和本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表述不对,除了相同相近关系外,还可以有相反关系。D. 正确。
12. D 仄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
A.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B. 耻:意动用法; C. 栗、惊:使动用法
13. A “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
14. (1)对他的双亲孝顺的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
(2)(如果)主管官吏思考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官员就不会荒废工作了。
(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详解】(1)“夫人孝于其亲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岂”,哪里,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
(2)义:道理;“士无遗滞”,被动句;废业:荒废工作。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
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五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如果)主管官吏思考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官员就不会荒废工作了。”
15. B “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和昌叔同饮绿酒共赏黄菊的欢乐场景”错。颔联“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说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是诗人想象将来和昌叔相聚的情景,并不是回忆。
16. 从字面意思来看,尾联写陶渊明虽然长久以来负有归隐田园、不慕权贵、无意仕途的美名,但他也曾心甘情愿地入仕多年。诗人的用意是表达自己希望像归隐前的陶渊明那样致力于仕途,为国家效劳,为社稷做出贡献的心愿。
17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8. ①人为什么要睡觉;②清醒时会有意识;③答案可能是不行的
【详解】第一处,根据后文“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可知,此处是问“人为什么要睡觉”。第二处,前面总说清醒与睡眠两种状态不同,后面说“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据此可知,可填“清醒时会有意识”。第三处,此处是对“我们可不可以不睡觉然后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的回答,根据后文“人脑需要每天花一定时间让脑脊液好好地为它洗个澡,不然……”可知,“答案可能是不行的”。
19.美国一项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
【详解】原句语病有:“一项美国研究”语序不当,改为“美国一项研究”;“进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改为“从而”。
20.A “流落街头”与“大扫除”引号都是特殊含义;B.“大师”“发扬国光”表反语讽刺;
C.“干部”是表强调;D.“无优势论”是特定称谓。
21. C. “他在赵太爷家里帮过忙”错误,应是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
22. C 这是体现阿Q有本能的“革命”要求。
23. 按2023年高考评分要求。
附评分标准: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56~60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二等卷51~55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三等卷46~50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四等卷41~45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五等卷36~40分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六等卷26~35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同课章节目录